·
胡鞍钢3G报告论战进展完全版 |
2005.1.19 |
1月19日,新浪科技转载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3G世纪报告”系列文章(摘自胡鞍钢报告),文中胡鞍钢力谏中国应尽快发3G牌照,并直言有关部门过于谨慎,被利益俘获。>>全文 |
2005.1.21 | 1月21日,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毫不客气的驳斥了胡鞍钢的以上报告观点,阚凯力说,国家是不能被劫持的,对上述观点,他只用一个词作了评价,“岂有此理!”。>>全文 |
2005.1.22 | 1月22日,阚凯力再次对胡鞍钢报告中的疑点进行了批驳,他表示,胡鞍钢所指印度已经有7家3G运营商根本站不住脚。而印度通信部长此前的表态表明他们也是非常谨慎的。>>全文 |
2005.1.22 |
1月22日,里昂证券公司亚太区域首席电信分析师弗朗希斯称,印度有7家3G运营商的数据应该是搞错了,这肯定是太夸张了。>>全文 |
2005.1.24 |
1月24日, 通信世界杂志社社长项立刚称:百年以来中国一直在别人的东西,用别人的技术。我们现在怎么办?在别人前行时嘲笑别人?等别人收获时后悔?中国要崛起,等待决不可能有机会。>>全文 |
2005.1.24 |
1月24日,国内电信分析专家王煜全对新浪科技表示,胡鞍钢的3G报告中所引用的论据与论证是错误的,只是最后的结论正确。。>>全文 |
2005.1.25 |
1月25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 教授级高工李进良:3G将是振兴中国民族制造企业的百年难遇的时机,我们必须让中国3G市场的成熟与自我技术的成熟同步,尽可能利用庞大的中国国内市场来做大做强民族通信设备制造业。>>全文 |
2005.1.25 |
1月25日,人民邮电报资深电信记者刘春辉发表了他对于这份报告的看法:尽管胡鞍钢的观点富有冲击力,但是当我们对《中国3G世纪报告》中的一系列观点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其中许多观点忽视了近几年我国3G发展的基本事实,有待商榷。>>全文 |
2005.1.26 |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市场与产业室主任史炜向新浪科技发表了自己关于胡鞍钢3G报告的看法,他认为,业内关于3G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许多观点都已经非常成熟,相比这些观点,胡鞍钢3G报告还显得比较仓促。>>全文 |
2005.1.26 |
1月26日晚,胡鞍钢关于其3G研究报告的讨论表示,不会对此作出更多评论。此前,新浪科技通过邮件与胡鞍钢教授均未获得答复。>>全文 |
2005.1.28 | 1月28日,中央党校研究室专门研究政府监管和企业垄断的赵杰博士表示,胡鞍钢主要着眼于消费者和电信市场潜在进入者的角度,因而得出开放至上的结论,眼光比较长远,相对来说,阚凯力的观点对中国更现实、更实用。>>全文 |
2005.1.28 | 1月28日,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电信专家吕廷杰教授对胡鞍钢教授表示支持。并进而表示,中国3G越快上越好。吕教授认为,胡鞍钢3G报告中确实存在着有些数据和论证方面的瑕疵,但胡教授的观点并没有错误。>>全文 |
2005.2.01 |
2月1日,新浪科技独家网上发布了针对胡鞍钢3G报告的另类质疑,将本次3G大讨论引向一个更为理性的思路。>>全文 |
2005.2.01 | 2月1日,清华校办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胡鞍钢周三将发表言谈,进行“绝地反攻”。其言论将主要就外界对“国家被俘获”观点的批驳进行反击。>>全文 |
2005.2.02 | 2月2日,胡鞍钢在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长篇署名文章《我为何主张尽早开放3G市场》《是政策之辩
不是技术争论》,系统的回应了近来对于他的《中国3G世纪报告》的质疑。>>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