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高洪冰说3G牌照的发放是被利益驱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4日 15:34 新浪科技 | |||||||||
![]() 原信产部政策法规处处长高洪冰在2月4日召开的3G问题会议现场(骆磊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新浪科技讯 2月4日下午,中国3G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本次会议主办方为第一财经日报、博客中国、中国日报、新浪科技、北京晨报等,会议针对日前电信业界激烈辩论的胡鞍钢3G报告争议进行了深层次探讨。 图为原信息产业部政策法规处处长高洪冰。
下为发言全文: 高洪冰:现在3G很大程度被作为一个概念来看待。我想在座更多的人如果不是像李道本先生这样的,很多人对技术很少有了解。2G的手机可能就是CDMA的方式,而进入2.5G的时候,终端用户可能会换大量的手机。到了3G需要把终端手机和基站换,这是一个巨大的投资。就是希望和互联网连起来。技术在今天并不是最先进的,还有更多技术的推起来。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这个投入是巨大的,当欧洲几个国家把牌照拿来拍卖的话,中国的政府犹豫了。因为这样会使他们背上一个巨大的负担,这样就玩儿不动了。所以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重大的经营问题,所以这个经营问题就背到政府上面去了。中国政府就犹豫了,这是中国决策碰到的比较重大的问题。中国有很多的部委都参与决策,这不是简单某一个部委或者是某几个专家可以论证的东西。是需要经过很多环节的。今天很多人把它概念化以后,就很难讨论实际的问题。 第一,大家都在讲3G的牌照发还是不发,是被利益驱动。我承认是被利益驱动。但是大家看一下两年前和今天这个利益驱动是不一样的。现在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他们是不会发3G的牌照的,因为他们本身已经有了2.7G了。现在已经在做3G的事了。现在已经用了多信道可以跑到150K以上,所以对于中国移动和联通来看已经不是积极的事情。还有一个利益主体是没有移动牌照的公司。所以移动公司并不一定推进这个事。真正推进这个事,始作俑者是外国的移动通信的设备。巨大的专利、许可以及重大的经济利益在里面。比如说移动运营商要不断推进这件事情。这样推的时候我们可以看一下在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以及真正的厂商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政府决定这个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个判断。无论是专家还是学者,这个问题不会看不到。大家真正关心的问题背后,不是3G上不上的问题,而是两个问题。第一个,两张移动运营牌照够不够,这个竞争充分不充分?如果多发的话,就面临发什么样的,发2G就没意思了,肯定是发3G。这样的话大家会抢,是不是多增加一张或者是两张,这样市场竞争更充分。我觉得这是一个核心问题;我就需要看一下这个市场的竞争是不是充分。现在是由两个移动运营公司有三家网。GSM是两张,联通一张,移动一张,中国联通还有一个CDMA网。价格竞争已经很充分了。在地区以下的城市竞争,用各种的方法在打价格战。竞争是没有问题的。另外还有中国电信和网通的小灵通业务。现在抢得比较厉害。还有中国铁通的牌照,还有发给中国电信等8家WLAN的牌照。这样的话,带宽就不是几兆了,而是十几兆的带宽。 这些移动运营商采取BOT的方式,找其他的运营商,没有这么多的钱把WLAN投起来。因为中国移动和联通是暴利。中国移动在香港上市以后,就看它的财务报表,连续五年,每一年都保持60左右(不是毛利)。所以在两年前很多人都说为什么喜欢把中国移动在香港上市,而不是中国上市,为中国的股民增加一些贡献,获得一些利益。就是因为他们的利益太高。中国联通由于CDMA推出以后,CDMA状况并不是很好,很多二级城市以下都是40块左右。实际上,这个问题的背后是由于政府强制定的价格。大家真正关心的是,多发一些牌照是不是这个价格可以便宜一些。竞争的数量增加了以后这个肯定会下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赞成多发一些牌照。多发一些民营的牌照是应该的,这样可以增加市场的竞争。大家会想是不是国有资产流失了,就需要看硬性的电信业务为什么一定是国有的?如果是满足了大众的利益,这个是可以的。我非常赞同胡鞍钢教授的观点,如果真正提出来关于新的运营牌照,无论是移动运营牌照还是固网牌照的发放,如果有一个公正的程序,公开的程序,在运营商、设备厂商、国家和消费者之间做一个平衡,做一个发言权的论证。这也是民主化。如果胡鞍钢教授进一步提出这件事情会非常的有价值。我觉得这一点上他的思路是对的。 我也同意胡鞍钢教授对通信行业不是很懂行。他也支持竞争的方式。这可能从消费者和运营商的角度更容易理解。 我对胡鞍钢的报告提出,我持赞成的态度。我觉得他的报告提出有利于推动中国电信行业的制定以及发展。学者和媒体对他的质疑都是正常的事情。我觉得这件事情是把原来属于政府决策的机制,现在把WTO和国家许可法通过以后,从政府决策推向市场决策非常好的一个报告。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