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陈金桥称3G评测首先要测成本效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4日 17:57 新浪科技 | |||||||||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 陈金桥发言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新浪科技讯 2月4日下午,中国3G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本次会议主办方为第一财经日报、博客中国、中国日报、新浪科技、北京晨报等,会议针对日前电信业界激烈辩论的胡鞍钢3G报告争议进行了深层次探讨。 图为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 陈金桥发言。
下为发言全文: 陈金桥(做总结发言):我听到了各种的声音。思想界和学术界如此的热情,以及全方位参与这个讨论,这个本身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态度。信息产业部有一段话已经出台,已经听到了3G的脉络。在这个背景之后对于深层次的问题,各位专家都谈得非常深,我也是深受启发。对即将来临的3G决策非常有启迪意义。我想借这个机会再次澄清关于3G评测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思路以及基本的因素;我非常同意有很多专家,他们可能是相对的。都是从不同角度看国外,看中国;也看到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消费者、投资者、政府机构等等相关方面。都做了多重的分析。第一是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就是市场能不能被启发出来,有一位先生提到我们今天光是空想,不投资于产业实践无法想象。一个技术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中国从世界上第一大网络,第一大产业之后,还有无数很巨大的资源、空间。这种情况之下,大家一边犹豫、一边彷徨怎么办?我们这些资源会不会失掉它的收益。整个IT产业和金融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两块。在这里面我们会不会丧失机遇。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存量资产。供给问题在高科技产业里面技术不是唯一因素。在多种技术可以选择的情况之下,不同竞争模式非常重要。就是不同网络和技术标准。 第二就是成本效益。大家算收入的时候有很多的版本。包括纵向的扩展和横向的延伸。还有成本问题。包括资源形成这一块是几张牌照,几个网,大概投资资本多少,可以算出来。包括总量和开支有多大。我们间接成本就是可能会牺牲到一些东西,牺牲掉我们可能动用的别的资源。包括第二大网络是不是可以满足。是不是可以满足现在没有被激发出来的关于数据的需求。 第三就是关于创新的问题;我们最近也是很关注,就是胡教授成为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中国电信是一个行情。中国电信业存量功能极其巨大,并且产量也巨大。第二,在是国有企业为主导。第三是政府的关联性,使得我们在整个竞争模式方面极其不同。还有第四个特点,就是差异极其巨大。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南北之间差异非常大。中国联通CDMA的网络,已经是几千万,1X的网络就是800多万。他们在商用网,在高速环境移动之下确实有一定的问题;但是在低于每小时60公里的情况下移动视频都是稳定的。因此在创新方面,中国发展3G是一个独特的道路。我们也是需要看竞争对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国情和行情。 还有一个就是体制改革。我们是一个转型国家,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体制不断深化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在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对外开放关键时期,面临一个非常重大的机遇的选择,这里面出现一些分歧是不足为奇的。刚才专家讨论的几个问题,包括需求的开发和隐性、显性需求,以及满足的情况,和自我环境的约束问题都是在我们研究的领域之内。因此给决策层提供了很多研究报告。今天业界提出了如此宝贵的意见,对于我们不断地完善决策非常有帮助。 最后我想谈政府政策的问题。中国3G决策确实不像欧美国家一样纯粹是一个产业的决策。而是站在一个高度的认识上。我同意刚才几位教授从技术层面的分析,可能3G不是一个革命性的体系,但是我们要知道整个产业的命脉很多是改革层面的。我曾经在去年10月份的会议上给大家分析,中国政府扮演了行业分配的决策、行业监管的决策,它也是一个技术供给者。刚才提到关于有没有创新动力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有共识的问题,就是我们先进的技术和网络是买来的,这一点大家比较深刻。因此就有一个产业的竞争了问题。这一点上自有化就极其重要。政府还扮演一个技术供给的决策。就是我们如何创新。基础网络不宜过多。从资源配置优化的角度来说不适合搞更多的网络。我们今年已经非常重要在互联网层面和电信增值领域对环境的塑造。今年我们在做一个专项的,我们预计通过这个系统深入的研究,在今年到明年之间,一个有关中国互联网产业和电信增值环境纲要性的文件讲出台。这是解决了一个什么?重点就是眼光要放长远。就是这个市场起来以后,3G如何成功。 可能3G并不是我们走向信息化社会的一个最好机会,也可能不是一个必经之路,但是给了我们一个台阶。重要的是,政府部门绝对不要剥夺,不要因为各种风险的考虑剥夺最广大群众,科技生产力带来的各种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上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