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导读:1949-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成立60周年,中国IT产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0人20企业

中国迎来成立60周年,IT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人和企业会让我们铭记,作为改变我们生活的中坚力量,新浪科技即将推出新中国60周年20企业和20人,敬请期待!

视频报道

不支持flash

特别策划

互联网高速发展

互联网在60年间从无到有,目前中国网民数已达3.38亿位居世界第一位。

移动改变生活

60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的更近了。

IT变迁60年

60年来,IT技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计算机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科学技术振兴中国

60年来,中国早已成了一个科技大国、强国,如今我们在继续努力。

见证中国盛世-移动改变生活 更多>>

见证中国盛世-移动改变生活

“见证中国盛世变迁-移动改变生活”大型专题,通过名人专家访谈、记录历史照片以及通信产品变迁等等,来诠释过去60年移动通信对生活的改变,以及带来的便利。

数码生活60年 更多>>

数码生活60年

从最早的老家电物件,到当下流行的数码新潮产品。60年,老百姓电子产品消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手机、笔记本、MP3、游戏机等等都已经成为年轻一族的标配。

60年之互联网记忆

第一篇 触网时代

     [编者按] 1987年——1996年是我国互联网的第一个十年,从1987年9月中国向德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再到中国加入国际计算机网络得到NSF的确认,之后王运丰教授和德国措恩教授一起为中国申请了“.CN”顶级域名 , 直至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了国际互联网。1994年——1996年是我国互联网进入应用初潮, 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了中国大陆的第一个BBS站点曙光BBS站,1995年8月初清华内部建成的水木清华bbs,以及一个时代的标志瀛海威时空的成立,还有中国计算机公用互联网CHINANET的建成,都标志着中国互联网产业步入升级萌动的年代。

第一封电子邮件

1987年9月20日我国向德国成功发出1封电子邮件,内容为“穿过长城、走向世界”。

中国日报当日报道

87年9月25日,中国日报消息:中国与世界1万个大学、研究所和PC厂家建立计算机连接。

美国NSF的确认信

1987年11月8日,NFS的主任斯特芬·沃尔夫表达了对中国接入国际计算机网络的欢迎。

CANET的建立者们

90年10月,王运丰与措恩教授商讨中国顶级域名字母。最终申请.CN顶级域名。


 
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

1994年4月20日,中国被国际正式承认成为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之一。

 
中国第一个bbs曙光bbs
1994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至今已经历15个年头。
1995年清华大学bbs成立
1995年8月8日水木清华BBS系统正式开放,水木清华代表着中国高校的网络社群文化。
第一份中文电子杂志
1995年1月,由国家教委主办的《神州学人》杂志,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进入网络。
互联网CHINANET建成
1996年,我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全国骨干网建成并开通,开始全国范围提供服务。
瀛海威的巨大广告牌
中国互联网先驱瀛海威于95年5月成立,最初发起人主要有张树新、姜作贤等。

第二篇 淘金热潮

      [企业淘沙] 1997年——2007年是我国互联网不平凡的十年,十年中有繁荣,也经历了低谷。1997年——1999年,中国互联网企业扎堆诞生,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都在这个时间成立,成为了现在互联网的旗帜企业;而曾经的亿唐、找到啦!、易趣等都已迷失在大浪淘沙之中。2000年——2002年,中国互联网遭遇寒冬 ,新浪、网易、搜狐先后赴美纳斯达克上市,在互联网的泡沫寒冬之际,三大门户股价一落千丈,2001年9月,网易遭纳斯达克停牌。2003年——2008年,我国互联网走入多元化的浪潮,新浪等网络门户地位的确立,大批网游公司上市催生网游淘金热,视频、SNS不仅吸引大家眼球,更是风投们争相追逐的对象。

1997年6月网易成立
1998年5月8848成立
1998年11月腾讯成立
1998年12月新浪成立
1999年2月找到啦!诞生
1999年7月中华网上市
1999年9月阿里巴巴成立
1999年亿唐成立
搜狐前身爱特信科技
1999年底百度成立

第三篇 上市纷涌

     编者按:在中国改革开放前,信息技术在全球也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这一时期的IT行业的发展,几乎等同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这20多年间,中国经历了计算机的从无到有,为以后的产业化打下了基础 。

2000年4月新浪赴美上市
2000年6月网易赴美上市
2000年7月搜狐上市
2003年12月携程赴美上市
2004年5月盛大赴美上市
2004年9月腾讯在港上市
2005年8月百度赴美上市
2007年10月金山在港上市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港上市
2007年11月巨人赴美上市

第四篇 多元化步伐

     [应用时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3.38亿,宽带网民达3.2亿,占总网民数的94.3%,手机上网用户达1.55亿。

至2009年6月底,中国拥有个人博客/空间的网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82亿人。博客应用在网民中的应用已经趋于稳定。  

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以达到2.02亿,在用户规模继续增长的情况下,使用率出现轻度下滑,下降1.9个百分点。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8788万。目前中国网民中,大约4个人中有1个人是购物用户,预期未来几年电子商务会保持快速发展之势。

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2.17亿人,网游用户增长一方面由于网络游戏黏性较高,另一方面,经济情况迫使人们减少娱乐消费投入。

截至7月中旬,目前风头正劲的SNS网站开心网已吸引了超过4000万注册用户,其每日登录用户超过1200万,新增注册用户仍在递增。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5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46%,半年内手机网民增长超过3700万。手机上网内容的数量和质量逐步提升。

60年之移动改变生活

★ 邮电局时代(1978-1987)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电报和最古老的信件仍然是大众最主流的通讯方式。

70年代的老电报

1973年,国务院撤销军管,邮电合并恢复邮电部和各级邮电局。

第一批投币式公用电话

1982年,中国第一批投币公用电话机在北京东西长安街等繁华街道出现。

第一套万门程控交换机

1982年,福建在国内率先引进日本F-150万门程控交换机,引发全国交换机浪潮。

家通信合资企业

1983年,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公司合营。这是通信制造领域第一家合资企业。

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84年4月8日,我国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送入赤道上空的轨道。

★ 大哥大和寻呼机时代(1987-1994)“大哥大”盛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与其说它那时是一种联系工具,不如说还是身份的象征。

1987年手机服务开通

1987年11月,中国第一个移动商用网络在广州投入运营,在网用户150人。

模拟手机时代的大哥大

在开通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服务后,在随后的几年里“大哥大”风靡一时。

BP机:有事CALL我

1991年11月,上海首先开通汉字寻呼系统,“有事CALL我”成了当时的流行语。

第一个168自动声讯台

1992年7月,我国首个168声讯台在广东开通。当时堪称高科技电信业务。

邓小平南巡视察电信企业

1992年2月邓小平南巡亲自莅临投产的S1240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

★ 电信业打破七国八制(1994-1998)20世纪80年代,行业内流传着七国八制的说法,中国市场上8种制式的机型分别来自7个国家;巨大中华的崛起打破了七国八制。

联通成立

1994年7月中国联通成立,是中国电信史上里程碑,对打破垄断具重要意义。

GSM网络开通

1995年7月19日,京津沪穗四城市GSM数字移动电话网开通。模拟向数字转变。

中兴改制

1993年,中兴通讯“国有民营”的改制,从体制上优化了内在机制。

华为走出去

华为在残酷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受20多年磨砺。并率先走向国际市场。

信息产业部成立

1998年3月9日,正式批准在原邮电部和电子部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

★ 电信三次大重组(1998-2002)中国电信业经历了三次大重组,第一次1998年,电信分拆出移动、卫通;第二次2002年,中国电信南北分拆;第三次拆分联通网通合并。

中国移动成立

1999年7月,筹建中移动分离中国电信移动业务务。第二年4月中移动成立。

电信七雄格局形成

1999年12月,初步形成电信、移动、联通、卫通、小网通、吉通格局。

铁通成立

2001年1月,铁通挂牌成立。从事固话、互联网、数据通信、IP电话等业务。

TD成为国际3G标准

2001年3月,TD-SCDMA标准被3GPP接纳,成为真正意义可商用国际标准。

中国电信南北分拆

2002年,电信分拆,中国电信集团被拆成南电信、北网通两大运营商。

★ 中国进入3G时代(2002-2009)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年6月29日挂牌,第三次重组形成中移动、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各自获发一张3G牌照,3G正式启动。

工信部挂牌成立

2008年6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挂牌,意味着该部正式以工信部名义办公。

工信部发放3G牌照

2009年1月7日,工信部为移动、电信和联通发3张3G牌照,我国进入3G时代。

电信全国3G试商用放号

2009年3月,中国电信江苏全省正式开始放号,打响了中国电信3G商用第一枪。

移动启动TD城市放号

2009年5月,包括郑州、武汉等部分TD二期建网启动放号,欲掀放号高潮。

联通55城启动3G试商用

2009年5月17日,联通宣布在55城市启动3G业务试商用友好体验活动。

60年之IT业界变迁

[中国计算机产业萌芽期(1949年-1977年)]

     编者按:在中国改革开放前,信息技术在全球也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这一时期的IT行业的发展,几乎等同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这20多年间,中国经历了计算机的从无到有,为以后的产业化打下了基础 。

锗半导体电子学器件制成
1957年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制成锗半导体电子学器件,是中国电子技术晶体管化的开端。锗是半导体工业的重要原料。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

1958年8月1日,我国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500次,填补了我国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空白。

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代号109机,标志中国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在两弹试验中发挥重要作用。

108乙型计算机设计成功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108乙型计算机由华北计算所 设计成功。

中国第一台微型机诞生
1977年4月,清华大学等单位组成联合设计组,研制成功DJS-050微型计算机。这是国内最早研制生产的8位微型计算机。

[中关村刀耕火种(1978年-1988年)]

     [编者按]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在中关村创办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30年后的今天,当年刀耕火种的中关村已变成了中国硅谷。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缩影,尤其是在1989洋品牌拥入之前,10年里创造了无数个值得纪念和回忆的第一。

中关村首个民办科技机构

1980年中科院物理所一室主任陈春先和十个伙伴聚集在物理所一个破旧仓库里,成立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我国第一台PC机
1985年4月,第一台长城0520CH微机的样机从北京南礼士路一家招待所的地下室调试完毕。 这是我国的第一台PC机。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开发
1987年王选教授主持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整页输出世界上第一张中文报纸,中国新闻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求伯君开发WPS称雄DOS
1983年,王永民以五年之功在南阳发明了“五笔字型”;1988年求伯君在宾馆的出租房里凭一台386电脑写出了WPS 1.0。

联想前身中科院计算所
1984年,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科学院提出“一院两制”的方针,中关村地区掀起一场科研人员下海的热潮。

IT格局初步确定(1995年-1999年)

      [编者按]在进入21世纪的前夜,中国IT界各企业纷纷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品牌化道路。联想、长城、同创、方正等IT企业主导中国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国产机占有率高达71.9%;以用友、金蝶、安易为首的财务软件厂家所开发的财务软件在我国市场上占有65%的份额 。下一个十年IT业的格局已经基本确定。

方正1995年香港上市
同年方正电脑、方正显示器问世。

华虹NEC一期厂房
“909”工程鉴证中国芯路历程。

李国杰察看曙光1000
1995年曙光1000大形并行机问世。

柳倪决裂 前同台歌唱
柳倪之争在十年后仍被IT界议论。

连邦软件专卖店

连邦软件首开连锁经营模式。

[国际化品牌化持续创新(2000年-2009年)]

       [编者按]进入新世纪,我国IT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龙芯的诞生打破了国外的长期技术垄断,结束了中国PC近二十年没了“芯”的历史。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是中国IT行业在海外最大的一场投资。国内IT企业正用国际化、自有品牌化等战略,创新自有知识产权技术、上马先进工艺,以持续不断的创新精神让世界认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最有发展潜力的IT市场。

联想收购IBM PC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改变全球产业格局,这次收购也成为中国企业成功国际化案例。

“龙芯”问世
进入新世纪,一颗颗“中国芯”诞生结束在多领域没有CPU的历史。国产CPU产业化成为下一步需要完成的课题。

英特尔大连建厂
2007年,英特尔投资25亿美元大连建12英寸芯片厂,是英特尔亚洲首个芯片生产厂,中国IT制造业吸引世界顶级厂商。

朗科展示专利
朗科远赴美国诉PNY侵犯其专利权得胜利。在闪存领域拥有基础性发明专利的朗科,将知识产权转变成了持续专利收益。

03年闪联组织成立
闪联标准工作组2003年成立,任务致力于制定和推广3C协同产业准。08年闪联标准成为ISO国际标准,填补我国ISO领域空白。

专题内搜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