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地化方面,日本厂商远远落后于欧美厂商。除索尼爱立信和NEC之外,日系厂商的高层管理人员几乎全部是日本人,自主决策的余地很小,对于中国市场的了解有限。 |
日系手机的种类往往比较单一,研发中心多设在日本而不是中国,新品推出速度较慢,而且得不到消费者
青睐。以三菱为例,2001年成立三菱数源,5年来其发布的手机总共不到30款,完全无法同诺基亚、摩托罗拉等领先厂商相提并论。 |
在中国市场,以1500元以下的低端手机需求量最大。激烈的竞争使得手机利润率迅速下降。日系厂商习惯于运营商补贴的业务模式,对于价格敏感度不高,加之生产和管理成本较高,使得日系手机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 |
本地化不足,其高管几乎全是日本人,缺乏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以及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在中国失势的京瓷手机中国业务负责人孙有安对此感触颇深。这家在日本有名的CDMA厂商,其负责中国手机业务的老板远在日本,市场决策环节冗长,极大地限制了市场灵活性,只能在对手层出不穷的市场动作下艰难度日。 |
日系手机在中国的全面败退,已经将自身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特别是在市场营销上的吝啬,就已经宣告了他们虽然在3G技术方面有优势,但仍然在中国市场上讨不到好处。日系手机企业不懂市场营销。特别是在广告投放方面,更是他们的短板。过少的广告投入,让消费者根本无法得知日系手机的存在。日系手机将宝押在3G时代,虽有经验但也无法撼动摩托罗拉、三星、诺基亚等巨头的地位。3G时代来临后,中国通信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虽然3G时代是以运营商为核心的定制手机模式,日本厂商对该模式轻车熟路。但中国市场并非日本市场的单纯拷贝,全球的手机巨头都在精心备战。
要在中国市场卷土重来,日系手机企业的机会微乎其微,特别是在自身还存在市场决策不明、管理制度僵硬、市场营销薄弱等问题的现状下。谁能保证中国市场不会这样说:永别了,日系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