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日系品牌全线溃败专题 > 正文

通信信息报:日系手机欲借3G翻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 19:07 通信信息报

  凭借技术优势叩开中国大门的日系手机,为何在中国市场上节节败退?不过,松下和NEC退出时,曾都信誓旦旦表示要主攻3G

  日系手机:2G剩独苗 期望3G翻盘

  日系企业如想在3G时代回到中国市场并取得较好的市场表现,就需要从根本上重视中
国市场的地位,在中国市场深耕细作,做到企业管理、产品开发和市场研究的完全本土化。

  本报记者 高骥远

  对于日系手机来说,这个冬天格外冷。近日,NEC手机宣布退出中国2.5G手机市场。至此,已有东芝、松下、三菱以及NEC四家日系手机全线退出了中国市场。虽然中国市场还有京瓷、三洋等日系品牌,但发展趋势已呈江河日下之势。

  曾经风光一时的日系手机,为何在中国市场上节节败退?现象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不过,NEC退出时,曾宣称主攻3G及下一代终端;而在此前,去年全面退出2G市场的日本手机厂商松下,也信誓旦旦地表示将主攻3G市场。对此,业界普遍认为,日系手机厂商欲借3G契机扭转在华颓势。

  风光不再的日系手机

  从东芝在长期扭亏无望下从普天东芝公司撤资、退出中国手机市场开始,就已经暴露出日系手机在中国市场全面败退的迹象。如何在中国生存,是摆在日系手机厂商面前一个严峻的事实。

  从03年底起,松下就拉开退出全球手机市场的序幕。而在05年12月,松下公司宣布彻底关闭位于菲律宾和捷克的两家手机制造工厂以及美国手机研发中心,并裁员1400人,同时停产位于北京的工厂。

  其他日系手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从05年年中到了06年年初,三菱在国内毫无动静,仅仅推出了一款新品,且渠道相对前面来说有了很多的压缩,大部分在家电卖场销售的手机均为存货,退出之心已昭然若揭。

  而前些天NEC的退出,也成为日系手机退出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于日系厂商来说,2006年是一个灰色的记忆。

  与此同时,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企业已经在中国乃至全球新兴手机市场确立了领先优势。IDC数据显示,2006年第二季度,诺基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为34.5%,摩托罗拉为22.8%,而三星为9.4%,三者之和已经超过60%。

  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于日系手机的失败,业界猜测不止:凭借技术优势叩开中国大门的日系手机,为何这么多年来始终未能将本土市场的风光移植到中国市场?

  对此,有业内专家指出,日资企业在华溃败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主业广泛,但对手机业务都不够重视。

  据了解,日本的手机市场相对单一,手机厂商只需要与运营商展开合作就能够立足,但中国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计世咨询的资深分析师郭畅说,日系手机商对中国国情尤其是渠道把守失利,导致集体丧失话语权。

  而据易观分析师分析,日系厂商管理方式不够本土化,缺乏本土经理人,所有主要决策都要由日本本部制定。日本企业冗长刻板的管理方式使得其在海外市场上反应速度和适应能力都很差。

  不难看出,日系手机退出中国市场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

  虽然“水土不服”是日系手机厂商败退的最重要因素,但与中国市场的手机标准、管理、产品开发等方面不协调的原因也是造成日系手机在中国运作不良的重要原因。

  欲借3G翻盘?

  日系手机在中国2.5G时代彻底失败,是否意味着他们能在即将来到的3G时代重新在中国市场上呼风唤雨?显然,日系手机厂商希望重演在日本的辉煌。日本是全球3G的前锋,其打磨出的3G模式让这些成长起来的厂商相信,他们很有可能比其他国家的厂商更有

竞争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市场数亿缺口的巨大市场不光吸引着像诺基亚这样的顶级品牌,日系手机厂商也肯定不会放弃这块巨大的“

蛋糕”。未来的3G和高端
智能手机
可能成为这样的拐点,而日本厂商在终端的设计制造方面仍然具备相当竞争力。

  有专家指出,日系企业如想在3G时代回到中国市场并取得较好的市场表现,就需要从根本上重视中国市场的地位,在中国市场深耕细作,做到企业管理、产品开发和市场研究的完全本土化。只有使产品能够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甚至引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才能取得较好的市场表现,进而进入移动运营商和消费者的大名单,从而实现长期的良性发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