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多家媒体掀起了由院士、学者、环保人士、普通市民、中学生、记者等组成的大辩论:人类要不要敬畏大自然以及敬畏大自然是不是反科学,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论仍在激烈进行中。最近,辩论的掀起者——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回应一文《人类对大自然必须有所作为或大有作为》,指出多位辩手是堂吉诃德找风车来战斗。这必将掀起新一轮的辩战![发表评论]
|
以下是此次辩论的来龙去脉(按时间顺序),以主题和人物为中心请看第二版
南方周末方舟评论:人类面对自然和自己的态度
印度洋海啸是一场全球性灾难,一场人类共同的灾难。与任何人为因素无关的灾难,比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更加干脆地警示了人类:尽管我们可以上天入地,甚至可以造出人自身,但人类并非上帝,在赖以存身的星球面前,人类是脆弱的,地球环境哪怕一点微小的突然变化,足以让我们遭遇灭顶之灾,而且灾难一旦形成,人类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阻挡。
我们不会因此而诅咒自然。地球厚德载物,自然化育众生,我们是地球生命,我们只能在地球上生活,我们庆幸拥有地球这个家园。灾难警示我们在自然面前应保持必要的谦卑与敬畏,而不是把她作为一个予取予求的对象或者一个可以“战胜”的对手。灾难让我们更加珍视人与人的相互依存,使我们生发“人溺己溺”的情怀,更深地体会人作为一个生物种类的共同感。以此,我们才不会无力到面对灾难徒剩哀号。
如果灾难可以让人类不仅能够校正对自然的态度,而且能够放弃相互之间的恨怨,人们也可以将一次重大的灾难视为人类自我拯救的契机。>>全文 [评论]
|
[何祚庥: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无须敬畏大自然] |
[观点碰撞]: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 VS 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

 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
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全文 [评论]
|
[观点争锋]: 敬畏大自然是不是反科学? |
汪永晨:敬畏大自然不是反科学

这里,我也要旗帜鲜明地与这一观点唱唱反调。要按照何先生的话,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要为人类服务了。树我们可以砍,动物我们可以杀,江河我们可以想怎么截断就怎么截断。不知道何先生知道不知道还有生物链,今天一个物种的灭绝对明天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并不想承认大自然会报复,大自然不会心胸那么狭窄,它容忍了很多我们人类因无知而犯的错误。但是如果把自然比喻成我们人类的躯体的话,它当然会生病。
如果承认它也是一个家庭的话,它不只有人类一个孩子,还有其他成员。如果这个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人类一个孩子,这是不公平的。人类再进步,科学再发展,大自然也不仅仅为我们人类而存在。>>全文 [评论]
|
方舟子: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蒙昧的观念,与科学思想格格不入。因为现代科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无意识的客观世界,自然规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
原始人献祭求神免灾,古人见到灾异上书言事要皇帝反省遭到天谴,今人把天灾当成人祸,教训人要敬畏大自然,就都是想用人道影响天道。更极端点的,要人们对大自然敬而远之,反对用科学方法认识大自然,反对应用科学原理利用和改造自然,那当然更是反科学了。
人类面临灭顶之灾,人类是应该采取一切手段(例如用核武器轰炸)去征服它,还是高喊“敬畏大自然”坐以待毙?那样的“敬畏大自然”岂止是反科学,简直是反人类。>>全文 [评论]
|
[观点继续撞击]:作为与不作为? |
无须敬畏大自然是妄言
环保人士 杨斌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声称:“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此话出自中科院院士之口,不能不让笔者感到诧异。
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本身就是以人为本,而且是以全人类为本。大自然造就了人类,人类的未来依然仰仗自然,很显然,人和自然的关系首先是个逻辑问题。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观点是将人和自然的关系分割、对立的说法,如果不是刻意的,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全文 [评论]
|
敬畏大自然是号召人类不作为
北京市民 柯南
我不赞成汪永晨“旗帜鲜明地”号召“敬畏大自然”的观点。当灾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说“敬畏大自然”?
我们的智力和建立在其上的科学,可以对未来的风险发出警报,并设法避免这颗星球遭到破坏。而“敬畏大自然”却要求人类放弃这种独一无二的能力,用不作为取而代之。我认为,我们要抛弃“敬畏大自然”的观念,用更有建设性的观点对待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保护我们的环境以及我们的未来的第一步。>>全文 [评论] |
[观点继续撞击]:反科学与反人类? |
敬畏大自然不是反人类
汪永晨
我对方舟子的“今天把天灾当成人祸,教训人要敬畏大自然,就都是想用人道影响天道”的观点就更不敢苟同了。不知道方舟子对这样一条消息怎么看:“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最新调查表明,在这次印度洋海啸袭击中,凡是珊瑚礁和红树林保存完整的地方,受灾的程度明显轻于其他地方。”同样的灾害,受灾的程度却明显不同,不知方舟子做何解释。
我和方舟子观点的另一个分歧是:我认为,为什么大自然中一有了人类,就要以人为本。方舟子认为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人类的利益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我们是人就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吗?>>全文 [评论]
|
敬畏、敬仰、崇拜自然都反科学
方舟子
汪永晨心目中的“敬”,其实既非“敬重”也非“敬仰”,而是“崇拜”。她以前在tom.com的访谈《怒江在向我们人类求救》中就呼吁中国人要把崇拜和畏惧大自然作为自己的信仰。有人愿意崇拜大自然,那当然是其信仰自由,虽然我本人想像不出对蚊子、臭虫、病毒、病菌、地震、海啸这些大自然的产物有什么好崇拜的。我在前文中已指出,“敬畏自然”的要害在于“畏”,是要人们害怕大自然,反对人们去认识、利用、改造大自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科学思想、研究和应用发生了冲突。
汪永晨说她并非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不是要充当大自然的代言人。但是,她把印度洋海啸说成是“上帝发怒”、“来自上苍的警示”(汪永晨《对大自然心存敬畏》,2004年1月13日人民网),把两年前中日登山队员在攀登梅里雪山时遭遇雪崩遇难说成是践踏神山、神山发威导致,喇嘛念经才使雪山云雾散开(汪永晨《生态的忧患与媒介的责任》,2004年9月25日在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演讲),这难道仅仅是比喻,而不是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我说你们所谓的“敬畏自然”就是在宣扬把天灾当天谴的“天人感应”蒙昧观念,错了吗?为什么不敢承认自己的反科学的信仰?
在某些地区的某些天然屏障可以减轻海啸的危害,并不能把海啸的成因和破坏作用归咎于人为因素。我们保护珊瑚礁和红树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不是为了预防海啸。珊瑚礁和红树林保护得再多再好,海啸还是会发生,危害还是会造成的。
正如我以前已说过的,海啸的爆发和生态状况毫无关系,它是由于大陆板块的相互碰撞导致的海底大地震引起的,是纯粹的天灾。这种天灾是目前的科学认识和技术手段所无法克服的,只能做好预警和防范工作。有些天灾是有可能被征服的。我在前文中举了个如果未来有小行星要撞地球灭绝人类,我们是否应该采取一切手段将其征服的例子,汪永晨却反过来问我为什么没有人要采取一切手段征服海啸,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征服海啸与征服小行星不同,我想像不出有何手段可以征服它。如果未来某一天人类有了征服海啸的办法,难道也只能“崇拜和畏惧”海啸而不能对其下手吗?>>全文 [评论]
|
●[撞击]:“科学决定论”、“唯科学主义” |
把科学推上神坛也是反科学
北京市民 郑茜
在我看来,何祚庥院士以及方舟子都搞错了一件事:西方的科学精神正是在敬畏自然及宇宙的文化传统中培育起来的。
科学将人类送上另一条路:在这条路上,人类发现了自己可以支配与战胜自然的能力。这使人觉得可以成为上帝。当人用科学手段支配一切、掌控一切,以至可以制造出克隆人来的时候,人难道不觉得自己便是上帝?把科学推上神坛,难道不恰好违背了科学精神?相信科学是全能的上帝,难道不是唯心主义之一种?何院士素来是以捍卫科学者自居的。他之将科学视为神,是否恰是他做了科学的敌人?
把科学推上神坛,难道不恰好违背了科学精神?相信科学是全能的上帝,难道不是唯心主义之一种?何院士素来是以捍卫科学者自居的。他之将科学视为神,是否恰是他做了科学的敌人?
方舟子称“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这个立论暗含一个前提:“科学不可反”,是谓公理;反之则为罪。此说成立否?反驳它在这里似乎并不需要深奥的理论,只需问一句:“克隆人便是科学;这样的科学该不该反?人类制造出核武器以威胁和要挟同类,这样的科学该不该反?”>>全文 [评论]
|
[北京中学生馨儿: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 |
●……对于这样一个科学常识,为什么还要争来争去? |
我是一名初中生,之所以加入到大人们的这场论战,只是为了说明一个常识。从小学的自然课到中学的生物课,老师们一直都在告诉我这个常识: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而生物圈是一个有机体,人必须依赖着别的生命系统才能生存;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而人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够生存和发展。正是这个科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类要敬畏大自然。
对大自然,人类只能趋利避害,因势利导。面对海啸,人们不能派出一支装甲部队去与之作战,而只能将自然灾害中的“人祸”成分降到最低。建立海啸预警系统不正是出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畏”吗?我对科学家向来是敬佩的,但对于这样一个科学常识,为什么还要争来争去?
科学常识都会受到挑战,我想是不是因为对物质的追求,蒙住了人们的双眼,顾不得接受这样的常理了呢?有人说敬畏大自然没有可操作性,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敬畏大自然不是手段而是态度。如果怀着一颗敬畏大自然的心,又怎么会去做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事?
总之,我认为,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否认这个常识就是反科学。我这个中学生的话,就当是童言无忌吧。>>全文 [评论]
辩论还在继续:
1月19日,新京报 北京学者姚中秋:中庸之道是对自然的正确态度
1月19日,中国青年报 方舟子:海啸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1月20日,新京报 北京学者付涛:以自然为本就是以人为本
1月21日,新京报 方舟子:敬畏自然说是在宣扬天人感应的观念
1月22日,新京报 何祚庥:人类对大自然必须有所作为或大有作为
|
[何祚庥:人类对大自然必须有所作为或大有作为] |
●……我们这些长者也就不得不向“童言”提出“告诫”,“堂吉诃德向风车战斗”并不是很光彩的论战手法。
●……郑茜先生为什么要找一个“风车”来战斗? |
《新京报》发起了一场争论,“人类要不要敬畏大自然”。因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观点是我提出的,所以,很自然,对这场讨论,我也要参加进来,说一些意见。
自有人类以来,在人和自然界之间就发生一个“人天关系”的哲学问题。“大自然”当然有和人相协调的一面,大自然为人类提供阳光、食物和水,没有这些起码的条件,人类根本不能生存。
但是,大自然的确也有和人类不相协调的一面,因为大自然所提供的自然条件,并不都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人说,“以自然为本就是以人为本”。理由是“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问题是,在人天关系上,不能只强调一面。至少海啸和非典就不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在“人天关系”上,不仅仅有“人天和谐”,还有“人天对抗”,并且是在“对抗”中达到“和谐”。为什么我们反对“敬畏大自然”的口号,因为正是这一口号号召我们“取消对抗”,引导我们“无所作为”。>>全文 [评论] |
辩论还在继续:
1月22日,新京报 汪永晨:敬畏自然只是态度而非手段
1月24日,新京报 廖晓义:敬畏自然,何罪之有
1月25日,新京报 梁从诫回应:不能仅仅把自然看作人类的工具
梁从诫:敬畏自然是真正理性的态度
1月25日,新浪网 新浪网友就人类要不要敬畏大自然辩论的评论
1月25日,新浪网 何祚庥聊敬畏自然之辩:以自然为本有些伪善
1月26日,新浪网 赵南元点评两篇主张人类要敬畏大自然的文章
赵南元驳郑茜:反科学的必定是伪环保
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最不审慎的人却在鼓吹审慎
1月26日,北京科技报 方舟子驳廖晓义:难道搞环保就代表着正义?
方舟子驳郑茜:科学可不可以反?
1月27日,新京报 廖晓义回应方舟子:维护环保正义是公民责任
1月27日,新浪网 廖晓义汪永晨赵南元作客新浪聊天实录(组图)
1月28日,新京报 艾中:为大自然代言是值得敬重的美德 |
|
|
新浪科学探索特别制作 编辑:雷永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