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敬畏自然,表达了人类对于生命根基的敬重和对于客观规律的尊重,并在此基础上主张对自然趋利避害,互惠共生。赞同这一概念的人们所坚守的,不过是人在宇宙间的道德底线。这样一种态度,为什么会受到“严厉批判”?
图左为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廖晓义 |
在我看来,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伪科学害怕它。伪科学,是将科学放在神坛上,当做迷信来供奉。敬畏自然恰恰破除了这种迷信,提醒人类作为自然之子的真实身份,揭示科学技术的工具性和双刃性,质疑单靠科技来解决灾难,而不是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杜绝和减少灾难的单向度思维;更要命的是,它企图将科学从人造的神坛上赶下来,验证科技工作者的生态伦理和道德伦理,并且让科学技术接受道德的审视和环境影响的评价。它试图建立心灵的预警系统,以避免生态崩溃、道德沦丧、甚至生化战争和核战争的种种灾难。
环评法生效以后,还出现了这么多触目惊心的违法开工事件。环保总局的环评风暴,必然涉及到许多利益集团。我们可以想象这次环评执法行动中的压力和阻力。和谐社会的建立是需要正义来支撑的,而正义是要靠整个社会来伸张的。汪永晨们的努力值得我们敬重。>>全文 [评论] ————————————————————————————————
方舟子驳廖晓义:难道搞环保就代表着正义?
廖晓义说我批评汪永晨的文章是“檄文”,其实这个标签贴在他的大作上更合适。他声讨有人反对敬畏自然的原因是因为“伪科学害怕它”、“资本仇视它”、“强权害怕它”,非常大义凛然,可惜正如何院士所言,是在战风车,而且是巨大无比的风车。迄今在《新京报》上发文反对“敬畏自然”的人,或者是科学家,或者是自由撰稿人,有的长期反对伪科学,无论如何和“伪科学”、“资本”、“强权”扯不上关系,也无人表述过廖晓义所批判的那些观点,只因为对“敬畏自然”的提法表达了不同意见,头上就多了三顶大帽子,可真够吓人的。
这次争论的一个好处,是让我了解到中国当前的民间“环保人士”都有什么样的立场和素质。我的专业知识让我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也让我无法苟同这些“环保人士”的言论。环保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认识之上,而不是靠宣扬迷信来支撑;对不同的意见应该摆事实讲道理,而不应该拿着“正义”的大棒乱舞。>>全文 [评论]
————————————————————————————————
廖晓义回应方舟子:维护环保正义是公民责任 我在《新京报》上的“敬畏自然,何罪之有”不幸被方舟子说成是与风车作战。其实,我本无意与方舟子作战,也无意与何院士作战,只是感到这样的争论对于一个民族搞清楚自身和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谁都知道,科技迷信、资本崇拜、强权话语当然不是“风车”,而是一种现实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力量,它使得环境恶化难以遏制,环评无法实施,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而就其哲学根源,就在于颠倒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结底是失掉了敬畏自然这个基本的态度。至于敬畏自然为什么会被伪科学所害怕、被资本所仇视、被强权所排斥,那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分析。读者如有共鸣,是作者的欣慰;如果硬要对号入座,当成“帽子”往自己头上戴,那也不是作者的过错。
敬畏自然,是“有所作为”的尺度。有敬便有德,对于支撑人类生命系统的自然怀有感恩之心,小有借取,有借有还;有敬便有恭,明白人类在自然界中恰当的位置,尊重其他生灵的生存权利;有敬便有智,懂得遵循规律、趋利避害,发展环保科技、绿色产品;有敬便有节,取之有度,适度开发,适度消费。>>全文 [评论] 艾中:为大自然代言是值得敬重的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