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翔:部分电信资费上限管理 难引发价格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 11:02 中国计算机报 | |
作者:陈翔 【赛迪网独家特稿】在“电信资费上限管理” 通知出台后,部分人开始预测价格战的惨烈,记者身边的不少普通消费者甚至开始期待“十一”期间能打上便宜电话了。然而,不少业内资深人士的观点却恰恰相反,他们甚至担心根本打不起价格战。 一向敏感的电信资费改革相关措施在一个月之中竟然梅开二度,颇让普通消费者欣喜。在8月2日信息产业部同意电信和网通推出多种固定电话资费套餐方案后,9月2日信息产业部再度对部分电信资费实施“上限管理”方案。据悉,从“十一”开始,国内/国际/港澳台长途通话费、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固话本地网营业区间通话费均将实行资费上限管理,而上限为现行资费,各运营商省级分公司即可操作调价。 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没有提及所谓的“下限管理”,这就意味着运营商的定价在理论上可以没有底线。不少业内人士对此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担心这会造成运营商之间的价格大战甚至恶意竞争,难以控制竞相降价的局面。难道运营商之间的价格大战会因此不再遮遮掩掩了吗? 为何不设下限 其实近年来,除了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之外,各地的电信价格战已经屡见不鲜。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某种程度上,主管部门放开这些资费的监管,更像是对现实市场状况的一种默许。 对于“上限管理”的出台,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室主任王学庆表示:“我不反对价格战。价格战不意味着恶意竞争。我个人认为,此次电信部分资费的上限管理改革,不会引发运营商之间大的价格战。”“短期内它不会引起电信资费的价格效应,各大运营商也能够在没有规定下限的情况下处理好资费问题。”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认为:“上限管理主要在于激励,下限管理则更多体现对市场的干预,也就是说在出现恶意竞争时更适合使用下限管理手段。”为什么不设下限也无法引发大的价格战?运营商何以能够自行避免恶性竞争?其实,从细分条款以及我国运营商的竞争态势上就可看出端倪。除了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外,其余几项服务均涉及固话业务。信息产业部最新数据表明,今年1至7月份,本地网区间通话业务量仅占本地通话量的11.6%。也就是说涉及固话本地网营业区间通话费的规定不会引起多少用户的关注。 从长话业务来看,中国电信、网通、铁通几大固话运营商本身也经营IP电话。一直以来,IP电话都实行的是市场调节定价,长话业务其实早已被IP电话业务分流了一大部分用户,而且长话业务中的电话卡套餐、分时段优惠等资费变相下调策略其实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从固话业务的竞争态势看,电信、网通两大固网运营商早已形成“北网通、南电信”的局面。赛迪顾问电信行业咨询总监绎明宇表示,其实,上个月本地固网业务的固话优惠套餐通知,就由于两大运营商在各自领域的垄断地位,至今也没有推出实际性的方案使消费者受惠。那么,此次的资费上限管理是否会重走老路?到记者发稿时为止,各大运营商也未出台任何实际方案。 至于手机漫游费,同样存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双寡头竞争态势。王学庆表示,各地运营商在这个市场也相继推出众多优惠套餐,很多省市的漫游费早已名存实亡,就连本地手机通话费都有众多优惠套餐,运营商再大幅降价的动力并不明显,掀起大规模价格战的可能性也不大。 期待上限价格下调 上限管理规定将电信资费的调整权利下放给运营商,标志着电信资费进一步走向市场化。陈金桥表示,关于部分电信资费上限管理的规定,主要意义不在于普通消费者能立即获得实惠,而在于促进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创新。从长远来看,它应该是整个资费改革的起点,反映整个策略的方向。 可以看到,此次上限管理规定还没有涉及到人们普遍关心的手机单向收费和固话月租费等问题。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的上半年财报刚刚公布,各家都表现良好。王学庆建议,在实际核算后,所有目前制订的上限价格都可以继续下调,让普通消费者获得更大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