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信产部电信资费上限管理专题 > 正文

电信资费定价权下发运营商 新博弈时代来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 07:07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王云辉

  在围棋界,马晓春号称“妖刀”,棋风轻灵飘逸,变幻莫测,落子往往在对手预料之外,却又稳占要津,最终赢得胜局。

  2005年的夏秋之交,正是中国3G与电信重组传言纷扰最盛之时,信息产业部的电信监
管政略也一如马氏“妖刀”,剑走偏锋,出人意料地在电信资费政策上扔下重磅炸弹,将多项电信业务的定价权杖交出,允许运营商在最高限价之内自由叫价。

  “这与当前的3G等其他改革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在未来,这一政策将对各运营商的后续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9月5日,信产部电信研究院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评论道。

  看似落在旁处的一子,令纠缠中的电信改革棋局形势更加微妙,弈者的姿态也由此再上层楼。

  最高限价

  这份名由信产部和发改委下发的《关于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8月15日即已出台,但直到9月3日才在信产部官方网站上公布。

  《通知》的核心内容是,从今年10月1日起,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将作调整。国内长途电话通话费、国际长途电话及台港澳地区电话通话费、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和固定电话本地网营业区间通话费实行资费上限管理,只要在这一价格之内,运营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业务进行自主定价。IP电话则仍实行市场调节价。

  此前,“最高限价”已为很多发达国家的资费管理体制所采用,但在中国通信市场尚是首次。

  《通知》中未涉及移动电话本地通话费用,但在此之前,移动电话的通话资费早已因竞争不断跳水,是国内电信市场中市场化最彻底的业务。这意味着,信产部将除了IP外几乎所有基础电信业务定价权限都给了运营商。

  自1998年组建以来,尽管完成了政企分离,但信产部仍然集政策的制定、解释和执行为一身,电信资费如一块铁板,各运营商的价格战往往在热身完毕即被紧急叫停。

  此次《通知》出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与王旭东强调监管部门应更多地退身于规则之后,成为竞争底限最后把关人的思路吻合。

  “这是信产部在通信资费管理体系上的重大调整。”陈金桥评价,“以前的资费调整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宏观调控,而《通知》的调整则是将电信资费从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过渡的实质一步。”

  监管底限

  与每一次政策调整相同,《通知》出台后也无法避免遭受质疑。

  质疑主要集中于《通知》会否将各运营商拖入价格战深渊,各运营商一味“增量不增收”,最终陷入不可控的恶性竞争状态。

  但多数专家认为,即使资费降价之门打开,大规模的恶性竞争亦不容易再出现。“国内各家运营商的实力相差较大,强势运营商虽然拥有实力优势,但处于既得利益位置,而且因为用户规模同样庞大,一旦大规模降价,利益损失更盛,而弱势运营商的财力令他们不敢轻易挑起价格战。”电信研究院另一专家认为,“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会让各运营商不敢太过分。”

  有意思的是,在联通和移动最近香港发中报时的记者会上,双方掌门人皆将利润增长的原因归结为价格战有所减缓。

  “这意味着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平稳阶段,恶性竞争的爆发几率大大降低。”上述专家讲到,“何况目前所有的基础运营商都是国有企业,即使出现超出控制的情况,国资委和信产部仍能通过行政手段在最后关头拉住保险绳。放松并不等同于放纵,两部委会有自己的底限的。”

  比如IP和手机本地资费,就是目前的部分底限。“事实上,中国通信市场最大的两块蛋糕就是长话和移动通信。”陈金桥分析,之前对长话业务冲击最大的就是资费低廉的IP,这注定了它成为底限保护的遗弃者。“至少在目前,不太可能放开IP资费,而要保证IP和PSTN(现存的语音网络)的性价比平衡。”

  《通知》对于手机本地资费的态度则颇有深意。

  《通知》中既未将其视同IP实行市场调节价,也不同于其他业务的最高限价,充分体现出这一市场的特殊性。一方面手机资费早已市场化,进行调节价显然不可能,另一方面,出于对移动通信市场的保护,尤其是在3G出台前夜,有关各方也不希望这块市场因最高限价而迅速“脱水”,所以也不可能与其他业务同列。在这样的情况下,手机本地资费可以承续现有的市场体制,一方面保持竞争,一方面保证双向收费结算等利润来源。

  即使是目前看上去作用不大的“管制上限”,也可能成为未来监管机构的调控伏笔。“随着市场的放开,如果竞争不够,将价格的上限调低也将成为促进竞争的保留手段。”陈金桥说。

  新博弈时代

  陈金桥表示,《通知》的出台是各方意见达成统一的结果。

  事实上,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各大运营商早就渴望监管部门放开价格管制,各种以套餐、优惠等方式自下而上绕开政策限制的举动层出不穷。但在未得到政策支持之前,这样的尝试往往被监管部门扼杀于摇篮之中。

  2003年11月13日,重庆联通大规模放号单向收费“如意听”,新入G网用户实行单向收费,免费接听包括外地用户任何来电,结果仅3天新入网用户即突破2万。但在第5天即被重庆通管局叫停。

  2004年上半年,上海电信推出“话匣子”套餐,市话费最低折扣达到3.9折,折后每分钟市话费不足4分,该业务开展一周就被上海通信管理局喊停。

  事实上,从2002年甚至更早一些开始,监管部门就以多次调研回应运营商降价尝试的“前仆后继”,默许了包括小灵通进城、手机资费战等市场化的存在,并渐渐松开了管制之手。

  从今年8月开始,运营商的幸福终于接踵而至。

  首先得到许可的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固话业务。8月3日,信产部与发改委正式批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在现行计费方式和收费标准基础上,增加按日收取基本服务费的预付费方案及分级限时套餐。电信企业可以提供不同限额档次,计费单元、资费标准的套餐供用户选择。

  时隔不久,在8月24日召开的电信普遍服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研讨会上,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局长苏金生表示,“在实施村通工程的过程中,电信企业可灵活制定各种形式的农村通信资费优惠政策,但不得高于目前全国城市相同业务的资费最低标准。”

  短短10天之后,《通知》即公布,中国电信市场资费管理体制由此刷新。

  “资费管理的改革对3G或是其他可能的电信改革会产生什么影响现在谁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电信资费乃至更多的管理体制,将会不断地走向市场化以适应成长中的中国电信市场。”陈金桥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电信资费相关网页共约234,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