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委联合整饬贴牌 手机核准强调企业研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 09:27 通信产业报 | |||||||||||||
作者:晓瑜 3月30日,业界期待已久的手机牌照核准制终于正式启动。深圳华为、青岛海信、大连大显泛泰、宁波奥克斯和江苏高通成为了首批“幸运儿”,获得由国家发改委核准颁发的手机生产许可证,至此,一度喧嚣的手机牌照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然而,首批5张牌照只是一个开始。根据今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的公告显示,目前提交手机牌照申请的厂商已经达到了40余家。包括长虹、UT斯达康、创维、多普达、金立、紫光、长城等都是接下来获得牌照的热门企业。一些自信的企业信誓旦旦地对外宣称,用不着等到4月结束,就肯定能获得手机牌照的经营许可。 事实当然远不如某些企业预期的那么简单。日前,记者从国家发改委的相关部门了解到:通过手机核准的第二批入围名单将不会受到时限的束缚。“核准制度有自己的实施流程,从企业答辩到专家审核,显然有自己的一个周期,不是什么人能规定其时限的。”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部市场与价格研究室主任王学庆这样对《通信产业报》表示。 据王学庆介绍:手机核准将有一个明确的流程和考核周期,其中,企业的研发能力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考核部分,对这些重要项目的考量,国家发改委“肯定不能草草了事”。而针对核准制度出台之前,手机贴牌现象泛滥的种种监管不力现象,国家发改委也将通过核准制度大力整顿。“核准制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手机贴牌生产无处藏身,并在手机生产的事前控制上最大程度配合信息产业部作好工作。” 据记者了解,在五一来临之际,正是两部委整饬“手机贴牌现象”的工作重点时段。 贴牌之乱 根据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在2005年初对国内22个厂家、22种型号手机进行的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手机产品合格率竟然仅为63.6%。 业内人士分析,“贴牌”无疑是“诱发”此类不良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的贴牌生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品牌、生产两张皮”,有些厂商除了牌照外根本没有研发、售后服务能力,而有些厂商则只管制造、同时给众多牌照拥有者负责生产。进而也就产生了系列的怪现状:很多手机在投放市场前要先通过国家统一的实验室检测,很多时候检测质量很好,但投放市场的时候却成了次品。 更有甚者,一些不法之徒为了获取暴利,不惜假冒著名品牌的商标进行仿冒销售。3月25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对深圳华海通信有限公司(下称华海公司)做出判决:对其伪造销售假冒中兴注册商标“ZTE”、“ZTE中兴”的手机产品一案,做出赔偿中兴公司50万元损失的判决,其法人代表因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 不法分子假冒手机牟利早已有之,但国产手机被人假冒还很少见。由于贴牌对消费者造成许多实质性的伤害,造成近年来手机消费投诉的持续上升,手机投诉连续3年排在第1位,使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业内人士表示,正规国产手机的质量问题并没有如此严重,贴牌手机的泛滥才是投诉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 手机核准:大乱形成的大治? 2004年11月30日,我国开始了手机牌照发放制度改革后,核准制被很多人看作是国产手机品质提升的“强心针”。一方面,随着核准制的执行、以及手机利润的大幅下滑,其行业毛利润率已经由前两年的30%左右降到目前的约10%。很多原来依靠贴牌的手机厂商肯定会被迅速淘汰,要想继续生存的企业就必须做一个对公众负责的品牌。另一方面,核准制度严格的送审程序以及对企业研发、资金高要求的门槛,也会让相当数量的贴牌手机制造企业“知难而退”。 然而,核准制毕竟只能控制“事前监管”。中兴手机总经理何士友认为,牌照放开并不能直接导致产品质量提升,而是会首先让很多贴牌厂商、乃至原来对于通信和通信终端没有深厚积累的企业蜂拥而至,这些厂商的产品品质不会仅仅受控于牌照改革。 记者从深圳市场了解到,深圳就有专门的走私集团,只要支付每台15到30元的价格,这些走私集团就负责将手机从香港带到深圳,通过深圳远望数码城等档口销售到杭州、郑州的手机市场,再被这些档口分销到全国各地。“这些假走私省了17个点的税,我们怎么去竞争。”上海迪比特实业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彭新淼说。波导总经理戴茂余则表示,一个新机型的研发费用大概要500万,检测费用100万,再加上促销、广告等费用,正规厂商的成本压力显然要比贴牌大很多。 随着更多的手机制造企业对手机生产的“事后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产业部也于4月14日召开了移动电话机质量与售后服务质量通报会,虽然这次会议锁定为内部沟通,但信息产业部配合手机核准制度,对于手机质量以及贴牌生产加大管理力度的决心可见一斑。 对此,何士友也表示:“核准制最终带动的还是市场的优胜劣汰,而这种大乱必将达到大治。”在中兴手机眼里的大治,就应该是真正拥有全面研发、服务、市场等综合实力的企业来主导市场。 未来之路治标还需治本 国产手机未来发展治标还要治本。人们之所以经常对国产手机抱有疑虑,往往担心的是品质和服务,而非价格与设计。可是决定它们品质与服务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成败往往系于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对于企业综合实力,尤其是研发能力的考量,被手机核准制度放到了考核标准中头等重要的关键。 其实,国家发改委早在《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投资项目核准的若干规定》颁发的前夜就发出了预警:投资手机业风险正在增大。加之众多的国外巨头纷纷发力中国市场,国内手机行业的洗牌将在新的牌照核准细则推动之下进入加速期。因此,投资手机行业必须具备相当的技术实力。国资委预警并非空穴来风。据国家发改委的分析,1999年—2002年国内手机销售利税率分别为12%、9%、8%和6%。2004年国内手机产能达到3亿部以上(产量为2.4亿部),降价竞争激烈,相当一部分手机生产企业出现亏损或处于亏损的边缘。 谈及此,王学庆表示,手机核准制会要求企业具备相当的技术、生产、研发能力,还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站在国家角度,国家发改委希望见到的是中国手机厂商在自主研发的技术上获得国际竞争力。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手机核准制度的逐步完善,监管机构对手机行业的宏观调控能力会进一步加强,厂商的竞争也更加公开透明,而真正的实力型厂商无疑会最终赢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