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专利战背后:盈利能力匮乏 兼并大潮将起

共享充电宝专利战背后:盈利能力匮乏 兼并大潮将起
2018年12月13日 08:16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 樊夏奎

  共享单车的“风“停了,共享充电宝却还在拼命“挣扎”。

  2017年3月,共享充电宝蹭上共享单车的热度站上“风口”,随后的短短一个半月时间里,共有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进入共享充电宝行业,总融资额高达12亿元,并吸引了阿里腾讯、小米等巨头纷纷注资。

  然而“狂欢”仅持续了半年,到2017年底,行业内就频频传出“融资失败”、“花样裁员”、“批量倒闭”等消息,共享充电宝是“伪需求”的声音也愈喊愈烈,资本开始回归理性,今年3月,小电科技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后,市场上就再也没有出现其他共享充电宝获融资的消息。

  资本遇冷,企业扩张速度也随之放缓,整个行业趋于沉寂,这个赛道的“风”仅吹了一年。对于赛道上的创业者来说,一年时间太短了,短到他们还没来得及“大决战”,甚至连拼“融资”、拼“靠山”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一些在前期跑马圈地中落下风的企业,开始想方设法给行业“加戏”。专利战,便是共享充电宝行业抢夺“C的一大手段。

  来电拿起“专利”武器

  来电科技是“专利战”的发起者和集大成者。早在共享充电宝爆火之前,来电就开始在行业里挥舞起知识产权的大棒。

  2016年7月22日,来电以侵犯其3件实用新型专利权为由,将竞品“云充吧”告上法庭。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60万元。这次诉讼打响了共享充电宝“专利战”的第一枪。

  该案整整持续了一年,最终以云充吧败诉、赔偿40万元结案。在这一年里,来电还“顺势”将专利的战火烧到了整个行业,从2016年7月到2017年年初,来电共发起或参与了40多件诉讼,金额高达7000万。其中,来电与街电之间的“互撕”则最令人瞠目结舌。

  2017年3月30日,来电起诉街电、湖南海翼电子商务股份公司专利侵权,诉状中涉及的专利包括“充电夹紧装置”、“吸纳式充电装置”等7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2018年5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一审判决认定,街电侵犯来电专利成立,责令街电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来电200万元。

  一审判决后,街电方面表示不服,并对来电展开反诉。

  针对来电持有的7项争议专利,街电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发起了无效宣告请求。同时,街电对外发布声明称,来电将未生效的判决发函给街电合作伙伴,并通过媒体报道制造舆论压力,对此,街电认为来电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商业规则,将其诉至法院。

  11月30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维持原判:街电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来电经济损失共计200万元。

  对于此次判决,街电方面承诺会尊重规则,称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街电产品升级服务,会为合作商户提供上门服务,进行产品升级。

  但对于来电掀起的“专利战”,街电依旧不服,并认为来电一直利用专利碰瓷,进行商业低毁等不正当竞争。此外,街电还爆料称来电“近期还以专利勒索8亿元巨款,甚至要求街电对来电进行远超其市场价值的收购。”

  不过来电方面并未对街电“碰瓷言论”作出回应,来电只是要求街电及其合作商家执行法院判决,立即停止摆放和使用侵权产品。

  这次终审判决并没有让双方“息兵罢战”,2018年12月11日,街电COO何顺发内部信称,在维权路上街电不会放弃,也在积极要求更高规格的司法部门介入,捍卫街电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并表示“我们会在正面战场上,彻底击溃那些动机不纯的竞争对手。”

  显然,来电、街电的矛盾仍在继续。

  专利战背后的江湖

  共享充电宝是一个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的行业,因此,技术壁垒成了共享充电宝企业重要的“护城河”之一。

  成立于2014年8月的来电,是最早在专利方面进行布局的共享充电宝企业。早在2015年2月,来电就递交了第一份专利申请,截止2018年11月,来电已申请了85项专利。,这也是来电频繁发起“专利战”的底气所在。

  来电科技CEO袁炳松早前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等媒体采访时曾自信地表示,“后进的厂商只要做吸纳式扫码借电,就不可能绕开我们的专利。”

  而对于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玩家而言,专利诉讼的威力确实不小。2017年在专利战中败下阵来的“云充吧”,就曾不得不按判决下架大量产品,在企业发展的关键点上被“铐上枷锁”,云充吧的扩张速度被明显拖慢,“云充吧曾经属于第一阵营,但是由于此前的专利侵权诉讼,让其错过了2017年的一波风口,最终掉落到第二梯队。”来电科技CMO任牧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法院针对街电侵权案的判决中,除了赔钱外,街电还被判处 “停止使用涉案Anker设计12口产品”以及“合作商家和合作伙伴立即停止摆放”。

  这两项判决对街电的影响有多大?一名接近街电的业内人士向新浪科技透露称:“12口型机柜在街电所有产品中占比高达20%,如果真按法院判决的结果来执行,这些产品就都必须下架,损失太大了。”不过据新浪科技调查发现,街电并未对侵权产品进行下架操作,只是在判决后的几天内,对产品进行了线上升级。

  另一方面,法院判决中针对“合作商家和合作伙伴”的部分,则会让提供场地的商户们提心吊胆。因为如果商户继续在经营地点为街电提供充电宝租赁服务,很有可能会承担连带的赔偿责任。这次判决,将给街电今后的市场扩张制造极大的障碍。

  来电拿着“专利武器”大杀四方,其他企业也不甘坐以待毙,纷纷开始抢夺专利制高点。

  2017年5月,街电董事长、聚美优品CEO陈欧高调宣布,斥资1亿从“共享充电宝之父”刘同鑫购得三项发明专利权,包括共享充电宝充电箱、充电更换系统及充电方法等三项发明专利。

  陈欧将这些专利视为为聚美、街电最大的底牌。“专利有可能让之前两三家(行业巨头)拼命烧钱,直至被逼并购的结局,变成通过专利直接结束战斗。”陈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称。

  买下“核心”专利后,街电立即对来电发起反击,2017年7月14日,街电关联企业针对竞争对手来电及其合作伙伴的三起专利侵权诉讼,索赔300万元。当时,有业内人士认为,“街电拿到这三项专利后,已经获得专利战的主动权, 和来电的纠纷将告一段落。”不过,从目前的事件进展来看,街电花1亿元买来的专利并未奏效。

  除了街电,怪兽充电就曾在今年8月底宣布,自家产品通过移动电源新国标外观及标识、接口、电性能、安全保护功能、安全性等五大类20小类的检测项目。

  怪兽充电创始人蔡光渊也表示,“我们看中专利,正在各方面做专利储备,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大概需要两三年时间。”

  共享充电宝行业“拼刺刀”

  专利布局很重要,但并不是影响共享充电宝企业生死的第一要素。

  共享充电宝是一个强运营项目,一方面,企业需要通过“烧钱”快速争夺线下门店场景,另一方面,它们也要靠运营来培养用户消费习惯,抢占用户心智。在资本退场、行业冷却的背景下,企业纷纷开始寻求跨界合作,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夺取更多用户。

  今年6月,怪兽充电宣布与共享办公企业WeWork达成合作,将在公共办公区、茶歇处等人流高频流动的场景设立随身充电宝。11月初,来电宣布推出带无人货架的新机柜,希望将共享经济和新零售结合起来,以进一步拓展使用场景,同时,来电在2017年底就开始筹谋“出海”,据悉,来电目前已正式在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落地。

  在网红企业家陈欧的光环照耀下,街电的风头和势头更猛,在场景拓展上,街电对酒店、机场、火车站、商场等人流量大的区域实现全覆盖,在品牌宣传上,陈欧也是尽心竭力,除了 和王思聪的“吃翔赌局”外,陈欧还亲自携街电亮相真人秀综艺《奇妙的食光》,并在节目中拼命向嘉宾“引荐”,让街电赚足了镜头和话题。

  然而,在共享充电宝“专利战”和“借势营销”背后,透露出的是行业盈利模式的薄弱。

  目前,大部分共享充电宝企业的盈利来源仍以租赁费用为主,其余包括广告收入、周边产品售卖等的收入微乎其微。而共享经济的“老大哥”共享单车的经历证明,仅靠租赁费无法活下去。

  据聚美优品财报显示,2017年全年,街电为聚美优品贡献了1%的营收以及340%的净亏损,亏损额达1.33亿。

  进入2018年以来,虽然有多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宣布实现部分盈利,“但没有一家企业敢公开自己的具体财务状况。” 一名不愿透露身份的资深业内人士向新浪科技表示,“大家的数据其实都不好看,处境都很难。”

  来电任牧近日在公开场合表示,2019 年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会出现兼并、收购大潮。“一个企业年营收 5 个亿以上,可能才会具备被兼并、收购的价值。如果它的年营收低于 5 个亿,可能连兼并、收购的价值都没有。”

  目前,盈利难题已经成为横在共享充电宝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为了在’兼并战’来临前吃壮一点,各家很可能会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里。上述业内人士称, “这个看似风平浪静的行业,实则暗流涌动,大家要开始拼刺刀了!”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来电聊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