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改变中国制造宿命 打破低价竞争定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2日 15:44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丘慧慧 深圳报道 “国际化”是什么感觉?
“就像秋菊进城啊”,华为一位重量级研发负责人愉快地打了个比方:秋菊进城卖独家秘方制作茶叶蛋等土特产,由于经营有道、待客诚恳,城里人很认可,生意日隆;“但如果秋菊突然有一天到城里开起手机连锁店,秋菊依旧穿成那样,待客也诚恳,但要得到顾客们的认可有点难。这就是中国制造业与‘国际化’的城乡差距”。 “秋菊和城里人都要调整,你让老外买我们的丝绸可以,让他买我们的3G系统一时半会儿很难。”该负责人说,国外运营商对中国通信厂商的挑剔是全方位的,原因并不在于城里人的傲慢与偏见,“我们对全系统的理解和对端到端的理解还是有差距的,发达国家的运营商比较认可我们的服务,并承认我们在某些领域里是领先的,但整体性有差距。这就好比秋菊家里陈设的每一件家具都做工精良,但是搭配与协调性差很多,依旧泛着土味”。 “只有时间,以及以时间为成本的磨难和进化,才能让秋菊转变为彻头彻尾的城里人”,她说。 技术与经营步步为营 但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狂飙突进的2004年,这种秋菊式的进化论遭遇了另一种模式的挑战。 首先是TCL,将法国汤姆逊的彩电制造业及阿尔卡特的全球手机业务收入囊中,一跃拥有全球彩电产量第一、手机产量跻身前五的显赫身份;接着是联想,这个年销售额30亿美元左右的中国PC厂商—口吃下了IBM年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的全球PC业务,使联想在海外收入上的想像空间突然放量。 当然,他们都为此背上沉重的债务,以及与债务—般沉重的公众质疑。怀疑论者认为,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成长过于依赖本土市场,低成本、低利润之下,技术与管理并没有相应提高,跨国并购也只是生产规模的扩大,中国公司本质上依旧是一个低价竞争者。 相比之下,中兴、华为却在探寻一种更为漫长和曲折的“国际化”模式:在海外市场取得大规模收益之前(2004年开始,两公司海外收益均占总体收益的40%),两家公司已经在海外打拼了十年,从发展中国家到中等发达国家,再到欧美高端客户;从派驻第一批员工出国探路,到最终招聘本地员工;从外围设备到核心骨干网……中兴与华为在经营与战略路径的选择上惊人相似。 以时间损耗为代价、稳健地争夺一城一池;以资本冒险快速突进。两种模式一时还难以看出优劣。 但时间至少可以带来积淀。郎咸平在中兴通讯分析报告中指出,与TCL、波导、康佳等从家电业脱身而成的手机厂商不同,中兴通讯切入手机产业的最大优势是在交换、接入及无线领域20年来的技术积累。 海外机构投资者的捧场或更能说明这种“城乡差距”的奇妙拉近:去年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第一单花落中兴通讯(00006.SZ),今年2月15日,刚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中兴通讯(0763.HK)被纳入摩根士丹利—MSCI标准指数,3天后,中兴通讯再次入选香港恒指中国企业指数,股市应声而动,中兴通讯A股股价连续几日上涨,2月28日,中兴通讯在A股市场的表现更是创出31.15元上市新高。与此同时,TCL在资本并购上的冒险正经历着投资者的频频洗仓。 在海外人士看来,10年从“乡”到“城”磨砺后,中兴与华为初步具备了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构架,及在市场推动下完成的技术改进,这是成为国际化公司的必要前提。 正如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浸透历程一样,中国企业向海外的迈进也并非一日之功。 打破“低价竞争”定律 秋菊要打破城乡落差,仅有时间是不够的。前述华为人士说,秋菊在技术土的诚实与探求同样是其完成“城市化”转型的关键。 中兴通讯在技术战略上与华为有诸多相似之处。中兴通讯市场人士认为,低价依旧是中兴通讯最有力的武器,但在充分竞争的全球通讯业,低价并不等于“低价竞争者”:一方面,通讯行业技术更迭速度快,没有一定的技术根基及对技术风向的准确把握,仅靠低价很难在这个行业长期“混”下去;其次,从固网到2G再到3G,能及时跟进全球通讯业的脉搏不掉队,其本身即为技术积累的结果。 国人一直认为,中国市场之大为早期来料加工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使大量中国企业错失了进军海外的最佳时机,最终,低附加值制造成为中国企业难以停摆的轮回。 但也许,打破这种定律可以从华为、中兴开始。 华为在技术上的尝试是芯片级的,从过去完全依赖进口,到现在已自主开发了一百款芯片。 “所谓简单加工,我相信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群体的必然选择,只要经济体的发展势头不减,必然会逐步走向更加深入的层次,这也会成为一个群体现象。”前述华为老员工说,华为、中兴通讯的许多产品,同样也经历过用别人的芯片到使用自己的ASIC的阶段,但愿它能形成示范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