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基收购案成败需检验 企业当警惕收购冲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 23:29 新浪科技 | ||||||||||||
文/富强 2005年6月8日下午4时,明基正式宣布收购德国西门子全球手机业务,由此BenQ将一举跃升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品牌。继TCL与Alcatel组建手机合资企业、联想收购IBM PC业务部门等一连串收购案之后,中国ICT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狂舞越发让人眼花缭乱,明基收购案再一次让这种扩张热潮升温……人们不禁要问:中国ICT企业的全球扩张真得能如此快马加
扩张迷雾乱人眼 对于明基的这次收购,福兮祸兮难有定论。根据新浪科技的调查显示,对这次收购看好和不看好人数的势均力敌,但认为明基并不能借此在内地手机业崛起的人数要多于认为明基能借此崛起的人。有人还拿它同联想收购IBM PC部门来对比,虽然这两起收购案很多地方相似,但有一个不同之处十分清楚:台湾的IT业比我们起步早,比我们发达,企业的国际化经验相对来说也比内地企业要丰富,对于企业收购后的整合工作,像明基这样的台湾IT企业并不是生手。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明基是个老手,但无论是在手机领域还是在PC领域,现如今全球都是强手如林,竞争用 “惨烈”二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西门子手机能坐到今天的位子,还是有自己的优势,但仍难以力保其继续支撑住手机制造业务。而明基将其纳入囊中后,虽然存在着优势互补的好处,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保住这个位子。这是因为,手机市场的环境已经今非夕比,仅就目前国内手机市场的现状来看,几个国际大公司仍占有相当优势,而目前国内手机生产企业数量明显偏多,加之市场空间有限,企业合并已是暗流涌动;国际市场竞争也错综复杂,西门子手机部门的连续亏损已经使之丧失了不少地盘。明基在收购西门子手机后,相比自己以前肯定会有个大飞跃,但残酷的整体市场环境并未因此会有大的好转,包括明基在内的所有人也只能期待明天会更好,至于能不能撑下去、能够撑多好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实力,由时间来检验,没有绝对的胜数。 消化不了能持否 眼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浪潮风头正劲,而在这时冷静下来想想我们在国际化冲动下的收购和“试错”没有什么坏处。企业收购并不是简单的“1+1=2”算术题,收购后的成功整合非常关键,几家企业的国际收购案例不能被盲目地当成是已能成熟驾驭跨国企业的标志。 内地企业吃下国际大牌难以消化的案例不胜枚举。早在2001年,浙江华立集团因收购飞利浦位于美国的CDMA研发部门一夜间声名鹊起,当时媒体纷纷惊呼中国民企开始大步走向世界,打破高通在CDMA上的垄断指日可待,就连美国的专业媒体也相当关注此次收购,汪力成本人还由此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2001年中国商人,并位居榜首。但以实施并购举动之后的4年多时间里,华立CDMA却悄无声息匿迹于江湖。后来,华立不得不放弃对战高通芯片核心技术,转向TD-SCDMA市场在高通技术的市场空隙里寻找生存空间。这已经成为反思国际化冲动下的收购的典型案例。 而人们TCL和阿尔卡特合资企业婚姻分裂的案例更是记忆犹新。5月17日,阿尔卡特从与TCL的合资公司中撤出。这时不仅TCL面临4亿元的巨亏,阿尔卡特方面的损失也不小。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公开表示: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过于草率,整合效应没有发挥。李东生的这番话点明了双方婚姻破裂的原因,也道出了中国企业在借船出海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对于联想收购IBM PC之举,因为联想接手的是一个亏损严重的部门并且同时承担了其债务,其自身业绩受到的影响会在几年中逐步浮现。不难想象,联想今后面对的的压力一点也不小。 国内企业走上这种并购企业的国际化扩张道路是自然的事情,但是如何在并购中减少风险却是非常高深的学问,年轻的中国企业还并未掌握。盲目收购后患无穷,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得不偿失。欧美的文化、法律和国情与我国有很大不同,高薪金、低工时和不易裁员、文化差异等往往使我国企业的研发生产低成本的优势被完全抵消,舍我之长就人之短,这是很多中国企业收购欧美企业失败的根源所在。 在明基收购案引发的新一轮争论中,我们都应清醒意识到中国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正在走向成熟的现实,同时要明白,在国际化征途上的中国企业仍很年轻,而冲动往往是这时最爱犯的错误。市场竞争总是优胜劣汰,在国际化收购的道路上,企业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才是通向成功的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