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的先驱现在希望远离媒体的注意,瀛海威裁员的残酷现实折射了中国互联网转型的艰难。
第三方管理合资企业的新选择
刚刚宣布“瀛海威新生”的瀛海威总裁韩旭现在被一场不大不小的纠纷所困扰。最近 围绕瀛海威裁员所引起的一场风波渐趋平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的艰难转型,低迷时刻的世绘图景。
瀛海威裁员事件的是是非非
前几天,某报报道称,瀛海威裁员70%,员工不满从而引发劳资纠纷。
文中称,香港意科的几位高层经理突然离职,随后,瀛海威的部分中层领导分别被劝说辞职,希望他们与公司签署一份离职协议,公司给予一个月工资的补偿金;而对于尚未签合同(包括超过3个月试用期)的员工,则全部通知终止试用关系,同时劝说其签署离职证明书。
这次纠纷距离瀛海威的新亮相并不遥远。上月月初,瀛海威宣布,母公司意科股份收购了两家财务及管理软件企业,重出江湖。根据香港联交所发布的意科控股公告上显示,意科控股于2001年8月1日与卖方签订协议,收购珠海天心全部注册股本,总代价为4800万港元,将以每股约2.212港元的价格发行2170万股代价股份的方式支付。
有传言称,瀛海威市场部原有70余人,目前市场部的员工仅剩33人。近乎有些愤怒的韩旭在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瀛海威公司总部里作了坚决的否认。裁员的事实究竟是怎样的,面对传言,韩旭似乎有点无何奈何。他表示,所谓裁员70%的说法与事实有很大的出入,而且相关报道并没有与公司进行任何的核实。
“事实是,公司现阶段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对于员工的需求远大于裁员的需求,全国的各个分公司都在招人,我们还在一个著名的招聘网站上发了广告,所谓大幅度裁员甚至要撤资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为什么出现了看起来截然相反的两种说法呢?在瀛海威副总裁冷学华看来,公司不过是进行正常的管理调整。我们的业务进行了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和管理制度全面调整到面向市场的运营模式上来。瀛海威的新管理手段是实施“目标责任”和“全员竞岗”的管理体系。正是这个动作引起了一些内部员工的争议,并最终引发了劳资纠纷。
瀛海威似乎并不想斩尽杀绝。“具体的数字也被误传,实际数字根本没有那么多,现在网络公司裁员的现象很普遍,每个人都应该有思想准备。而且,我们力求进行最妥善的安置。对于无法成功竞岗的员工,我们在不低于北京市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前提下,由公司提供高水准的内部在职培训,为受训员工创造再竞岗的机会。”韩旭表示。
但是,很显然,公司的新举措遇到了不同的意见。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员工表示,他对于新的为期4个月的合同想不通。
根据这个合同,竞争上岗的人要签一个为期4个月的合同,在这期间完成“收支平衡”的目标后获得全额工资,第四个月考核,不合格也就是没完成任务,按签的新协议算自动辞职。
合同的内容还有:公司对销售人员发放100%工资,但每两个月考核一次。技术部人员拿70%的工资,另30%与本人工作表现和公司销售业绩挂钩,按月打分。对于相关质疑,冷学华表示,“我们所有的合同都严格按照劳动法来制定,没有任何法律上的问题。我们不可能违规。”
在瀛海威公司,记者看到了8月28日公司管理层给所有员工的电子邮件,文中称,“公司目前面对的局面是庞大的人员开支,巨额的电信资费,昂贵的办公环境以及微薄的业务收入,公司如何继续经营,如何找到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瀛海威的举动似乎也属于无奈之举。“天下没有免费的晚餐,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通过反思,我们认为,职员的工资收入应该跟业绩更紧密地挂钩,再也不能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互联网公司决不意味着可以没有压力地拿高工资。这是我们在现在情况下变革的初衷。”冷学华说。
拒绝喧嚣 不转型毋宁死
作为国内互联网业的先驱,瀛海威的历史,似乎永远被各种各样的纷争困绕着。
从“中国人离信息高速路还有多远”开始,瀛海威似乎只能是一个有着悲剧色彩的启蒙者。无论是互联网接入和互联网内容服务商,瀛海威都只是给别人作嫁衣裳。无数的喧嚣之后,并没有什么东西留下来。回过头来看,瀛海威发现身上有太多的ISP和ICP的印记,挥之不去。
2000年,“张树新收购瀛海威事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创始人张树新与大股东中兴发集团的内部矛盾也在公众面前显现.现在回头来看,韩旭认为当时是“炒作大于事实”,但一个企业要正常经营,存在于股东层面的纠纷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只是,对于公司还是造成了相当的伤害。
瀛海威问自己,我能做什么?1999年6月。瀛海威转向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寻求答案。
韩旭反思说,当时的市场环境中,我们的理念和服务模式都很难达到预期,好比是“摘月亮”,只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和憧憬。麦肯锡建议转变思路就是“以客户为导向,深刻理解客户需求,一切以需求来调整业务体系,以客户需求制定发展战略。”但是这样的建议在当时普遍不被接受,当时.COM公司都是以虚拟的客户需求为导向。
不转型毋宁死,瀛海威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核心竞力。
8月1日宣布转型之后,瀛海威事业集团旗下包括了由“香港意科控股有限公司”斥资7000万港币投资的北京瀛海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珠海天心商用软件有限公司、深圳万能软件公司及中兴发集团所属瀛海威信息通讯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大板块。
珠海天心商用软件有限公司是台湾三大软件厂商天心咨讯集团在内地的总公司,是国内专业从事商用软件研究开发的软件公司。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天心商用软件以其先进的管理思想、巧妙的设计技术、上佳的性能价格比及全面的本地化服务,已成为国内ERP市场上重要力量。
瀛海威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要素的组合,而且整合珠海天心和深圳万能这两个优秀的产品和品牌,机遇难得。
瀛海威发现,.COM公司、IDC网络公司很少有网络集成的能力,自己最大的长项不在ICP而在网络集成的能力,瀛海威有六年的全国网运营经验。瀛海威现在是朝着产业发展方向去构筑自己的业务模型,商业模式扎实,完善自己的竞争能力。从低端的财务软件着手,瀛海威整合的是万能财务软件,中端是网络集成,高端是天心的管理软件。瀛海威并不认为自己是做软件公司,瀛海威觉得自己的特色就是网络集成,像用友、金蝶软件客户都希望把中间的维护、集成服务交给他们。
总结过去,瀛海威庆幸自己跳出了原来的业务模式,不要在“围城”里面寻求改良,还是应该面向企业服务。如果来自传统产业需求的电子商务发展成熟,就是.COM公司的用武之地。技术能力和开发能力强大的.COM公司将很有前景。电子商务的春天来临完全是基于IT在企业中的应用。要满足企业信息化的基本需求:“为他们降低运营成本,为自己带来收入,扎扎实实做好每一笔业务。这对公司外部客户、内部的股东都是好事。”
折射中国互联网转型的阵痛
现在,瀛海威觉得眼下发生的裁员的纠纷实在是小事一桩,不过,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很麻烦。最起码,容易分散精力。
韩旭也称,瀛海威以后不会再发生关于股权的纠纷。今天的瀛海威转型和业务构建都是在北京瀛海威信息技术公司(新瀛海威)的平台上整合完成的,与老瀛海威的股东没有很大关系。未来在网络接入方面会有一部分业务涉及到瀛海威通信(老瀛海威),老股东可以在新瀛海威发展的基础上,分享到这些成果,各方股东也能获得良好回报。瀛海威这个品牌毕竟还有价值,没有必要完全抛弃。
瀛海威是个“老运动员”,冷学华说,“我们不希望再有任何的干扰,甚至我们也不希望大家关注我们。‘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我们只希望能够踏踏实实地做我们的一些事情。”
在副总裁冷学华的眼里,当务之急是名为“E应俱全优势互现”的全国预展启动计划。
在马上就要开始的活动中,瀛海威要塑造自己“电子商务解决方案、ERP企业管理解决方案、财务管理解决方案”的新形象,瀛海威的目标是“打造企业信息化生态链”。
这是瀛海威转型之后的一次关键的亮相。瀛海威希望能够打一个漂亮的战役。
瀛海威似乎也不讳言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冷学华说,“对于产品和市场担心容易解决,关键还是管理上的挑战,各个部门能不能完全融合成一体。这之前彼此的工资待遇、销售策略、销售技巧、企业文化都不一样,反映在从高到低的各个层面——管理是场硬仗。”甚至有人把各个部门收入的不平衡看成是员工不理解的原因。先处理好当前的问题。
一位参与跟公司谈判的员工私下里承认,现在对于公司裁员的不实报道所造成的影响是自己始料不及的,而且也不是自己的初衷。
“那些原来做ISP、ICP的工资收入那么高,又没有挣着钱,自然其他公司的人就会有看法。”“现在网络公司裁员的那么多,也不是一家两家。都说互联网要回归理性,可不是每个人的脑筋都已经转过来了。”一位公司老员工这样评价。
有分析认为,从ISP、ICP到IPP、ASP,再到“企业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一再转型的瀛海威的核心竞争能力并不突出。
实际上,看好这个市场的已经不在少数,瀛海威不再是老牌企业,而是一个新秀。这是一个关于瀛海威未来发展的严峻挑战。
现在,围绕瀛海威的故事似乎暂时告一段落。跳出来看,我们会发现,瀛海威的现在很好地折射了中国互联网转型的阵痛:资本故事、业务转型、公司购并、甚至是裁员纠纷。从瀛海威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互联网的过去和现在:各种所谓模式的变换,浮躁、喧嚣到冷静,从狂热到理性。我们希望瀛海威能有一个新的开始。(文/本报记者王军光)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