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合在华三条标准:不倾向投资海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07:04 第一财经日报 | ||
陆悦 从几个电脑爱好者组成的黑客组织发展成为近10亿美元市值的高科技公司,这整个历史既充满了故事的戏剧性,也拥有商业的必然性。 9月22日,在美国纳斯纳克上市的DivX公司(美),成为2006年以来最成功的首次公开 但作为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老牌VC,美商中经合却变得谨慎起来,其投资速度并没有随着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变快。即使是那些被外界报道成“很快达成投资意向的企业”,中经合也都做过长达半年时间的尽职调查工作。 中经合董事总经理张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我们现在更加谨慎,从企业成长、培育、发展到成熟的角度来看,一家VC的生命力和所投企业的总体成长速度息息相关,这是共识。” 对于时常碰到VC们争抢项目的现象,中经合通常会“退避三舍”。张颖认为他们之所以选择退让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蜂拥争抢的情况往往令创业者心态变差,企业因此开出更高的价钱,这样的投资很难带来好的回报;其次竞争者的过多,会造成中经合成为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这并不符合中经合信奉的投资理念。 张颖通常的工作状况是,10%的时间用在看案子,70%的精力会投入到已经投资的公司,包括为这些公司提供猎头服务,帮助其进行新业务拓展、品牌传播和销售,准备下一轮融资,如果发展到最后一步上市阶段,公司还会引荐相关的投资银行,剩余的20%时间则留在了中经合的内部管理和对外沟通上。 张颖说,有一次他翻阅案头的项目,2006年上半年仅是经他手的项目不下80个。如果算上整个投资团队看过的项目要超过六七百家。而最后能够获得美商中经合投资的不过三四家。中经合的投资频率并没有多大变化。 “不帮助企业,就是在最高境界的赌博。”张颖淡淡地说,在公开场合,这位投资者更愿意配合老总去曝光,充当配角。 但帮助不是干预,张颖又一次强调。他并不赞同一些投资者宣称的“所有的公司我都炒过CEO”的说法,他认为在中国不能强势,真正的投资者应该是在企业发展过快时,提醒他们,在企业业务低迷时推动一把,“VC应该是一种平衡艺术”。 张颖介绍,经过几年的发展总结,中经合在中国已经形成三条投资标准:不倾向于那些毫无本土工作经验的“海归”;第二是创业者的背景和公司结构要相对简单;第三是如果要求400万美元以下投资,“我们倾向于独家,我们很保守,但对价钱很介意”。 数据显示,在中经合过去的投资案例中,有60%以上的项目是作为唯一投资者进入,与其他VC的合作项目较少。 中经合的投资组合中包括100多家高科技公司,其中超过20家公司已成功退出,在中国, 分众传媒成为其回报率最高的项目,超过二十几倍。在全球范围内,中经合回报率最高的项目来自对一家美国B2B公司——第一商务(Commerce One)的投资。1996年,中经合向还处于发展早期的第一商务公司投资150万美元,第一商务上市后,中经合获得的回报超过1亿美元,回报率超过100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