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美商中经合:已完成数字媒体产业链60%布局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1日 08:29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刘钊 北京报道

  战略重心转向中国

  《21世纪》:美商中经合早在1992年进入中国,继去年调来一位副总裁,常驻北京之后,今年2月,又调来你这位一直主管美国和中国投资事务的董事总经理。这一系列的动作
有什么战略考虑?

  黎蔓(美商中经合集团董事总经理):虽然Wi Harper进入中国较早,但是从过去几年投资量上看,我们把70%的资金投在美国,30%投在亚太地区,相对来说,在中国投的项目还是比较少的。

  从去年开始,中国市场出现了很多积极的动向:经济的快速发展,风险投资业务的起步,以及科技产业水平的提高等。

  风险投资在中国发展周期,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有一定的吻合之处。2008年之前,中国政府发债,外来投资都会带动中国出现很多投资机会,我们觉得投资策略应该向中国倾斜。

  去年我们就派David Zhang常驻北京加强中国的投资,今年我自己也结束了原来那种中、美两边跑的工作状态,专心在中国开拓市场。

  《21世纪》:调查显示,2003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出现全面回暖迹象,你们拓展中国业务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黎蔓:前几年,外资风险投资最担心的是,在中国投资的退出渠道不畅通,因国内的A股市场审批复杂,上市成本高,股票又不能全流通,香港和新加坡的股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投资者更愿意将企业带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实现退出。

  从去年开始,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中国可投项目的素质和数量不断提高,而特别是中国科技水平的发展,使美国资本市场加大了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关注。

  例如携程网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后,听说至少还有六至八家企业与投后进行上市谈判,此外,公司买卖同样异常活跃,也是一条重要的退出渠道。

  从美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历史和经验来看,投资项目转卖给大公司收益不一定比上市IPO给投资带来得收益少。

  3721被雅虎收购,易趣卖给eBay等案例都显示出,外资支持的中小型科技公司,逐渐引起外资大中型企业的注意;而且很多外资企业想进入中国,希望假以“买断中国中小企业”的形式实现。

  这两个渠道的逐渐成型,无疑使风险投资尤其是外资风险投资商在中国的信心增强了许多。

  目前,Wi Harper负责中国投资项目的团队共5个人,我们准备以北京为中心加大中国的拓展力度,并会在适当的时机,考虑在上海和广州建立办事处。

  《21世纪》:Wi Harper正在管理5支基金,共2.5亿美元,其中,Wi Harper已经向中国市场投入多少资金?另外,你们是否打算中国运作一支新的资金?

  黎蔓:准确地说,Wi Harper现有的5支基金中70%的资金已经投出,已投放的资金中15%投在了大中华区,约3000多万美元,其余未投放的资金,可能投入到中国市场的比例更高。

  关于成立新基金的事情,刚刚有一个大致的想法,还不宜大张旗鼓地宣传。

  过去Wi Harper管理的基金很当是纯外资基金,比如北京高科技发展基金。

  外资基金运作比较规范,但是在中国投资遇到的限制也比较多,虽然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投资领域都对外资开放。

  我们注意到,中国存在着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国有企业的资金,他们也希望参与风险投资,事实上,很多国内企业和机构找过我们,商谈建立基金的问题。

  既然中国市场有这么多机会,为什么不运作一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基金呢?如果有了这样一支内资基金,投资范围可能会更广。

  如今,Wi Harper有这样的想法,组建一个中资或中外合资、专注于中国市场的基金,目前可供选择的合作方式很多,但是我们希望基金的管理模式一定要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操作更加规范。

  《21世纪》:基金至今还没建立,是不是说你们在这一方面还有一些顾虑或者困难?

  黎蔓:我觉得现在做纯内资的基金可能也有一些局限性,或者说是有风险,主要来自理念和法律制度方面。

  中国还没有接受美国那套发展得很成熟的基金管理理念,由管理公司单独管理基金,投资人不但要为管理公司支付薪水,还要与管理公司分享投资收益。

  从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经验看,过去20年,这些地方经历了逐步接受的过程,中国内地的很多投资人觉得,管理公司不一定比自己更聪明,自己也懂得投资而且要亲自参与投资,这就导致很多基金运作的形式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规范。

  即便是这种理念被接受了,基金管理公司真正在中国发展起来还需要一个条件:投资方要能够找到可信任的基金管理公司,也就是说,要有足够多的管理公司,拿出令人可信的业绩来使投资方认识到:自己管理资金还不如把钱交给专业的管理公司管理赚得多。

  成功的经验证明,只有专业化的管理公司才能找到最好的项目,擅长与项目方谈判,提供企业最需要的管理帮助,最终以合适的退出方式实现资金的增值,这是一个全新的、独立的产业,只有这个产业真正被人接受,风险投资产业在中国才能发展起来。

  另外,中国还需要引进一些新的法律条款,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全盘接受西方的法律和游戏规则,但是结合中国国情的借鉴一些美国推动风险投资发展的做法,提高中国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还是十分必要的。比如优先股的设置,在国外,优先股可以享受一些优先的权力,优先股股东承担的风险与其他股东不同,收益也不同。

  投资聚焦数字媒体

  《21世纪》:Wi Harper是一家以高科技为主的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主要集中在IT和生物科技两大方面,今后在中国的投资策略会不会有什么变化?

  黎蔓:Wi Harper85%左右的都是IT领域,其余15%左右投在了生物科技领域。

  具体来说,我们关注的有这么几大类:半导体、数字媒体、无线通讯、生物医疗和医疗仪器等。今后这些行业仍然是我们比较重视的。

  其中,数字媒体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中国的“十五”计划就把数字电视的发展列为重点。2008年至2009年美国的数字电视产业将率先启动,2015年之前,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链将全面启动。这个产业的规模估计在1000亿人民币左右,我们现在已经布下了很多“眼”,希望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21世纪》:能具体数数你们在数字媒体的产业布局方面都做了些什么工作吗?

  黎蔓:将来数字媒体的应用将取代传统的模拟音频信号,随之孕育的也是一条巨大的产业链,从内容制作到传输,其中涉及加密的技术,传输到互联网、手机、PDA等数字终端。

  整个数字媒体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平台、终端、应用、内容。近几年,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平台已经从封闭逐渐走向开放,终端从单一的、低分辨率、单声道的走向互联互动,功能强大的手机、PDA等,应用上从原来独立的、无扩展性走向整合的支持各类终端的应用,内容上从传统的媒体走向多媒体。

  现在,Wi Harper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布置了重点。

  平台方面,我们在2000年投资的DivX NetWork公司是一家压码解码软硬件解决方案供应商,它的技术可与微软抗衡,2003年,我国还在中国投资了一家Net AV的公司,这家公司正致力于制定一套为产业所能接受的、视频音频信号通过互联网传输的解决方案,此外,我们还投了一家支持手机彩信互联互通的美国公司aicent,它亚洲发展得很快,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运营商有大量的业务来往。

  设备方面,除了在美国投资了几家公司,我们在中国投资的“盛地亚光”是一家很有前途公司,主营业务是“解决光纤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问题”,光纤支持下的宽带接入技术要求非常高,创业团队投入了很大成本在美国做研发,公司现在发展势头不错,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城市,联通、网通等公司都是他们的大客户,很多小区、网吧、办公楼等也非常需要他们的产品,因为这种产品可以实现小区宽带带宽升级,为将来发展视频点播提供条件。预计明年初,公司将实现盈利。

  应用方面,我们投资的美通公司(Mtone)在手机短信、移动游戏等方面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另一有台湾背景的公司FashioNow,是提供网络音乐下载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过去一年,主营业务在大陆快速发展,估计今年用户量将达到100万。

  特别要说明的是,Wi Harper在这些环节上的布局都是全球性的,我们希望把美国的技术和亚洲的市场,特别是中国的市场,以及台湾地区的经验优势结合在一起发展整个产业。

  目前为止,Wi Harper已经完成了设想中产业链60%的布局,而且还会继续发现新的平台,挖掘更多的手机增值服务、数字电视芯片、支持传输、保密方面的技术等。

  《21世纪》:Wi Harper如此重视数字媒体这个产业,你们在投资这个产业上有什么优势呢?

  黎蔓:IBM是Wi Harper的基金投资人,并且非常积极地推动数字媒体全球的发展,它在这方面的技术支持,战略协作和资金储备,都使我们发展产业具备了更多的有利条件。

  此外,Wi Harper办半导体、无线通讯方面有丰富的投资经验,这些产业与数字媒体都是互通的,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资源。

  《21世纪》:很多投资者都对中国的传统产业非常关注,除了IT和生物科技以外,Wi Harper是否会转向其他的领域?

  黎蔓:已经募集的几个基金可能不会考虑传统行业了,主要侧重在IT方面。

  但是,以后不排除向这方面转移,因为中国市场的机会太多了,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改造和升级酝酿出很多新生市场。

  我们会特别重视IT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应用。

  比如水处理产业,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而且涉及环保、生物科学等领域。

  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传统企业”正在与我们联系,希望有机会与他们合作。

  《21世纪》:刘宇环非常喜欢把在美国发现的有潜力的项目带回国发展,今后是否还会继续这样的模式,大量投资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项目?

  黎蔓:Wi Harper运作项目的模式是这样的,我们就像架在美国、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桥梁。

  美国拥有大量高质量的科技产品和资金,中国内地的优势则是庞大的市场、潜在的市场机会和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台湾地区则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如半导体、电子产品,以及现代化生产管理等。

  Wi Harper的工作就是把美国的技术和资金来到内地,把台湾的经验引入内地,然后通过本地化,使产业和公司发展成熟后,再通过美国股市或大公司实现资本增殖。

  通过这样的桥梁,可以加强中国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吸收先进的科技,实现技术产业化,同时,吸收更多的资本流向中国。

  为了把三地优势集中到一起,自然的、很多项目都是从美国挑选的,不过。“从硅谷带回创业团队”的投资模式也会渐渐改变,因为现在大量硅谷的人才都已经回到国内,我们会越来越重视本土创业企业。

  对于本土创业的企业,Wi Harper可以为他们提供国际化的服务,寻找外国的合作伙伴,提升自己的实力。

  Peter Liu和我在美国共同推动成立了华源科技协会,在促进中国留学生回国创业方面积累了深厚的资源和人脉。

  《21世纪》:Wi Harper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主要考察哪些方面?标准是什么?

  黎蔓: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人,团队的素质有时比技术更重要。

  评价团队素质有几个标准:第一要有相关的经验,如果一个人开过10家餐馆都成功了,你投他第11家餐馆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做科技公司也是一样,要看创业者以前有没有做过产品开发,有没有组织技术开发的经验。

  第二是人的诚信度,对待投资对、待企业的态度是不是负责任。我们特别重视对创业团队这方面背景的调查。

  第三是有没有专业知识,懂不懂得如何经营一个公司实体,团队的素质合格了,就要看技术是否先进,市场是否足够大,商业模式是否清晰。

  总之,风险投资总是要挑那些“高速增长的大市场里面,最有特点的企业。”

  《21世纪》:数据显示,Wi Harper2003年在中国内地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2004年,你们制定了什么样的目标?

  黎蔓:希望能持平吧,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按部就班的进行就好,既不愿意跟风,也不能为了不同而不同。

  我们觉得,2004年中国风险投资业退出渠道会更加理想,另外,有些产业的潜力非常大。

  比如半导体产业。2002年,中国半导体业240亿美元的市场中70%—80%需求依靠进口,近几年虽然中国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发展迅猛,但大部分企业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高端的芯片产品很少有人能做,所以近年来,中国各地政府都在“猛攻芯片产业”。

  然而,半导体产业的投资量大,风险也大。例如芯片设计公司,流一次片就要花50万美元,所以,风险投资可能会对它们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黎蔓(Michael Lee):美商中经合集团(Wi Harper Group)董事总经理。1999年加盟Wi Harper,主要负责管理集团在美国和中国的投资项目。2004年2月,调任中国,常驻北京。

  美商中经合集团(Wi Harper Group):由华裔风险投资人刘宇环(Peter Liu)1989年创立,是美国一家专注于高科技产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刘宇环是台湾最早的风险投资基金公司——国际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创办人及负责人,曾是华登国际投资集团(WIIG)的合伙创办人及执行董事。

  黎蔓:正是大干一场的时候

  到美商中经合集团(Wi Harper Group)任职之前,黎蔓并不十分了解风险投资,据朋友介绍,他认识了Wi Harper董事长刘宇环(peter liu)。

  “Peter很会游说,他让我觉得风险投资挺有意思!”而最吸引黎蔓的是大步走向开放的中国市场。

  2004年2月,黎蔓被调到北京常驻,成为开拓中国市场的核心成员,“是大干一场的时候了。”

  他的话很快得到了印证。刚回北京一个月,黎蔓的工作量陡然加大了,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这与他原来在美国,下班之后绝对不谈工作的状态完全不同了。

  “风险投资这一行本来就不轻松。这在中国表现得更为明显罢了。”他对记者说。

  在Wi Harper的五年里,黎蔓共经手投资了十几个项目。

  2002年5月,他在美国投资了一家半导体软件公司Celestry。在短短8个月内,以1亿多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Cadence公司(全球最大电子设计技术、顾问及设计服务供货商)。在2003年1月风险投资的低谷期,这个项目以3倍的回报受到了各方瞩目,而当年,他又促进Celestry公司的创始人戴伟民回国在上海投资创立了芯原微电子有限公司(verisilicon),之后不久,verisilicon又引来IDG等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

  此外,黎蔓经手的项目中,还有两个卖过了大公司,两个正在上市过程中。“我自己是很有成功感的,不过,总觉得在这方面应该还有更大的发展,”黎蔓的这种感觉当然是来自对中国市场的坚强信心。

  毕业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黎蔓在美国攻读了计算机硕士,毕业后在波士顿从事体工作。1995年,他为富达集团(Fidelity)支持制作了一个在线贸易平台,为富达遍布各地经纪人和客户提供在线金融交易服务。

  这项工作的成功,使他对金融产生的兴趣,他随后到纽约大学读MBA,毕业后加盟高盛。

  “做风险投资与投行的工作完全不同。”几年的VC经历使黎蔓认识到自己更合适做风险投资,“我既懂技术,又懂金融,对美国资本市场比较了解,也熟悉中国文化。”

  五年的经历让黎蔓对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中国投资最怕更风,必须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仔细进行判断,真正看准的机会就不要犹豫。”

  “而且,中国的市场已经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在这个做风险投资,管理创业企业,必须有开放头脑,有对全球市场的大局意识。”

  黎蔓,这位出生北京的广东人不时地重复:“中文讲得不是太好!”因为他是到了美国后才学的金融,在谈论经济话题时,他的中文时常会短路,“找不到相应的中文词汇。”

  他说,准备把家安在北京,上自己的孩子到中国来上学,把中文学好。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