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松下23亿美元加速扩产 长虹将面临升级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 1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广州报道 本报记者 郎朗

  “日本总部已正式在公司内部传达了这一消息。”1月15日,松下中国广州分公司南部总监巫桂霖向记者确认,松下将斥资23.6亿美元(约合2400亿日元),在日本尼崎建立一个全球最大的等离子屏工厂,建成后年产能将相当于1000万片42英寸等离子屏。

  数据显示,2006年,等离子电视除了在北美取得30%以上的增幅外,其在日本、欧盟和中国市场的销量都有一定幅度的下滑。很显然,当全球等离子电视的市场份额遭到液晶电视蚕食之际,松下的投资无异于一场豪赌。

  “松下是没有回头路的。”在东方

证券分析师陈刚看来,尽管等离子目前面临
液晶
的严重挑战,但在从CRT向平板电视升级中押宝于等离子的松下,已经没有选择,“毕竟等离子还是拥有每年800万-1000万台的市场需求”。

  松下再押赌注

  据了解,松下在日本尼崎投资23.6亿美元兴建等离子屏工厂的计划,将于1月17日正式公布。这是其在等离子电视上增加的又一个赌注。

  去年1月,松下已经宣布与日本东丽公司联合投资15.7亿美元,在日本尼崎兴建其第四座等离子屏工厂。据了解,松下的第四座等离子屏工厂将于今年4月建成,其产能达到600万片,届时松下等离子屏的产能将达到1150万片。

  很显然,松下第五座等离子屏工厂的产能已经几乎相当于其前四座产能的总和。不过,据介绍,随着第五座工厂的投产,松下将关闭其在大阪的两座总产能为350万片的工厂,这样最终松下等离子屏的年产能将达到1800万片。

  此外,松下总部在1月17日还将发布公司未来3年的发展规划,其中等离子仍然将是公司未来最为重要的业务之一。

  就在松下豪赌等离子屏的同时,三星、LG、日立也依然在扩大各自的等离子规模。2006年,三星SDI宣布增加300万片等离子屏生产线;2006年4月,日立兴建等离子屏生产厂,计划于2010年3月投入运营;LG也宣布扩大产能,计划2007年达到年产870万片等离子屏的规模。此外,中国的长虹也在2006年底宣布投资8亿美元加入到等离子阵营。

  数据显示,等离子屏的产能在2008年有望突破5000万片,这远远超过了同期2000万台等离子电视的市场需求预测。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等离子市场即将严重供过于求的时候,其市场份额还在不断遭到

液晶电视的蚕食。

  虽然2006年等离子维持了1000万台的全球市场规模,但同期全球液晶电视的出货量超过4500万台,比2005年增长了96%。

  调查机构iSuppli预测,2007年液晶全球市场的增长率依然将高达57%。但是,等离子2006年则除了在北美取得了30%以上的增幅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日本、欧盟和中国市场的销量,都有一定幅度的下滑。

  平板电视变局

  就在松下等等离子阵营加大投资的同时,全球平板电视格局也在悄然变化。

  一方面是SED(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的举步维艰。在1月9日开幕的美国CES展上,东芝和佳能联合开发的SED电视尴尬缺席。同时,1月13日又传出消息称,佳能将收购东芝在双方合资公司中的股份。这样一来,SED就只剩下佳能一家在勉强支撑。

  有消息称,东芝的退出与一起技术诉讼案有关。2005年,美国Nano-Proprietary公司起诉佳能,声称其与佳能订立的平板电视技术专利转让协议,不能延伸到佳能与东芝的合资公司,这使得东芝处境非常尴尬。

  其实,由于液晶和等离子的快速“大众化”,量产时间一推再推的SED早已成为东芝的“鸡肋”。去年年底,东芝CEO兼总裁西田厚聪就曾承认,由于价格高昂、出货量有限,SED电视还无法与液晶电视相抗衡,甚至无法取代等离子电视的地位。

  “等离子在全球范围内面临大屏幕液晶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SED的式微,使得等离子避免了腹背受敌的窘境。”松下中国有关人士表示,SED的量产时间的再次推迟,显然对等离子来说是个利好消息。

  然而,这并没有降低液晶阵营的步步进逼。1月9日,由康宁、LG-飞利浦等6家液晶产业链条企业组成的全球性液晶电视协会在美国成立。此前,松散且竞争激烈的液晶电视阵营,开始出现了联合的迹象。

  奇美电子电视面板处处长陈立宜表示,虽然奇美还没参加这一组织,但是该组织对于制止液晶产业的恶性价格竞争,以及摸清行业发展趋势是很有益的。

  对于平板电视市场的可能变局,松下中国有关人士表示,等离子电视的价格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其在42英寸以上大屏幕领域还将占据50%以上的市场,“尽管全球范围可能出现过剩的问题,但是松下将依靠1800万片的年产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很显然,松下将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保持自己在等离子电视的竞争优势,并不断增加市场份额。松下方面预计,截至2008年,其在全球等离子电视市场的份额将从目前的28%提高到40%以上。

  巫桂霖对记者表示,松下在平板电视上的主要方向绝对是等离子电视,其对等离子的赌注仍将不断加大。

  长虹的压力

  当松下等等离子龙头企业,欲通过产能扩张来攫取市场份额的时候,那些规模上难以与其匹敌的等离子企业,显然将面临更大压力。

  分析人士举例称,松下的动作,对于新进入等离子上游的长虹来说,就未必是件好事。

  长虹在2006年大力筹划推进等离子屏项目,其与彩虹集团,以及战略投资者,将联手投资8亿美元进入等离子屏制造领域。不过,该等离子屏项目在2008年投产后,年产能也只有160万片。

  陈刚表示,长虹等离子的产能与松下的1800万片、LG的900万片相比,在规模上均不可同日而语,“规模的差异,可能会使其重蹈台湾等离子商中华映管和台塑的老路”。

  2006年8月,中华映管在连续三年亏损后将等离子业务卖给了印度面板商,而台塑也几乎在同时选择了退出等离子。之前,富士通也将等离子合资公司的股份转让给了日立。

  更为重要的是,在高清等离子领域,长虹其实还需要采购日立、松下的模组。分析人士认为,松下等企业显然不会轻易向竞争对手转让高清等离子的核心技术,这也给长虹的产业升级制造了障碍。

  此外,与全球市场相比,等离子在中国市场遇到了更大的“歧视”问题。除长虹、海信等个别品牌外,几乎所有的国内平板电视厂家都投奔了液晶阵营,等离子电视2006年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只有75万台,只有同期液晶电视销量的1/6,比2005年下降了20%。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