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专题 > 正文

第4次格罗夫山考察揭密冰盖古环境信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14:21 大连晚报

  ●定位“哈丁山土壤”的准确位置,发现沉积岩中存在古微生物组合,格罗夫冰盖进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古冰川地质研究确认格罗夫山数百万年前为冰川边缘,百万年内南极冰川曾大幅度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70米

  本报特派记者刘万恒中国南极中山站电

  在南极圈内的大洋和海岸附近,企鹅和海豹、贼鸥已成为装点白色世界的代表性生物。而远离海岸的南极内陆则被看作“生命禁区”。在科学界的传统观点里,寒冷干燥的南极内陆不仅没有生命存留,甚至连土壤也不可能形成,但我国科学家进行首次格罗夫山考察时,却在哈丁山南峰上千米高的岩层发现了小片分布的高寒土壤,“哈丁山土壤”的发现震惊了整个极地科学界:数百万年前,南极内陆的茫茫冰盖真的是一片没有生机的土地吗?这个问题再次被列入众多科学家的研究日程。

  在本次格罗夫山综合考察中,我国内陆队科考人员进一步确定了“哈丁山土壤”的准确位置,同时他们还发现并确认了这样的惊人事实:300万——500万年前,深处南极内陆的格罗夫山实际是南极大冰川的边缘,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南极的冰川已经融化了三分之一,这一重大的“热事件”致使整个地球的海平面上升了70多米。

  -“哈丁山土壤”证明百万年前南极内陆可能存在生命

  冰盖进退与古环境研究项目负责人,来自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内陆队员方爱民向记者介绍说,“哈丁山土壤”的发现及形成年代的确认是世界南极考察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普通人甚至不少极地工作者的心目中,位于南极内陆400多公里位置的格罗夫山应该只有岩石和冰盖,含有有机物的土壤是不可能存在的,‘哈丁山土壤’的发现打破了这种传统观点。”方爱民说,早在我国科学家首次挺进格罗夫山进行探索之时,内陆队队长刘小汉就在哈丁山南坡发现了小片棕褐色的粘稠物质,经取样并回国鉴定,发现这些未知性质的样品竟然是内陆极寒冷地区的土壤,兴奋的中国极地工作者将这些土壤样本命名为“哈丁山土壤”,这也是人类在格罗夫山地区发现的第一份高寒荒漠土壤样本。

  虽然还无法确认其产生年代,但在随后的几次内陆考察时,队员们又先后收集了不少哈丁山土壤样品,本次内陆考察队出发前,来自中科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哈丁山土壤的实际产生年代在50——350百万年之间。“这也就表明,在这个年代期间,格罗夫山地区可能存在有机物分布,也是可能存在生命的。”方爱民告诉记者,本次内陆考察是我国首次将“哈丁山土壤”的系统采样及研究工作列入考察计划。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工作,方爱民和来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的队员黄费新一起,在哈丁山西堤碎石带和哈丁山南坡,先后采集并抽样调查了多份哈丁山土壤样本,目前已正式确定了三处哈丁山土壤分布地点,并标定了其准确的地理坐标,同时他们还开始尝试使用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法测试哈丁山土壤的准确埋藏年龄。

  “目前从哈丁山土壤中还无法有效检测出生物活动痕迹,但进一步的研究检测工作将在样本回国后继续展开。”方爱民表示。

  -沉积岩转石中发现古微生物化石组合

  冰盖进退及南极内陆古环境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是研究格罗夫山地区广泛分布的沉积岩转石。内陆队队长琚宜太介绍说,本次内陆考察中,冰盖进退及古环境研究是最为辛苦的项目之一。方爱民和黄费新两位项目负责人为了在最大范围内收集沉积岩转石样本,在一个多月的内陆考察中,他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格罗夫山核心地区。据介绍,目前方、黄两位队员已经成功收集到了哈丁山西堤碎石带、哈丁山南北岭、哈德逊岭、萨哈罗夫岭以及格罗夫山第一高峰——梅森峰的大量沉积岩转石样本,这些样本对于国内研究人员分析格罗夫山诸地区的原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龄,判断上新世以来及末次冰盛期前后格罗夫山冰盖进退情况,以及揭示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的冰川环境演化规律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由于成绩辉煌,记者随慰问团见到两位辛苦了一个多月的项目负责人时,他们黑瘦的脸上依然流露出无法掩饰的喜悦和自豪表情。

  更令方爱民自豪的是,在他们采集的沉积岩转石样本中,还发现了大量古微生物化石组合以及冰碛堤、冰蚀线等重要的冰川地质界线,“这些发现为泛非期热事件前后南极内陆可能存在生命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方爱民认为,这些发现不仅可以准确地描述东南极内陆冰盖新生代的生命演化历史,而且极有可能对地球历史气候环境变化的轨道与行星因素的传统争论提供重要的证据,并可望获得突破性的成果。

  -数百万年间南极冰川融化三分之一

  本次冰盖及古环境考察还取得了另一个惊人发现。据方爱民透露,通过对格罗夫山各主要山峰冰川摩擦痕迹及土成岩痕迹的分析研究,基本可以确认在距今300——500万年前,如今被上千米厚的冰雪覆盖,众多高峰只能“小菏才露尖尖角”的格罗夫山地区还是南极冰川的边缘地带,而目前南极冰川的边缘在距离格罗夫山近500公里外的普里兹湾地区。“这证明南极冰川在这几百万年间至少融化了三分之一。”方爱民认为,这表明在踞今300——500万年之间,南极地区曾发生过一次影响广泛的热事件,从而造成了南极冰川的大规模消融。而整个南极冰川三分之一的消融量是十分惊人的,方爱民说,这些消融后的冰川如果全部注入大洋,整个地球的海平面将上升70多米。“类似的热事件是否还会发生?南极冰川的消融趋势如何?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仍将对这一发现作进一步的细致研究。”方爱民最后总结说。

  2月8日 阴转多云

  昨天晚上8点,魏书记在中山站餐厅召开了度夏期间工作总结会议,除了进一步肯定22次队度夏期间的工作成绩外,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从8日开始,完成考察工作的度夏队员们将分批次登上雪龙船,离开中山站的日子立即近在眼前了。同时魏书记正式宣布,到本月16日,中山站全部度夏科考工作将宣告结束。等待格罗夫山归来并进行简单休整后,2月24日雪龙号将正式离开中山站,在戴维斯站外海的锚地停泊两天之后,雪龙将视西风带气旋状况于26日前后起航,离开南极大陆返航回国。

  这是考察队领导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宣布回程的时间。其实大家虽然都渴望早点回到亲人的身边,但真到了离别在即的时候,一种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心情都会在每个人的心里盘旋缠绕:科学家们会觉得留给自己的时间太少,从而痛恨自己为什么不在极昼期间连轴转上几天,多采集到一些必须的科学数据;越冬队员们更是心情沉重:本来有50多人热热闹闹的中山站即将进入漫长而寂寞的越冬期,我们走后本就略显冷清的中山站将更加难以见到人影,到时候只怕连打扑克都很难凑齐牌搭子;其实就是已经基本完成了报道任务的几个记者也在暗暗抱怨:平时只给别人猛拍照片,离开南极在即,自己在站区还没有留过几张象样的纪念照。于是,散会之后,我发现大家彼此之间又亲近了不少,也许大多数人都意识到,距离24日越近一天,大家在南极共度的

日历就又被撕去了一页。开始有越冬队员拉着度夏的战友在中山石和站区各处合影留念,这些镜头里有着“很多人”的照片将在此后的400多天里成为越冬队员们一份珍贵的精神食粮。我和新华社的宗堂也成了大家的摄影师,虽然光线并不适合拍照,但从8点半开完会到晚上10点结束拍照工作,我的相机里仍然多了300多张照片。

  生活栋的走廊里,已经开始有不少人在将行李打包装箱。由于飞行时间已大大超出考察队预定计划,哈飞机组成了第一批返回雪龙船的考察队员。在之前4个月的相处中,7位来自哈尔滨的机组成员已经和几个记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住的屋子彼此相连,每次直升机出动我们又都随行,平时连吃饭打牌也是凑在一起,而他们如今要提前上船,我们记者还得在中山站呆上半个多月,上船后因为住舱相隔太远,只怕走动起来也不方便。57岁的老栾大哥,论年纪已经是我的父辈,平时真像照顾子侄一样关照我这个小老弟,甚至在我因为熬夜赶稿子起不来时还要执著的跑到我房间里来叫我起床吃早饭。想想他们就要离开,心里确实很不是滋味。我们几个走进机组几个大哥的房间里,默默地帮他们收拾着行李,然后又陪着另一位机长——“常有理,总有理”的齐涣清同志一直聊到北京时间早晨7时,涣清说他在船返航到

澳大利亚后就会乘飞机回国,再考虑到他一上船就会被晕船反应困扰(说来也奇怪,身体素质优异的飞行员晕船竟然比一般人更厉害),这次长谈几乎是我们此行最后一次坐在一起吹牛了,于是,没人肯主动结束谈话,直到每个人都困得熬不住了为止,涣清走出门,转身给我们拎回一条烟、两包方便面和一听罐头。“晚上饿了当夜宵吃吧,我得去睡了。”一时间,我的心里全是感动。

  临睡前出门转转,嘿,22次越冬队员和即将离开的度夏队员们的房间里,都是灯火通明。

  迷迷糊糊之间,天亮了。走廊里搬运行李的声音不绝于耳,突然间一个特别清晰的声音在走廊里响起:杨惠根博士刚和雪龙号的沈权船长通过话,一个强大的极地气旋逼近了雪龙号,为了躲避风浪,本来离中山站只有几海里的雪龙号被迫后撤30海里,因此原定的撤离计划延后3天。老栾大哥走进我们的房间“没办法,只能在陪你们3天了。”虽然这是抱怨的话,但我觉得老栾的眼睛里带着一种意外的惊喜感觉。

  但是离开的日子终究会到来,到2月24日那天,3名记者也会作为撤离者的最后一个梯队离开生活了68天的中山站。我现在无法想象离别时刻的心情,但我清楚,那应该到来的,终究会到来,我在等待,我们都在等待,2月24日,那个越来越近的离别的日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