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elf:透过南方汇通专利事件看中国专利现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8日 11:19 太平洋电脑网 | ||||||||||||
作者:beyoelf 当你走进贵阳郊区南方汇通微硬盘生产基地的时候,你能够看见这样的情景:200多名工人身着工作服,其中大部分是女性工人,日以继夜的轮班生产一寸微硬盘。 尽管这里的工厂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但有关南方汇通微硬盘生产侵权的案件却
南方汇通,是从一家名不经传的汽车制造公司分支出来,在其为苹果公司mini iPod生产微硬盘之前,还是一家在盈亏线上挣扎的企业。正当其微硬盘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却遭遇同样为苹果公司生产微硬盘的日立公司的起诉,称其盗取了日立公司多项微硬盘技术。 南方汇通主席对日立的指控感到好笑,称这样的行为就像汽车制造商必须向马车的设计者支付设计版权一样无稽。 日立拒绝作出进一步评论,只是表态南方汇通能通过把日立的专利技术进行改造,但其最根本的内容却还是属于日立的。 作为两家公司产品的买主,苹果公司保持缄默。但有分析家指出,如果日立公司胜诉,苹果迫于公司形象的压力可能会终止与南方汇通的合作。 对于与中国企业竞争的欧美公司来说,问题的关键远远超过一项简单的技术本身,而是由此引起的巨大市场价值。尽管中国政府最近对于知识产权保护采取了积极措施,但是伪造之风还是难于煞住。诸如通用汽车、思科、索尼、辉瑞制药都抱怨过其产品设计和专利技术遭到不同程度的侵犯。一次又一次的专利侵权诉讼,让欧美公司感叹中国新兴产业越来越受到经济利益驱使,在逃避知识产权方面变得越来越娴熟了。 事实上,关于知识产权问题解决办法的最后日期已经存在中美两国的贸易协定日程上好几年了。“直到近些年中国政府实施知识产权法案以前,所有的专利都是属于国家的,任何公司和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这也是以前政府所积极提倡的,但对于提出专利技术的公司来说却不是件好事。” 专家还分析,随着中国企业和省际之间争夺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地出现了大量重复生产的现象。McKinsey & Company消费电子与自动化专家Paul Gao说“由于产业地点分散、企业规模差异很大,很多商家都想尽快占有尽可能多的市场,他们没有研发预算和足够的竞争规模,自然不会考虑购买专利技术的问题。” 与大部分知识产权诉讼被告方一样,南方汇通主席坚决否认其公司有侵权行为,称这些诉讼只不过是外国企业竞争不过中国企业后的商业诋毁。同时,他希望中国消费者明白,南方汇通正在打造中国自己的产品,虽然面临很多压力,但这是知识经济社会必然发生的,南方汇通将一如既往的成长。 透过这次日立-南方汇通侵权诉讼案件,很多中国法律专家认为,这并不是中国的通病,而是全球的问题。就像互联网上的侵犯隐私一样,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同样存在。 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张平说“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赝造产品、低级技术,但它们最多只是属于便宜的赝品,不能归类为侵犯知识产权”。同时,她还否认外界传言的中国是知识产权的主要侵权者。 但是为欧美公司辩护的律师代表,指出中国法律的很多漏洞,以及商标、专利系统的部分不足。例如,很多中国专利在申请的时候没有经过任何来源的检查,这使得很多本地企业都声称同样的专利是属于他们各自的。很多比较富裕的省份为了鼓励当地企业发展,有时会为本地企业资助专利费用,甚至为他们提供与外国企业打官司的各种有利后盾。例如,上海政府曾经说过,要为本地企业建造一堵“专利长城”。 White & Case 的知识产权律师王祥说“以前,中国的伪造产品制造者当正品进来后就会自动消失,但现在情况正好相反了,他们反过来起诉正货公司。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采取所谓的合法手段,实际上是利用中国法律体系的漏洞”。 专家指出,知识产权问题出现得最多的地方是合资企业,一方是中国企业,另一方是外国企业。当合资企业解散后,或者没有解散时中方不恰当的利用了外方技术而导致诉讼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