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互联网泡沫已经挤得差不多了,起码在门户网站是这样。原先许多本来可以得到风险资金支持的互联网公司现在已很难拿到资金,资本的撤出意味着这个领域已经没有暴利。
——搜狐CEO张朝阳
2000年12月17日,周五,北京的部分记者突然接到搜狐公司的邀请,到北京郊外的某渡假村“共渡周末”。由于事先听到搜狐要有裁员举动的口风,故此这次招者必至。满载着京城记者的大客车到夜色全黑才从公司启动,张朝阳出人意料地没有按以往风格和记者们共乘一车,而是开着自己的切诺基与他的副手们单独前往。记者们努力想从搜狐市场部的几位女孩口里探得些许“情报”,但训练有素的搜狐员工谈笑应付,只字未露。
第二天清晨,记者们被引到一间大会议室,里面的横幅写着“搜狐2000年度报告会”。张朝阳已等在里面,随后陈一舟等人也进入会场,只是不见了原搜狐二号人物——COO李文谦。张朝阳在向大家宣读了一份冗长的年度总结之后,突然在报告结尾不经意地转入正题:为了对股东负责,早日实现赢利,公司将进行大规模的人员裁减。
会上当即有记者称赞搜狐的明智之举,并预言搜狐股价必将反弹。张朝阳也显得兴致高涨,甚至甘做模特让每个记者都和自己合了影。
会后的饭桌上,搜狐的管理层与记者们进行了一场后来颇被“传诵”的杀人游戏。做“好人”的张朝阳每次都试图组织并带领其他“好人”剪除“坏人”,但每次都在前两轮被其他“好人”“误杀”。“坏人”陈一舟却能深藏不露,屡屡“行凶”得手。有人就此断定,张朝阳行事过于刻板,在生意场上绝非陈一舟对手。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结论大错特错。
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天,搜狐在纳斯达克的股价不但没有上涨,反而跌至2.625美元,跌幅6.67%,为同日五支中国概念股跌幅最大的一支。
在公布裁员之后的两天里,张朝阳逐个“召见”各大媒体的记者,把裁员的理由重复讲给他们每个人听。
张朝阳举了一个例子:雅虎的访问量是搜狐的10倍,收入是搜狐的100倍,而员工只是搜狐的3倍。尽管这个例子根本无法用来推算搜狐合适的员工数,但张朝阳还是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只有别人百分之一的收入却拥有别人三分之一的员工是不合理的。
张透露,此次裁员的具体数字是126人,约占搜狐员工总数的20%。裁员重点主要集中在市场部门、支持部门和频道内容的制作部门。他表示,搜狐吞并ChinaRen之后,人力资源严重重合。另外,在搜狐推出新的技术软件之后,相当一部分员工实际上已经无事可做。鉴于上述两点原因,为使搜狐成为一个对股东负责任的企业,裁员势在必行。
对于18日纳市的表现,张朝阳认为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其实在16日搜狐向部分媒体透露裁员计划之时,张朝阳就已经表示,裁员并非因为搜狐在纳斯达克的股票表现低迷。因为公司的股价建立在长远的设计上,短期的消息即便是影响了市场,其效果也不会长久。张与搜狐副总裁陈一舟都表示:大兼并之后必有大裁员,华尔街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很难对搜狐裁员做出激烈的反应。对于搜狐股价不升反降的原因,张朝阳认为可能是搜狐裁员给华尔街传递了某些负面信息,认为中国的网络市场在萎缩。但他同时强调,股市的短期波动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我们姑且认为兼并之后要裁员是合理的(尽管联想兼并赢时通、携程兼并现代运通之后都没有裁员),那么搜狐为何要将裁员拖延至近3个月后才实施呢?
张朝阳对此解释说:合并之初,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方向、部门取舍以及2001年公司商业模式的重点还不清楚,所以裁员事宜无从下手。现在公司2001年预算已经出来,哪些项目的投入更符合公司发展的利益、个人产出更大已经一目了然,实施裁员也可以有的放矢。
人们注意到,在搜狐兼并ChinaRen之始,业界已有传闻说ChinaRen三分之一的员工将被裁掉。张当时对此在多种场合予以否认。然而事实上,此次搜狐裁员五分之一,而陈一舟在接受《财经时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原ChinaRen员工被裁比例会高一些,加上合并之后已有部分原ChinaRen员工流失,因此“裁员三分之一说"差不多已被不幸言中。张朝阳在兼并ChinaRen之初曾向记者表示该次兼并搜狐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ChinaRen丰厚的人才资源,这一论点与今天的大裁员行动显然有悖。
张朝阳解释说,当时否认有裁员计划是因为两公司合并的法律程序尚未完成。现在两公司的整合已经完成,原ChinaRen的高层及骨干都已参与到搜狐的管理工作。况且此次裁员是根据整合后的部门进行的,对搜狐和原ChinaRen的员工并没有倾向,故此不存在原ChinaRen人才资源流失的问题。
搜狐到底为何在此时决定实施裁员?
根据搜狐公司2000年第三财季的财务报告,当时搜狐手上的资金还有7000万美元,搜狐已向股东保证会在2003年实现赢利。我们乐观地估计搜狐会在30个月后赢利,那么她每月的平均支出将不能超出230万美元。而126名员工每月仅工资成本即超过60万元人民币,加上福利及管理成本还会更高,搜狐要活到赢利那一天显然难堪此负。而此举多少亦可推测搜狐对未来大笔资金的注入已无信心。
就在裁员实施之际,搜狐COO(首席运营官)李文谦被证实已经离职,而此前搜狐CFO(首席财务官)亦挂印归美,人们笑称搜狐裁员裁掉了总裁。那么两者因何离职?他们的离职是否意味着搜狐正面临着一场人事危机?
张朝阳对记者称,上述两位高层的离职都属个人原因。前CFO任职的主要目标就是带领搜狐上市并为搜狐建立起一套正规的财务体系,现在任务完成了,也该回去休息了。
至于李文谦的离职是因为他要返美完成学业。在李文谦之前搜狐并未设置COO职位,张朝阳表示李走后,搜狐暂时不会再设置COO职位,李原先的业务由原ChinaRen二号人物周云帆接手。
当记者把此次搜狐的两位高层的离职与当初陈剑峰的离职做比较时,张朝阳思索良久,说:情形不一样。陈离开搜狐的时候网络市场还不成熟,人员匮乏;现在市场和企业都相对成熟了,所以两位高层的离职对公司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搜狐大裁员开始了互联网裁员的前奏,随后,亿唐、e Net、人人都进行了大规模裁员。
2001年2月8日下午,搜狐(SOHU.com)发布了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财务报告。报告显示,搜狐第四季度亏损已增至470万美元,较上一季度增加了120万美元。报告发布后,搜狐公司立即宣布:为进一步压缩成本,公司计划在2001年底将现有的524名员工缩减到470人。
搜狐公司财务副总裁Derek Palaschuk在一份声明中称,搜狐公司准备将亏损额从2000年第四季度的亏损额降低五十万美元。这部分成本的降低主要来自销售额的增长、公司裁员以及营销开支的削减。张朝阳则表示,公司在新的一年里将启动一项重要的战略,准备将2001年在线广告的销售额比重从去年第四季度的95%降至80%。公司希望通过为企业用户设计网站和提供其他服务来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些服务包括为移动电话用户提供短信息服务。
随后不久,陈一舟挂印而去,张朝阳特地发表声明表示遗憾,这位中国互联网创业时期的风云人物之后再无声息。而在张朝阳发表声明的同时,陈一舟悄然出现在中国大饭店,身旁是几个同样西装笔挺,但比陈高大得多的老外,数人谈笑风生,扬长而去。
【备忘录】
●本章人物
李文谦:加盟搜狐前曾在IBM香港公司负责销售、管理、客户支持等职责,后在DEC公司担任了十几年的市场销售与管理工作。1994年—1997年,在华迪公司担任总经理职务,使其营业额在3年内直线增长了十几倍。1997年—2000年3月,担任甲骨文中国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在任职期间,甲骨文中国有限公司的总营业额在短短两年之内翻了一番。2000年3月—12月,担任搜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
《烧.com》授权在新浪科技独家连载,新浪科技特此向本书作者赵旭、王学峰、余东辉(注:三人是新浪科技IT三家村专栏作者)表示感谢。
清醒看世界 评2001年十大新闻赢掌上电脑MP3大奖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