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技术趋势专题 > 正文

商业周刊:动态网络Web 2.0将引发商业变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 11:51 新浪科技

  导语:北京时间6月5日,《商业周刊》今天发表分析文章称,Web 2.0不仅改变了互联网用户的生活,也许它还将给商业世界带来一场变革。

  硅谷总是不乏各种新潮词汇,Web 2.0就是目前最热门的一个。Web 2.0技术由各种“奇怪”的名称构成,例如维基、博客、RSS、AJAX以及mashup等等。随着Web 2.0的普及,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兴公司,它们的名字五花八门,例如Renkoo、Gahbunga和Squidoo,听起来就
像是《星球大战》中的角色。

  但在各种“奇怪”的词汇背后,Web 2.0却预示着互联网的巨大变革。Web 2.0网站与其说是供用户访问的网络场所,不如说是帮助用户实现某种功能的服务。雅虎旗下的图片共享网站Flickr,用户共同编辑的网络参考源维基百科,青年交友网站MySpace,乃至网络搜索巨头Google,都需要用户积极参与以及社会交互。从某种意义上讲,Web 2.0可以称为“动态网络”(Live Web)。

  尽管Web 2.0已经在全球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企业世界产生太大影响。但毫无疑问,Web 2.0最终将会打破这一壁垒。甲骨文前总裁、风险投资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的合伙人雷·兰尼(Ray Lane)表示:“Web 2.0为个人用户带来的所有服务最终都会进入企业市场。”

  企业博客

  Web 2.0的魔力,最终将给商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在科技的推动下,企业正向着全球化和外包化转型,在这一过程中,Web 2.0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企业2.0”的兴起已经使经理和雇员、公司和合作伙伴及客户间的组织边界趋于消失。加拿大科技公司New Paradigm的CEO丹-塔普科特(Don Tapscott)表示:“这是一个世纪以来企业组织发生的最大变化。”

  例如,迪斯尼、投资银行Dresdner Kleinwort Wasserstein、以及其它多家公司开始使用维基,或者说是群体编辑的网页来加速协作。还有一些公司正在使用LinkedIn和Visible Path等社会网络服务,来获取更多信息。Sun公司CEO乔纳森-舒瓦茨(Jonathan Schwartz),以及

通用汽车董事会副主席鲍勃·鲁兹(Bob Lutz)都开始通过博客直接同客户交流,这表明企业博客正逐步形成规模。

  个人计算机曾经改变大多数公司的运营方式,Web 2.0服务也将起到同样的作用。IBM公司主管新兴互联网技术的副总裁罗德·史密斯(Rod Smith)在一次行业会议上谈到维基时,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信息技术长摇了摇头,并表示该公司并未使用这一技术。但是,与会者中大约有30人点了头,他们都使用了维基。史密斯表示:“经常有企业打电话给我们,询问Web 2.0相关事宜。”

  一台巨型计算机

  同个人计算机一样,Web 2.0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强大的功能。随着计算机性能的增强,以及高速互联网连接的普及,简单易用的Web 2.0服务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己动手能力。很多Web 2.0服务都采用了免费模式,主要依靠广告提供支持,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服务质量。维基提供商JotSpot的CEO乔·克劳斯(Joe Kraus)表示:“科技发展的趋势就是自己动手(DIY)。”

  从本质上讲,Web 2.0服务都连接到一台巨型计算机,任何用户都可以在全球任何地点访问这台计算机。例如,当用户使用Google搜索服务时,实际上就相当于启动了计算机硬盘上的一系列程序和数据库。还不止如此,用户每次使用MySpace、eBay或Skype

网络电话服务,实际上都是在改进服务本身。以MySpace为例,用户每次加入新的联系列表或内容,都让它变得更为有用。

  用户的群体行为、互相之间的联系以及天赋,都可以不断改进MySpace、eBay和Skype等服务。塔普科特表示:“我们正由一个展示媒体转向设计平台,每次我们访问这些网站,都是在对它们进行重新设计。”

  解决问题

  很多公司主管仍然对此持怀疑态度,这并不奇怪。对于有些人来说,很难想象孕育出MySpace的技术也能用于企业协作服务。曾出版过多本著作的科技和商业顾问约翰·哈吉尔(John Hagel)表示:“Web 2.0同IT部门之间有着很大的文化差异。”除此之外,IT经理实际上并不希望人们使用五花八门的Web 2.0服务,因为这些服务并不安全,容易受到黑客或竞争对手的攻击。

  但无论如何,Web 2.0的背后都蕴藏着巨大的商业前景。Web 2.0可以解决一些当前软件和网络服务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很多公司都在努力解决当前网络通信存在的难题,或是垃圾邮件,或是内部网络维护成本过高导致大多数员工无法使用。因此,它们开始试用一些新兴协作服务,例如维基。Socialtext公司CEO罗斯·迈菲尔德(Ross Mayfield)表示:“目前,同我交谈的人大多数都知道维基百科,因此对他们而言,想象一家‘维基百科’公司并不是难事。”

  更为灵活

  所有一切并非只是停留在想象,Dresdner Kleinwort Wasserstein银行就已经开始使用Socialtext的维基服务,而不是电子邮件来制定会议日程安排,或是为新员工提供培训录像。采用这项服务六个月之后,该银行四分之一的员工浏览了这个2000页的维基,超过了公司内部网络。通常情况下,企业并不愿意安装大型、耗资数百万美元、需数年时间才能完成部署的软件,因为这些软件不够灵活,无法满足新业务需求。

  华盛顿科技咨询公司Sphere of Influence的首席技术长迪昂·辛奇里夫(Dion Hinchcliffe)表示:“大型软件往往过于臃肿,而且不能鼓励员工参与。”这就是很多公司计划向DIY用户开放信息技术系统的原因。它们发现了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方式,也就是将各种简单Web 2.0服务整合为一个新服务。这种方式被称为mashup,它的最大优点在于服务速度快于现有网络服务。

  商业网络

  以IBM为例,该公司去年帮助美国商会企业公民中心创建了一站式职业介绍服务,主要面向因卡特里娜飓风而迁移的人们。人们只需输入想找工作的类型,就可搜索到1000个以上的工作信息,并在Google Map上显示其位置。IBM公司的史密斯称,这项服务可以帮助用户在数小时之内找到所需信息,而不需要数月。很多公司开始从MySpace、Facebook和其它社会网络服务上获取网页,原因是这些网站为人们提供了与朋友保持联系的途径,即使在商业领域也非常有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也是生产或销售商品的社交网络,因此面向企业的社交网络正逐步普及并不奇怪。职业介绍网站LinkedIn正逐渐成为很多企业的重要招聘渠道,该公司CEO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表示:“2003年,很多人都将我们视为奇怪的社会网络,而现在人们会说,‘它是一个商业工具’。”

  仍然“年轻”

  尽管Web 2.0技术在商业领域十分活跃,但将其称为企业2.0还为时尚早。企业高管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和了解多种多样的Web 2.0服务,而这并不仅仅是经常浏览博客那么简单。那么,企业高管应当从哪里开始呢?这取决于他们目前所处的层次。如果他们使用电子邮件,那么即时信息、个人博客和社交网络也许更容易被接受,因为这些是更简单、有效的联系方式。与此同时,企业需要为年轻员工提供各种新型联系方式。甲骨文前总裁兰尼表示:“年轻人不会选择无法使用新工具的公司,他们会说,我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工作呢?”

  另一方面,亲身体验Web 2.0服务对于企业高管来说也非常重要。例如,他们可以创建一个MySpace页面,申请一个Flickr帐号并上传一些照片,编写一个维基百科的条目,或是在Ning.com进行mashup。曾投资多家Web 2.0公司的风险投资者皮特·里普(Peter Rip)表示:“Web 2.0的本质是体验,因此企业高管应当试用所有服务。”

  免费公关

  对于企业高管而言,花时间阅读流行博客完全值得,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对网络交流有更直观的感受。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尝试自己写博客,当然最初也许是在公司内部网络。公开自己的博客需要一定的勇气,但获得的回报也很丰厚,尽管可能无法量化。

  例如,亲微软的博客罗伯特·斯科比(Robert Scoble)获得很多微软观察人士的青睐,因为他在改善公司形象上所起的作用抵得上数百万美元的公关费用。企业应该为客户提供开放论坛,以方便他们发表意见。当然,也可能会出现批评甚至恶意评论。例如,一位

波音公司的高管曾在他的博客上看到一条评论:关掉你的博客,你让我们都不舒服。

  新管理模式

  博客中的一些恶意评论对于敏感的人来说是一种侮辱。Forrester研究公司分析师克里斯·沙伦(Chris Charron)表示:“从最终结果来看,这样的评论不仅博客本人能看到,其它访问者也能看到。”

  因此,长期处于公司顶层的高管将不得不学会新的技巧——谦卑。科技出版商O'Reilly Media的首席执行长蒂姆·奥利莱(Tim O'Reilly)表示:“等级森严的公司在采用Web 2.0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但如果它们不这样做,就有可能会被其它公司超越。因此,要充分利用Web 2.0,就必须为“管理2.0”(Management 2.0)做好准备。”(摩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82,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