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王梓:期待更理性更负责的“网络公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5日 10:3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王 梓

  网民是否特殊群体?网民能否代表民意?网上舆论是否可以左右政策?这些问题已经在网络空间掀起轩然大波,并迅速波及传统媒体,成为“左右(民意)事件”。争论都源自本报“21世纪北京圆桌”第80期——在这期题为《市场化改革再出发》的访谈中,樊纲提到——“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中国更大的利益群体在网的外面,多数的农民、民工都不
在网上,不是网民能够代表的,所以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因此政府也不能光看网上的东西。不能仅以网上舆论来左右自己的政策。”

  对以上文字的引述直接引起网上风波,始作俑者是一位署名“CFD”的网友。4月5日,该网友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表的《不能让网上言论左右国家政策!》一帖中,引述樊纲的观点并旗帜鲜明表明支持,成为该论坛上一颗“重磅炸弹”:24小时过去,它的点击数超过1万,跟帖超过200条(创深水区单日跟帖之最),10天内相关话题的点击率超过10万。

  从该论坛组织的一个专题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争论双方的力量悬殊,对CFD的支持者寥寥,反对者却有百人以上。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诸多纸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中,但细读那些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论者并没看到樊纲的原文,也没弄清CFD的言论。

  所有评论的焦点无非集中在本文初始的三个问题上。其逻辑为,目前中国网民已达1.11亿,占世界网民总量的11%,因此,网民不能被简单地定性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从而网民对民意的代表也顺理成章;更多的评论引述《半月谈》的相关报道,“除了高层领导亲自上网了解民意外,中央和国务院设有专门机构,每天从网上搜集重要信息供领导人参考,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内参’”,由此,网上舆论对政策的影响似乎无可辩驳。

  网上言论的正面作用不可否认。近一年的时间里,以网络为主要助推途径的“反思改革”讨论凸显了教育、医疗、住房等政策对底层利益关照的缺失,网上言论引发了对改革的深度反思,引发了民间与官方的良性互动。但另一方面,这波反思也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无边界”状态而显得激愤有余、理性不足。诸多意识形态化和民粹化的争论,动辄以左右分胜负,以“民意”为冠冕,很多人已经完全忘记了争论的本来目的,似乎所有的争论都要以PK的多数原则分出胜负,甚至证明理论的真伪。

  从本次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思路,以网民人数为依据,冠以“民意”,进而取代学术、影响决策。而显然,无论从任何角度看,知识分子和政府决策的独立性都是一个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可以肯定的是,民意很重要,民意的参与是保证改革和发展的同时照顾公平与和谐的基础性因素。从这场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樊纲对政府、市场与改革的堪称通透的思考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评价网民想要说明的,“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有许多的利益群体,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利益的均衡”,也完全被忽视。

  李稻葵近期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媒体也应该像反思公共政策一样进行自我反思。他的主要依据是不少媒体尤其是网站,为把公共政策问题的讨论娱乐化,不惜断章取义,这使得对于公共政策的讨论十分艰难,许多媒体并没有担负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对于社会责任,传统媒体因为其规范、操守等“传统”优势而起引导作用。同时,网络也在通过技术创新解决问题,博客的显化使得网上评论更加重视品牌,更趋理性和谨慎。就企业的责任和担当,本报提出了“企业公民”的概念,就网络的现状,我们再次提出“网络公民”的倡议,倡议网民不仅要有参与的热情,更要有负责任的态度和理性的判断,使得网上评论因为负责、深入而更加有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