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浪潮服务器推全新IFA产品专题 > 正文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王兴山:中国ERP自主创新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4日 16:15 新浪科技

  作者: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 王兴山

  35年前,当 SAP四位创始人带领自己小小的团队,奔波在那些对IT有助于改进管理满腹狐疑的企业家办公室时,他们没有想到,35年后,那些在今天被称为全球500强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成就了SAP一番伟大的事业。

  在探讨中国ERP的自主创新之际,必须提到SAP是因为不得不重走它过去走过的道路。尽管最近几年“洋ERP”屡屡在中国遭遇失败而倍受指责,但是必须看到,从全球范围看,它们是成功的。因此,今天讨论中国ERP的自主创新就很有必要站在SAP 35年前的立场和视角上看问题,而不能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以及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中国特殊的国情、企情。

  当年,他们和我们一样艰辛、迷茫,似乎看不到希望,但是后来,他们成功了。他们的法宝是产品创新。为了产品创新,他们付出了数万人、数十年、数百亿的代价。而我们借鉴世界级ERP企业走过的成功道路,所能够得出的最有价值的结论,也是本文想表达的观点便是:与客户协同自主创新是ERP发展的有效路径。

  回顾中国ERP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MIS、财务电算化大行其道,几经演变,成为今天的ERP。目前,国内企业

信息化应用仍以财务和物流为主体,即使最成熟的财务管理,也都是处于从财务核算向财务管理的升级换代过程中。国内60%的集团型企业把集中式的集团财务、集团资金管理和全面预算作为2006年集团信息化的重点;70%的制造企业信息化没有涉及生产管理,更不用说整个企业的集成应用。显而易见,中国企业信息化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如同30多年前的国际企业;与之相适应,ERP产品同样处于初级阶段,其技术含量、产品化和成熟度饱受非议,以至被视为“硬伤”。可见,中国ERP尽管走过了近10年,但所面临的真正挑战还是产品。这也同样意味着,我们正身处自主创新的关键阶段。

  四条路径提升中国ERP自主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应对产品创新乏力的挑战?如何走上一条立足于国情、企情,正确的ERP自主创新之路?笔者认为,有四条路径可以提升中国ERP自主创新能力。

  路径一:从单纯的IT技术型企业向管理和IT技术高度融合的组织转变。

  众所周知,软件公司给人们的印象是IT高科技,IT技术味道很浓厚。许多软件企业领导人出身于技术,对于技术有着执着、痴迷的感情。

  这种格局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以客户为主导”的时代,当技术遭遇复杂的、变化莫测的管理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在客户需求的驱动下,ERP厂商正从单纯的IT技术型组织向IT技术和管理高度融合的组织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ERP厂商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甚至年龄结构都被迫要求进行颠覆性改变,并牢牢树立“非IT人才观”,改变获取人才渠道,重视传统产业中的管理型、复合型人才的价值。

  同时,在内部管理方面,要向传统产业学习,放下高科技的架子和被高科技浸润的浮躁心态,务实苦干、管理创新,由粗放经营走向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在薄利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

  路径二:ERP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服务的客户,而不完全在于ERP厂商自身。高质量需求的客户是ERP创新的动力之源。

  就IT技术应用而言,中国厂商并不落后于国外ERP厂商。甚至在某些技术应用上,我们比国外ERP技术更加先进。但是,在高质量ERP产品所必需的高质量管理需求方面,ERP厂商自身无法解决。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筹莫展。如果ERP企业在培养管理专家队伍外,有意识积极地获取高质量的战略性客户(SCB),并把战略性客户纳入到自己的研发创新体系中,把研发前移,缩短和客户的距离,构筑起客户协同研发的模式(CCD),在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提炼精华、吸取营养,获取ERP创新所需要的管理知识和最佳实践,同时,打通与客户之间的知识转移渠道,加快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的速度,提高公司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我们同样有机会将ERP纳入到一条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有机会在若干年后获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

  SAP的R/3就是与欧美企业协同研发的结果。SAP也是在长期服务并满足诸多

世界500强企业的过程中,从那里获取高质量的管理需求,并在满足国际化管理需求的过程中,逐步成为世界管理软件领域领袖的。因此,中国ERP厂商首先要牢牢立足国内市场,耐心、细致地获取中国企业的管理需求;其次,要积极参与国际化合作,以及全球产业分工,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客户资源,不断提升ERP产品的
竞争力

  路径三:高端和行业市场是中国ERP自主创新的最重要阵地,在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决定着中国ERP在国内的最终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高质量意味着必须牢牢深入高端市场,从高处入手,高起点、高标准,由此逐步下移,提升ERP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目前,业界普遍的看法是,国内ERP厂商的市场在中低端,而高端是国外ERP厂商。无疑,中低端市场是国内ERP厂商暂时的优势领域,也是最具发展空间的领域。但从长远看,如果不能占领战略制高点,就会丧失发展的后劲,无法有效抵御国际ERP厂商对中低端市场的蚕食。这是因为,中国ERP失去了战略制高点,就无法获得中国企业最优质的管理需求,进而失去创新的原动力,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更是无从谈起。

  令人鼓舞的是,国内厂商不但在高端领域取得成果,而且在进一步加大对高端市场的投入力度。在中央国资委所监管的大中型企业中,浪潮、用友不但正成为核心的ERP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而且在国外ERP的“灯塔”中,不断在更换、增加国产“灯泡”,为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着各自的光和热,而且这些“灯塔”异彩纷呈,更加绚丽多彩。大中型企业如此,行业企业也是如此,在一些行业,比如制药,国外ERP的“灯塔”正在被中国ERP“灯塔”全面替代。这一切无疑使我们看到了曙光。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高端和行业市场是中国ERP创新的最重要阵地,在高端能否占有一席之地,决定着中国ERP在国内市场的最终地位和国际竞争力。这些,已成为不少国内专家、政府人士和中国ERP厂商的共识。

  路径四:有一定实力的中国ERP厂商要着眼于长远,以全球化的视角,自主创新和国际化合作相结合,从战略的高度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近年来,国家在支持本土ERP厂商的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支持力度很大,既有政策支持,也有资金投入。多年来,经过政府、企业、专家、媒体和厂商的共同努力,ERP业已深入人心,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但是,自主创新不能一蹴而就,除了有经受寂寞、耐心和无比艰辛坎坷的决心外,首先还要找到正确的策略和思路。

  首先,在研发投入上,国家引导、投入是好事,但最根本最关键的还要靠企业为主体,自主投入,自主创新,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产品创新策略与步骤,构建科学、规范、系统的自主研发创新体系。

  其次,自主创新需要全球化视野,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道路。自主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要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也要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心态开放,大胆与国际一流企业进行技术、产品的深入交流和合作,能够大大加速自主创新的进程。

  把ERP自主创新落到实处

  以上所述,中国ERP自主创新必须坚持走“四条路径”:即IT与管理相结合;ERP与客户相结合;抓住高端市场和高质量客户;自主创新与国际化相结合。那么,如何把中国ERP自主创新“四条路径”落到实处?

  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基本步骤入手: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王兴山:中国ERP自主创新之路

图为:ERP自主创新的三个基本步骤

  ERP研发战略与创新体系

  第一步: 获取SCB(Strategic Customer Base, 战略性客户拥有量))客户。SCB是ERP产品化的源泉,是ERP自主创新的原动力。

  第二步: 建立客户协同研发体系,推进CCD (Customer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研发前移,客户协同研发模式)。把SCB纳入ERP研发与创新体系,打通与客户之间的知识转移渠道,加快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的速度,构筑ERP客户协同研发与创新体系,提高公司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重视产学研结合和国际化战略合作,构建全方位的知识转移体系。

  第三步:与战略性客户共建知识共享与复用体系,建立GSP(GenerSoft Platform)知识和产品平台,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炼管理思想、共性特征,加深对客户的了解,提升产品对企业管理需求的应变能力。

  以上三个步骤都是ERP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对于SCB而言,占领高端企业(大中集团企业)、专注行业企业(特别是行业的龙头企业)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企业代表着中国企业主流,所谓的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思想也主要出自于这些企业中的佼佼者。因此,笔者认为,“引领高端、专注行业”更多地是满足自主创新、自主ERP研发的需要,而并非仅仅作为ERP厂商的市场战略。

  如果中国ERP厂商具备了产品自主创新的能力,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推广产品、推进应用。因此,突破渠道、运营渠道、管理渠道是所有厂商都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否则,所有的自主创新都无法生根发芽、发扬光大。因此,我们也要把渠道作为自主创新的一部分来研究,不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ERP渠道模式。

  中国ERP确实走了一段弯路,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并非没有机会。一旦确立了正确的路线,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笔者相信,中国ERP事业新的腾飞指日可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