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科技活动周回眸 涨科普之水行创新之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 10:52 科技日报 | ||
本报记者刘恕 从2001年起,每年5月的第三周,亿万中国百姓共赴一场“盛宴”,品味独特的科学之美,这就是“全国科技活动周”。2006年是我国全面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科技周在前5年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大 突出自主创新 今年的科技周一开头就显得与以往不同,开幕式是在中关村软件园广场举行的,国务委员陈至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会后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软件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据组委会有关人员介绍,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需要依靠全体劳动者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陈至立在开幕式上强调,要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激励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良好氛围。 2006年科技周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大力宣传《规划纲要》,成为科技界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未来15年,我国为何要走自主创新道路,如何向建设创新型国家迈进?科技周期间举办的《规划纲要》系列专题讲坛,向公众作了全面系统的解读。 讲坛分为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基础科学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公共安全与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与人才战略等6个专题。采取专家访谈、多媒体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解读《规划纲要》的相关内容,宣传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任务。 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本届科技周上,一批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面向公众开放,让人们实地了解企业科技创新。此外,通过组织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职业技能练兵,引导广大企业职工理解和参与科技创新,促进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科技周作为国家政府设立的全国性科技活动,已经成为国家宣传科技发展战略、方针和政策的平台,促进了公众对自主创新的理解,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贴近百姓生活 和跆拳道运动员比试身手,在自行车比赛中一决高下……这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不是在运动馆,而是在北京科技周大型科普游园会的现场。 随着2008年 北京奥运会的一天天临近,“奥运”自然成了北京人的热门话题。此次科普游园活动以“走进奥运,科技奥运,健康生活”为主题,通过奥运比赛项目表演、趣味游戏等形式宣传了“科技奥运”的理念。此次亮相的是射击、举重、赛艇、网球等8个奥运比赛项目。到2008年科技周时,全部28个竞赛项目将全部向市民展示完毕。像这样贴近生活实际的游园会深受群众欢迎,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参与。科技周是一个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科技活动,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现在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已经密不可分了。 如今,科技周的社会影响力逐年增加,品牌效应日渐显现,已经成为我国活动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群众性科技节日。今年更是达到一个高潮,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科技周活动,30多个中央、国务院部委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 主办者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和各地实际需求,组织了数千项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真正满足了各阶层社会公众对科学的诉求。针对人们关注的 食品安全问题,本届科技周首次举办了“粮食科技活动周”。专家现场教你如何鉴别绿色食品和放心粮油,介绍食品营养健康常识。河南、四川、湖北、江苏、陕西、辽宁等6省同期开展“科学储粮与粮油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活动”。为推动科普资源共享,协调集成各方力量,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地方的联动机制逐步形成。国家环保总局和河北省政府联合开展了“千乡万村科普行动”活动,举办农村饮水科普宣传活动、环保科普讲座。中国 地震局联合科技部和共青团中央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等。主办者结合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推出的各种大众科普活动,使科技周的参与群体越来越多,扩散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科技周成为常规性科普工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示范,各种各样的科技活动形成了中国上下一起参与科技的热潮。老百姓把这个声势浩大的节日亲切地称为“科技黄金周”,显示出科技周扎根基层的旺盛生命力。 互动参与寓教于乐 遇到火灾、地震、空袭这些突发灾难如何应对?在科技周上的“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普展览”上,观众可以在这些模拟环境里亲身体验,学习如何逃生急救,了解防震减灾、公共卫生、交通安全、消防等科技知识。这样的大型互动展览寓教于乐,观众流连其间,科学理念在游玩中不知不觉地被接受了。 科普的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如何能使活动吸引公众,让科学知识入脑入心,也就成了科普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 这几年,科技周在科普宣传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今,几张桌子、几块展板的枯燥形式已经越来越少。大量注重互动参与、讲求实效的活动带动了公众的广泛参与,也大大加快了科学知识的有效传播。 今年科技周期间,“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普活动有72个院所开放。众多青少年进入科研机构,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与大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激发了孩子们的科技创新热情,培养了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各部门组织的农业科技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真正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此次科技周的“服务三农科技列车延安行”科技下乡示范活动中,专家手把手地教枣农剪枝技术,据说这种技术至少能增产一倍,活动在陕北12个县、区的农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科普宣传进社区成为此次科技周的亮点。以“科技兴安,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生产科技周”首次举行,在北京社区开展了安全科普咨询;知名专家走进北京朝阳社区“谈医说病”,举办了多场卫生科普专题讲座。 有人把科技创新与公众的科学素质比作船和水的关系,水涨才能船高。国务委员陈至立在2006年科技周开幕式上强调说,要通过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形成自主创新的巨大动力,为自主创新奠定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愿科技周掀起的热潮,汇成不断涨高的水,托起更多自主创新的大船,扬帆驶向创新型国家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