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中国企业家:别了港湾 被逼上绝路的对手(4)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 11:31 《中国企业家》杂志
科技时代_中国企业家:别了港湾 被逼上绝路的对手(4)
图为:中国企业家本期封面报道--别了,港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最后收官

  “以前,华为也没有确定李一男是接班人。现在华为已经过了个人英雄主义时代,靠一个人的能力来支撑公司的发展的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位华为人士如此分析李一男回到华为后的前景。

  5月的最后一天,港湾市场部主管桂先生正打算去外地出差,突然接到公司领导的一个电话,告诉他不用做业务了。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属下的员工,其中有个员工因为前几天陪客户喝酒喝得胃出血,还在医院病床上,听到这个消息,他当即痛哭。随即,港湾所有市场方面的业务都停了下来。大约一周后,华为与港湾公布收购协议。

  此时的李一男才认识到了公司的真实处境,“在通信领域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我们公司面临着尤其大的压力和挑战,公司必须要根据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以最大程度地履行对公司客户,员工和股东等各方的责任”。

  “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这是华为与港湾联手做的一个局。”港湾广东的一位袁先生这样描述他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感觉。但一位华为员工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的感觉则完全不同:“这个结局很好,就像下围棋一样是一个很漂亮的收官,开局大家不太明白,收关后,终于明白当初全力打击港湾的决策是对的。是双赢的局面,这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行为。”

  易观国际副总裁张鹰对华为的策略称赞有加:“华为的手段极其高明,绝了很多人的念头。从产品角度,如果它不收,别人收了就很被动,它是防御性的。如果结合沪科案,真是太高明了,UT斯达康花了那么多钱,买到的是负资产,还给企业造成非常不良的形象。通过这两个案子,再也不会有人轻易跳出来。”

  当然,港湾的员工大多数都认为港湾还可以继续经营下去,或者寻找新的买主,怎么也不至于卖给华为。但事实就是事实。一位港湾高层透露了个中曲直:“卖西门子的时候华为给你破坏掉了,再去卖给谁,同样他也会破坏掉,逼得你没有办法。转型,没有资金谈不上转型。做事情也不能考虑到把公司完全做死,做到最后大家都没钱了,我想那也不是最好的结果。在大多数人看来,港湾卖给谁都可能,但唯独不会是华为。但在华为看来,这个最后收官者非它莫属。”

  在这位高层看来,从各方面来看,这都是不错的选择。比如从商业上来说,这也是一个选择,从情感上来说,尽管很遗憾,但是如果把公司最后接到华为的手上来,大家也觉得算是一个比较好的了结,另外,整个港湾还有这么多的员工,特别是绝大多数中级员工如果是这样的结局,只不过从小一点儿的企业到了一个更大的企业。对投资人来说,争取了少亏,也算是比较好的结局。

  但华为和港湾员工之间的冲突从一开始就广泛存在,毕竟曾经是真刀真抢在战场上对杀过的人,何况华为还或多或少给港湾戴上过一顶“背叛者”的帽子,要摘掉它可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据悉,曾经有一个华为管理人员在给港湾的员工讲话时,一不小心角色没有转过来,把在座的港湾员工称作战俘,结果引起很大反响,最后华为方面以公司网络产品线总裁邓飚的名义发了一份致歉邮件,事情才算有个初步了解。

  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华为已经明确表示,“打港”功臣将获重用,他们中的很多,都将成为港湾被“收编”人员的上司。

  同时,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的华为人士也表示了一点是肯定的:“港湾过来的人员会并入各个部门。华为将妥善安排。”由此可以预计,港湾剩余资产也免不了被出售,或者更名。目前港湾还剩DSLAM产品线部门(该产品线已经在去年被各运营商集体清退了)和售后部门。

  但交易的价格一直是一个悬念,而涉及的各方都尽量三缄其口。尽管有传言说是17亿元人民币,但看来甚至可能比西门子的出价更低,西门子当时的出价是1.1亿美元,或者相当。因为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在协议签订后的干部吹风会上说得明白:“不能没有代价,也不能代价太大。因为没有代价、完全零付费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双方达不成协议;付费过高,我们无法接受,因为我们要从华为未来几十年长期稳定发展(无论是高潮还是低潮)的历史长镜头评判。”

  不过,这家仅仅存在了6年,并且与华为水火不容的“背叛者”也改变了华为很多。

  “还要感谢你们的存在,华为3COM成长之快与此有很大关系,原来我们对企业网何去何从,还存有疑虑。”“这五年来说,没有你们离开公司,我们还发现不了公司这么多严重的问题。”任正非也不否认这点。据说,正是在这一系列事件的刺激下,华为已经开始采取新的干部任用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制,以确保长治久安。

  也正是2000年、2001年大量华为核心员工的流失给华为造成的被动局面,使华为加强了流程化的管理,既保证了客户满意度的提升,也确保不会因为某一两个人的离职而产生很大震荡。

  那么,最后这些改变过华为的港湾高层,尤其是李一男,会不会回华为旧地重游?

  据华为和港湾双方人士的信息,答案已经大致可以确定:不出意外,也都会过去,包括李一男,“毕竟这个收购就是我们高层点了头的,应该有个交代,但过渡期过后会不会留下来,就不知道了。”

  但目前,华为内部工作系统上查不到关于李一男和港湾的任何信息。

  《中国企业家》采访的那位基金经理则希望李一男利用目前这个机会好好调整一下心态,然后再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题材来创业。

  “我相信他会东山再起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030,000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