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华为收购港湾网络专题 > 正文

华为收购港湾真相浮出 寻回剥落的优秀基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 15:53 计世网

  毛江华

  计世网 商业社会中的每一起收购,起主导作用的是用户和市场需求变化以及资本所带来的利益驱动,而不只是简单的个人情仇或是非恩怨。

  6月6日,港湾、华为、西门子扑朔迷离的“三角”关系终于有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

  华为科技和港湾网络联合宣布,二者达成有关收购的意向性协定,并正式签定谅解备忘录,华为将收购港湾包括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光网络、综合接入设备在内的宽带产品线的全部资产、人员、业务以及相关的全部知识产权。

  对于交易的金额,华为和港湾的新闻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正式协议还未最后确定,不便对外透露。有熟悉内幕的人士称:价格为17亿元人民币。假若此消息准确,那么对比之前传出的西门子曾希望以1.1亿美元收购港湾网络宽带产品线的价格来说,17亿元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身价。

  业务并购往往是发生在产品线互补的情况下,但让人看不懂的是,华为科技的产品线早已包括了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光网络、综合接入设备,其合资公司华为3Com和港湾网络的业务和市场定位更是基本重合。再加上由于华为科技和港湾网络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任正非和李一男传奇般的“恩怨情愁”,使得人们对这起充满戏剧张力的收购分外关注:港湾为什么要将自己的核心资产卖给华为?华为收购港湾的真正意图是是什么?这起收购将对业界产生什么影响?

  港湾失去独立生存的能力

  华为的新闻发言人傅军向记者表示,华为收购港湾的只是部分资产,港湾网络还将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依然存在。

  但是港湾的业务主要就是八块,除了被华为收购的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光网络、综合接入设备外,只剩下下一代网络(NGN)产品、DSL以及网络安全和网管软件。由于中国政府和运营商对NGN仍处在实验阶段,所有的设备几乎没有销售收入。而DSL上,港湾从来就是小打小闹,没有做过主角;网络安全和网管软件,主要是和一些安全厂商进行合作的副业。

  因此,港湾内部的一些员工认为,港湾已经成为空壳,失去独立生存的价值。李一男6月6日给内部员工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续存公司将保留售后服务队伍和相当数量的存货以满足客户扩容、并保留部分技术力量,负责网上问题的处理。”“华为公司也将外包相当部分的售后安装公司给续存公司,使得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产品生命周期)有足够的能力履行对客户的责任。”这些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看法。

  “事实上,港湾高速增长的奇迹也就是在2001年到2003年,销售收入三连跳从2个亿到4.1亿再到10亿。”曾经在港湾工作过的一位华为员工告诉记者,“2004年就开始停滞不前,2005年逐步丧失独立生存的能力。”

  几年前,李一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新兴的技术公司要独立生存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有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有相应的市场能力、有财务上的保障。当时他认为港湾的技术和产品领先,市场能力比较强,财务上有

  国际基金大手笔保障,已度过生存期,所面临的是快速发展的问题。

  那究竟是什么,使得一家技术领先且快速发展的公司在3年内,丧失去独立生存的能力呢?“我不相信男哥(李一男在港湾内部的称呼,编者注)会忍心卖掉我们引以为豪的血汗结晶,是华平和华为联手将港湾逼上绝路。”一位港湾的技术骨干在某BBS论坛上发表感慨,“资本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在早期,港湾能实现高速发展,就是得益于风险投资。2001年5月,华平和上海实业旗下的龙科创投分别向港湾注资1600万美元和300万美元;2002年5月,华平和龙科创投分别向港湾再次投资37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同时,还为港湾提供了3500万美元银行贷款担保;后来,港湾又吸引到包括TVG投资、淡马锡控股和原股东的3700万美元注资。

  但是,港湾高速扩张的过程也是创始人李一男对港湾网络话语权逐渐丧失的过程。截止到出卖核心资产给华为前,李一男仅持有股权的24%,员工持有股权的25%,其余的51%则牢牢地掌握在风险资本手中。

  由于风投的目的是短期或中短期获利,一旦公司出现危机,风投就会赶紧处理股份,而缺乏共患难的意识。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风投甚至出现干涉领导层决策的行为。“对于李一男来说,他事实上就是风投股权比例过大的一个受害者。”不只一位分析师这样认为。

  那么,港湾究竟遭遇什么样的危机?“成也华为,败也华为。”一位在华为和港湾都工作过、现在已暂时赋闲在家的业内人士王先生称。港湾创始人李一男离开华为创业,在短短的两年内,就聚集一群来自华为的IP技术骨干力量,使得港湾迅速推出自有品牌产品,并迅速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

  这些追随者从华为来到港湾,一方面是当时企业网事业部在华为属于边缘业务,得不到重视,而港湾能提供初创公司所能提供的期权和研发尖端产品机会;另一方面是李一男在华为研发系统中拥有极高的个人魅力,也已经成为传奇人物:半个月升任主任工程师、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被提拔为华为公司总工程师。他在27岁就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内定接班人。

  由于各种原因,1999年,李一男选择了华为的“内部创业”,在最初的约定中,李只是做华为产品的分销商,不得发展自己的品牌。因此,当李一男接纳华为旧部,并率先推出基于802.1协议的IP产品时,任正非勃然大怒。2002年底,华为对员工“内部创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并在和港湾等原华为员工“内部创业”公司的竞争上加强了力量。在和港湾抢单时,华为和华为3Com甚至采用“零利润”的做法,不惜一切代价打击港湾,华为内部专门有一机构被戏称为“打港办”,很快,港湾出现市场萎缩的疲态。

  有消息称,2005年5月,急于出手的大投资方华平力推港湾上市,李一男曾给任正非写信,希望能高挂免战牌,任没有搭理。在港湾上市前夕的9月2日,华为给港湾法务去函,要求港湾尽快解释对华为多项

知识产权的问题,否则不排除诉诸法律。在港湾上市受挫后,2005年年底,华平为港湾寻找买主西门子,华为同样以知识产权为由进行阻难,但很快也不了了之。“没想到半年后,华为将港湾的核心资产揽入怀中。”这位前港湾员工说,“是华平出卖了港湾。”

  华为寻回“剥落”的优秀基因

  华为收购港湾的举措,让业内人看得眼花缭乱。由于事先没有心理准备,港湾员工陷入迷惑混乱之中。

  据港湾内部人士透露,6月5日上午,李一男在港湾高层会涉及到员工安置的有两项:“研发部门将被并入华为北京研究所,本着自愿原则,不愿意的可以走;职能部门人员则肯定会被裁掉。”而对于部分老员工的期权,并入华为后作废,也无现金补偿,员工的薪酬体制并入华为将作废,华为重新评定工资级别。

  据悉这两项引起风波,港湾研发部门的员工开始联名抗议,要求修改收购中涉及员工补偿的部分。在港湾的一位员工看来,华为的产品研发线够长,其收购的目的就是为了“修理”或者说“收服”李一男等高管,对于港湾的

  大多数中管和员工来说,则意味着无情的淘汰。

  事实上,在收购正式宣布以前,包括华为科技数据通信事业部中曾管理经理在内的众多业界人士认为,华为不太可能收购港湾,除非是为了结多年的江湖恩怨,而且价格特别便宜。

  一方面,收购港湾与华为专注电信运营商市场的核心原则是相违背的。从最近几年的运作来看,华为一直有一个出发点:固守在自己所擅长的直销领域——以运营商为主的电信市场,而与主体业务相矛盾的分销业务,则分离主体,单独运作。

  港湾网络在早期创业时,就是以华为科技分销总代理的身份出现在业界,并得到了华为大力扶持,当时的数据通信产品在华为的企业网事业部做研发,产品由港湾销售;2003年,在和思科的产权官司结束后,华为3Com合资公司就是专注在政府、企业、教育等非电信领域。

  另一方面,港湾的数据业务产品线,和华为3Com基本相同,如果再加上华为数据通信部的一些核心产品,港湾几乎没有和华为有互补技术。

  “华为收购港湾,我认为更多的是从人力资源和未来战略的角度去考虑。”计世资讯电信事业部总经理郭海涛认为。虽然同华为相比,港湾的销售不及其零头,年收入不过10亿元人民币,但港湾在数据通信上的技术积累并不亚于华为,在某些方面还独到之处。

  港湾是一家成立不到6年的新公司,但由于从一开始起,目标定位非常明确,专注于宽带IP基础网络设备,致力于技术领先的道路,有一个较为成熟的技术团队。

  一方面,创始人李一男对技术趋势的把握是任正非所欣赏的。据一位华为“老”人介绍,当年李一男在华为事业高峰期选择“内部创业”的原因不单单是因为在权力斗争中失势。更重要的是他的技术理想和华为的一些人发生冲突。李一男力主“IP”是未来通信技术的主流,但在华为内部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几年发展IP通信的迅猛发展,证明李一男在这一点上没有错。

  另一方面,港湾的技术团队吸收了国外的一些领先的技术思想。2002年港湾收购了美国硅谷的一家技术公司欧巴德,将唐鹏飞、朱双霞等技术背景相当深厚的人才揽入怀中,在国内率先推出基于10G平台的核心路由器;2003年,港湾甚至聘请美国Extreme公司的创始人就任港湾的CTO。“如果单从技术层面上讲,港湾在过去的不到六年中,至少有三次是领先华为的。”一位业内人士认为。

  据熟悉内部人士透露,在研究港湾知识产权后,任正非曾经表示,华为在很多地方比不上小公司,小公司创意强,象港湾以多业务传送的思想来开发传输产品,还有交换机上许多自主开发的东西,华为比不上。

  “华为收购港湾,绝对不是仅仅为了消灭港湾这一竞争对手。”电信专家王煜全认为,港湾的年销售额不过10亿,还远远不及华为的零头,从理性的角度来考虑,它对造成的是困扰而不是冲击。华为担心的是,如果港湾背

  靠西门子,然后和西门子一起被卖给更强的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巨头厂商,就有可能对华为造成更大的冲击。

  随着电信网络的融合,多业务必将成为下一代IP网的目标,这对传统的电信设备商的数据通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数据通信领域技术的积累上,诺基亚、爱立信等并不占据优势,而在电信技术的积累上,思科同华为比,也不占据优势。“因此,华为收购港湾可以看作是重新找回被自己‘剥落’的优秀基因,避免落入更大的竞争者手中。”

  也有观点认为,华为收购港湾更多是出于资本运作上的考虑,低价收购高价卖出。此前,国外有报道称,华为可能以1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华为3Com公司,而华为拥有该公司49%的股权。收入港湾,既可以填补因华为3Com的出售造成的市场空白,又可以增加一笔现金流。

  “土狼”正向“狮子”演变

  5月10日,也就是华为更换起企业标识的第三天,任正非在杭州和港湾高层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谈话,表示华为正处在全球历史性大发展的时期,如果港湾能回归,将是对中国科技史上的贡献。

  “我们真诚地欢迎你们回来,在未来合作做大一点的事情。希望你们不要看眼前,不要背负太多的沉重的过去,要看未来、看发展。分分合合是历史的规律。何况患难夫妻也有生生死死、恩恩怨怨,无法白头的。” 任正非强调:“如果华为不能融港湾,何以融天下?”

  事实上,最近的几年中,华为的买卖已经做遍天下。2005年华为的合同销售额已经达到82亿美元,国际市场销售首次超过国内达到58%,在2006年,国际市场依然是其重点所在.但是华为在国际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收购港湾或者更多像港湾这样有创意的公司,能够缓解或者说消化这些问题。

  其一,华为产品的国际形象是低价,华为销售额的30%集中在亚、非、拉国家第三世界以及少部分的欧洲国家,在北美的地区的销售不过是1%。收购港湾后,能增加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的力量。全球运营商多业务的融合趋

  势非常明显,从目前来看,需求量最大的就是北美和欧洲市场。“而港湾IP产品的设计就已将多业务传输考虑进去,有其独到之处。”一位技术人士认为。

  其二,由于早期华为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手法过于灵活,一些外媒把其塑造成“攫取、独裁、不包容”的企业形象。华为正在重塑其海外形象,希望能“稳健、和谐、聚焦、创新”。改变以往的那种“饿狼扑食”的市场开拓方式,能更加稳健和专业一些。

  对于华为来说,收回港湾,对其意图塑造的“和谐”文化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磨练。“在未来,华为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收购一些在某专一领域‘聚焦’、具有技术‘创新’性的中型或者小型公司,来壮大自己的技术研发内涵。”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华为中层表示。

  电信专家王煜全认为,华为原先的思路是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得超额利润。但这种靠卖设备赚钱的企业一旦国际化,成本就会增加。虽然华为设备制造上花费少,但其他环节成本高,需要在各个国家设立销售网点和服务网络。“华为需要提升产品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必须是华为所独特和独有的,这将促使华为向思科学习,收购技术型公司来做强自己。” 王煜全说,收购港湾不过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再加上,全球电信业的多业务融合正在加速通信设备厂商的整合步伐。2006年初,美国电话公司收购南方贝尔,4月,

阿尔卡特和朗讯科技相互并购。王煜全认为在未来,数据通信领域正在酝酿者大的洗牌。譬如,思科这样的数据通信厂商也有可能吃下传统电信设备厂商,而诺基亚这样的传统电信厂商也可能吃掉新兴的数据通信厂商。“这是因为通信技术的融合,使得各种合作和竞争的发展都具有多种可能性,而设备厂商的动作往往取决于运营商的决策,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在采购过程中倾向于购买同一品牌产品。” 王煜全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730,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