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别了港湾 被逼上绝路的对手(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 11:31 《中国企业家》杂志 | ||
![]() 图为:中国企业家本期封面报道--别了,港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天才就是偏才 “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缺人和”。一位港湾高层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痛陈。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前述那位基金经理用了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李一男。而一位港湾员工则用了“天才就是偏才”。两个人的评价居然是如此雷同。在他们眼里,李一男是一 李一男的老同事兼朋友李玉琢同意这个评价。“我倒不是怕华为打压它,而是担心他没有经营管理一家企业的经验和能力。”他认为李一男还没有准备好全面领导一家公司(尤其是打算上市的公司),因为尽管李一男在华为做到高级职位,但他所管理的基本都没有离开过技术,而且也几乎没有站在企业家高度考虑问题的机会,而一个技术方面的好领导和一个企业的好领导显然是区别的,前者需要领导者的前瞻视野和技术嗅觉,而后者则是一个更加综合的角色。 李一男的口头禅是“企业具体的事我都不管,‘谁谁谁’,我把它交给你了!”典型的任正非粗放式管理风格。但在港湾企业网络部的徐先生看来,“粗放的管理模式我觉得适合粗放的人,粗放的人往往极富人格魅力,作为领导,他们赏罚分明、公平公正、尽可能的考虑兄弟们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粗放的模式会让所有人焕发激情,使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我感觉任是这样性格的人。而港湾没有这样性格的人。所以,在这里,粗放变成了一种漏洞百出的网,所有人都想浑水摸鱼。” 在公司异常困难、谣言纷飞的2004年,李一男也始终没有站出来表态。在这一年,先是在港湾上市前夕发生了信息失窃事件,随即有关港湾造假账的传言也兴起,而网上一篇名为《我在港湾彷徨的日子》的文章,更是细数港湾种种不是。整个港湾人心浮动,大量核心员工流失。“这时无论是内部还是外界都急于听到一个权威的声音,而这个声音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只有他才能给予。” 与此同时,权威的真空导致了下面的派系之争。港湾有4位副总,唐鹏飞是CTO,但主要任务是海外市场和战略合作,彭松负责国内运营商市场,路新负责国内企业网市场,黄耀旭负责公司内部管理。但据港湾内部人士透露,在这些人中,没有一个能很好弥补李一男在管理和领导上的不足,结果是谁也不服谁。于是“有的人就认为自己应该是领军人物,从而与其他人展开政治博弈”。据说港湾在全国28个办事处的主任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大的震荡,最突出的2004年,为了争取在上市前巩固各自的势力,结果是换完了办事处主任又换员工。 “公司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核心的价值观,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感,投机气氛很浓厚,经不起一点波折。”一名港湾研发人员无奈告诉记者。当2004年港湾第一次上市遇挫时,这种投机文化的脆弱性很快变呈现出来:一大批骨干相继离职,据说超过了数百人,其中包括副总裁王斌,据说是港湾项目开发能力最强的人之一,后来他去了华为3COM,现在已经是该公司的市场副总裁,就连常务副总裁彭松(也是公司名义上的二号人物,此君在华为时就积累了大量运营商关系,他到港湾后又将大量老部下叫了过来,最高峰时据说几乎所有港湾办事处主任都是他的嫡系),也在此时萌生退意,但被李一男留下了。 风险投资方显然看到了这些。在例行的董事会上,华平等批评得最多的就是内控。“但李比较固执,很个性,基本没有听进去,即便听进去,也执行了,但离我们的期望总是有很大的距离。”基金经理说。在他看来,如果公司早点抓内控,或许是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后来的信息泄露事件进而给上市造成致命打击的。 这期间,投资方也曾经考虑为李一男物色一个帮手,以分担他的部分工作。2004年初来到港湾的CFO、“IPO专家”吴明东就是由投资方介绍过来的,也曾向他推荐过一些来自思科等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但是“李是精神领袖,很多人都是跟他出来的,抱成一个团,市场上进来一个人不太容易被接受”。结果吴也在年底离开了公司,半年之后他成功将分众传媒运作上市。以参与被投资公司经营决策著称的华平,这一次却没有动用它的大股东权力。 不过,李玉琢也曾提出了另一个解决方案——和解。大约1年前他见到李一男时,曾表示是否让他替李一男到任正非那里活动一下,认个错,商量个解决办法,争取个喘息机会,但李一男拒绝了。“你无论怎么做,不过才几个亿,撑死十来亿,和华为的几百亿相比,你是蚍蜉撼大树。”在他看来,如果李一男真的去认个错,任正非不见得非要把他一棍子打死。 对于李玉琢的建议,港湾一位副总裁立即表示“一般人绝对办不到”。但他认为竞争跟战争差不多,战争可能是政治的延续,但是战争最后比拼的就是实力。“实力上还是有差距的,差得太远了。你必须很聪明、很机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这个结,而不是进行到底。可能这方面你意识早一点,早点回避,包括在一些业务上面,类似于建议,化解一些矛盾,多做一些工作,可能会好一些。” 6月6日,在公司与华为正式公布收购消息后,李一男给所有员工写了一封信,在信用他怀着歉疚的心情对员工表示了歉意:“由于管理层,尤其是我本人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在公司战略的制定和内部的管理上都存在很多不足,错失了企业发展的机遇,辜负了大家对我的期望,对此也感到深深的自责。” 基金功过 “当时假如不是为了要上市,我们只是把这个企业做起来,可能做法会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当时不引进风险投资,是不是不能做?也可能能做,但不会这么快。成者王侯败者寇嘛!”一位港湾高层如此反思到。 任正非5月10日在杭州同李一男等人谈话时,主要议题之一就是华为之所以打港湾,不是因为港湾自己,而是因为风险投资机构(他称之为基金)。 “真正始作俑者是西方的基金,这些基金在美国的IT泡沫破灭中惨败后,转向中国,以挖空华为,窃取华为积累的无形财富,来摆脱他们的困境。……我们感觉到基金的力量与巨大的威胁,如果我们放弃竞争只有死路一条。如果基金这样做在中国获得全面胜利,那么对中国的高科技是一场灾难,它波及的就不只有华为一家了。因此,放任,对我们这种管理不善的公司是一个悲剧,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坚决和基金作斗争。” 匿名接受采访的基金经理显然并不认同这一说法。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这只是华为的一个借口,“并不是我们鼓励李一男出来的,也没有股东劝他去挖人,我们投资它时,港湾已经有了自己的产品,而且卖到了网通和和记黄埔等大型运营商那里。” 事实是,风险投资基金的确在过去的5年中对港湾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4年间,共从华平、龙科创投等机构那里分三次获得了9800万美元的投资和数亿元的担保贷款。据了解,目前,除李一男持有约24%的港湾网络股权,员工持股亦占约25%,其余51%左右的股权则掌握在风险资本手中。 据透露,当初李一男为了迅速融到资金,在接受华平的注资时曾签下“对赌协议”,一旦港湾不能够实现持续增长的销售额,那么投资方就会得到更多的股权。因此,它必须强迫自己非常规成长。这或许可以解释港湾为什么冒着华为打压的风险而进入运营商领域,同时在光网络、NGN等多个领域齐头并进,盲目扩张,并冲刺上市(据港湾企业网销售部徐先生介绍,如果港湾延迟到2005年做第一次上市可能会完全是另一种结果,因为经过2003年的高速成长,港湾继续在管理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据了解,华平创投的投资周期一般为四至七年,华平创投原本打算去年港湾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高位退出,按照这么计算它在港湾的计算退出时间应该是2005年至2007年。这就意味着港湾必须尽快上市以帮助它套现。 事实上,2004年下半年,港湾曾经有机会在香港上市,承销商确定为高盛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每股价格大约在5港币。但李一男可能认为这个价格并不能体现港湾的真正价值,而放弃了这个机会。实际上,据基金经理介绍,从一开始港湾就没有将在香港上市作为一个真正的战略,“在香港上市价格肯定会低一些,但相对来说它要容易一些。”而当后来纳斯达克上市受阻时,再去考虑香港上市已经为时太晚。” “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两个方面机会,完全是可能摆脱这种在与华为周旋中的被动局面的。”一位港湾高层显然对这个结果很失望。中国银河证券行业分析部经理、高级分析师王国平也认同这种分析,他认为如果港湾上市成功,华为打压成功的机会就小一些。 大约在2004年第一次上市受挫后,港湾投资方曾经建议李一男尝试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寻求上市,一方面争取从其他大的通信设备公司进行合并整合。 从某种意义看,这是对的。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的那位基金经理看来,当时的国际电信业已经普遍回暖,运营商正在开始整合,而设备商的整合也是必然,像港湾这样规模的公司要生存下来,就比较难,另外,由于受到中兴华为等低成本制造商的冲击,国际上的设备巨头都希望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港湾自然在其中成为非常有竞争力的对象,实际上当时就已传出UT要收购港湾的传言(此后北电网络、JUNIPTER、摩托罗拉等公司也先后传言对港湾有意)。 但是,投资者的这个建议被李一男拒绝了。“他心气还是比较高,一门心思还是希望上市。”这位经理说,“华平和所有投资商对他和他的团队也还比较尊敬,也就没有怎么在意。”只是到最后,上市已经基本无望,而资本方又不打算继续投资,资金也已经接近干涸的情况下,港湾才退而选其次,考虑了与西门子的合作。 一位港湾高层认为这是港湾历史上最大的战略失误之一,在他看来,“我们自始至终都有这方面的机会,但我们没有去抓住,最后反而接受这个最不可能的结果(被华为收购)。” 而接受采访的多数港湾员工认定,肯定是华平等风险投资机构把港湾卖给了华为。据悉根据之前的约定,一旦港湾上市不成,李一男等管理团队将失去对港湾网络的控制权。而在港湾一位中层看来,“我们本来应该还有机会的,不至于现在就投降。”据悉,港湾去年的以收入确认的营收达到了1.25亿美元,另外在华为收购前每个月还有4000万元的进账,而如果卖掉一两个产品线,集中精力在企业网,则还可以做到国内前三名。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现在,龙科创投已经撤销了在北京的办事处,原来位于北京中粮广场的办公电话已经作废。两家公司最早负责港湾项目的人也已经离开各自的公司——原华平的祖文萃已经加盟凯雷,而龙科的邵俊也已加盟另一家创投公司德同。在去年底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华平亚洲董事总经理孙强就表示,华平在港湾的投资就像在亚信一样是失败的。想一想,曾几何时,无论是华平还是龙科创投,都曾经将港湾项目作为各自的招牌项目加以介绍,按照当时的计划,上市后的港湾至少市值在100亿美元以上。 不过,作为主要投资者,华平的损失可能并不会太大。据一位港湾高层透露,华平在一开始就同港湾签订了一个优先权条款,通过这个条款,无论在公司破产还是出售中,它都将对所投资本获得优先补偿权。据悉,位于中关村软件园的港湾大厦不久将改姓华平。 “当时假如不是为了要上市,我们只是把这个企业做起来,可能做法会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当时不引进风险投资,是不是不能做?也可能能做,不会这么快。成者王侯败者寇嘛!”这位港湾高层如此反思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