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在线(5):浪潮总裁孙丕恕新浪聊天实录(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9日 19:43 新浪科技 | ||
![]()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 主持人:新浪科技主编祝志军 新浪科技“总裁在线”第五期在3月9日下午举行,此次我们请到了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先生。在本期总裁在线中,孙丕恕先生就浪潮集团的发展、中国信息安全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怒先生作客新浪,聊一聊浪潮集团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情况,现在请孙总做一个自我介绍。 孙丕恕: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参加新浪组织的聊天活动,我叫孙丕恕,是浪潮集团的总裁,也是全国十届人大代表。 提信息安全议案 主持人:听说您在这次人大代表会上提出一个议案,提议制定《国家信息安全法》,能不能简单向网友介绍一下提案的主要内容和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议案? 孙丕恕:这个问题对我们网友来讲,不是一个特别新鲜的事。因为大家经常上网,对信息安全的现状了解比较多。从信息安全的现状来看,大家看到“病毒问题、网络攻击问题”和“盗窃密码、偷窃信息”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对经济活动造成的危害,对政府、企业、个人造成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大家通过电视、媒体已经看到了这些隐患的存在,最近春节刚过后的全球网络瘫痪大家也身受其害,这个问题同时又没有得到大家足够的认识。现在大家讲国民经济信息化,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大家对很多行业的各种应用进行网络化、信息化改造。 在传统的年代,假设没有电脑的话,没有网络的话,我们靠纸张传输的时候比较安全,三四个人看了文件,看了信息之后,我们之间得出一个判断,相对来讲比较安全,扩散面比较小。现在很多人上了信息系统,特别是移动办公,很多人感觉到挺神气的,我拿了一个笔记本可以上网,可以收发邮件,认为挺快捷了,实际上并不光是这样的。如果把密码被盗了,别人也可以很快捷地可以进去偷看你的东西,大家对这种认识还不够,就要靠媒体呼吁。比如说安全,手机不安全,断电以后仍然可以发信息,打手机会被窃听,你关了手机也同样可以发信息。但是在计算机方面,因为始终都是在线状态,别人对你的密码进行攻击就会造成危险。 主持人:这个事情越来越严峻了,现在立法方面是不是也跟不上整个计算机工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信息安全方面,立法是不是比较分散,没有一个系统的法律来规范计算机安全方面的行为? 孙丕恕:是这样的。从法律角度来看,我们国家有《刑法》以及88年制定了一个《保密法》,是较早涉及信息安全的国家第一层面的基本大法。这两个法主要涉及对泄密行为应该怎样处理。这两个法律时间比较久,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是95年以后的事,特别是最近几年已经比较普及。国家还有另外三个层面的法规。第二层面是国务院制定的法规,包括《国家计算机安全管理条例》,也是基于互联网的。当时公安和一些部委制定了一些条例,属第三层面,还有就是地方性的法规,实际上是第四个层面。这些法律法规,对当时的现象、行为进行规范,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但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很快,情况变化也比较多,虽然看上去有很多的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虽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感觉条例制定庞大复杂、思路不够清晰。再有就是政府多个部门都管一些事情,都有不同的条例出台。你也管、我也管,实际上大家都不管,造成不知道谁说了算,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厂家也很为难,一个产品的上市也比较罗嗦。第三,我认为主要是技术变化太快的原因,对当前的工作产生了一些难度。 主持人:除了你提出信息安全法以外,全国人大代表在这次人大上还提出过有关系信息安全的议案吗? 孙丕恕:我看了一个跟这个相关的,是广东团一位代表提出的,主要是从移动通信内容的控制方面来谈的,他是广东移动的一位老总,比如现在的手机短信不良信息泛滥,对内容方面需要进行控制,这是安全的一个方面,他主要是说内容主旋律问题。我的议案主要是基于广义层面信息安全方面谈的。 网友:法律的制定总是很滞后,法律的特点有一个前瞻性,所以信息安全法律的制定不能急于求成,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一步一步的制定? 孙丕恕:国家形成一部法律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首先要把国务院的条例、各个部委的条例进行集中清理,然后以国务院的名义进行新条例发布。对政府、企业、个人,包括学校,要做一些鉴定性工作。第二要明确谁为主来定法,因为要制定一个法,需要很漫长的过程,有不同的办法,所以先制定一些条例。 国内IT企业“基础能力”不够 主持人:前不久看到你一篇文章,谈到了中国的IT产业和世界产业的差距,提到了差距的地方,主要提出一些观点,认为“铺设竞争性壁垒的差距”是制约IT产业发展的瓶颈,这是你最新的观点,能否给广大网友解释一下这个观点? 孙丕恕:这个观点主要是指出我们与跨国公司究竟在什么层面上差距最大?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的IT企业“基础能力”不够,这个“基础能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壁垒的设置能力上,因为技术壁垒不同于贸易壁垒,这是企业残酷竞争的核心。而技术壁垒怎么体现?那就是“标准”,人家可以通过技术垄断制定行业标准。现在的企业竞争,一是市场层面的竞争,另外就是技术层面的竞争。贸易性壁垒可以通过谈判打破,但是非贸易性壁垒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其他行业也同样如此,我这次在人代会上,针对WTO后的农产品出口也谈到了“非贸易壁垒”这个问题。 国外对于进口大米设定了一百多种技术指标,这就是基于技术标准的“非贸易壁垒”,我们的农民因为视野狭窄、缺乏技术能力,自己认为好端端的大米被当在人家门外,难怪有农民说:“一个好的标准胜过一万精兵强将,这是吃了“标准”的亏的例子。但也有靠标准沾光的,那就是鸡爪进口,美国的鸡爪在中国进行倾销,咱们一个农民就提出要定一个技术标准,一是表面不能残留羽毛,二是不能有“黄皮”,这就牵扯两道手工工序来做,光靠先进设备不能把毛拔掉,在美国请人工贵,而中国人工低,拔毛就快。把“黄皮”去掉,也是需要人工用热水烫然后拨掉。在美国按照这个标准来做显然不划算,我们的技术监督局在进口鸡爪时首先要对这个标准进行鉴定,我们于是赢得了商机。 说到IT技术行业里面也是这样的,从硬件CPU到软件操作系统,都是美国为首制定的标准,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只能跟着这个标准来走,这就很难有主动性,人家实际上是提高了与你的竞争门槛,我们只有被动的应付他。如果我们的企业也参与标准的制定,那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否则即使自己制定了一个很高的标准,但自己都达不到,那就把自己困住了这就是中国IT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本质差距,也是制约企业竞争的瓶颈所在。 我们的企业通过中国本土市场形成了自己的盈利,有了钱,就必须更多的投入到技术研发上来,要把国内的标准往一个平台上靠拢,然后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我认为能够指定标准的企业,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主持人:国内IT的厂商在一些基础工业上能力非常有限,比如说PC这个行业里面,在操作系统、CPU基础的构件上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都是比较薄弱的,因为大家研发的能力不是很强,在产品上、服务上越来越同质化,浪潮在这方面突破困局上有没有什么作为?你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孙丕恕:从PC方面来说,同质化的局面比较严峻。现在我们做CPU、操作系统,也是不现实的事。浪潮一方面也积极参与PC领域,但是从公司来说,不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PC上,PC的需求量虽然很大,但我们应该跳出这个层面,进入到更高的层面,所以我们以服务器为核心。浪潮本身是做PC出身的,但我们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服务器方面。有一些人说PC要做一个非同质化的东西,变成个性化的东西,但是我认为关键在于怎么去追求这种变化,我们的厂商恐怕还没有这个能力。 众所周知,即使在美国,做到PC的个性化也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更多的是放到服务器上,Internet也需要服务器产业的支撑,也已经形成规模了。现在国家大力推动信息化,信息化里面一方面需要PC,另外还需要服务器。现在业界对“硬件产品软件化”越来越重视了,我们希望通过服务器来突破硬件同质化的问题。我们希望在企业上避免同一个产业,我们分称PC产业、服务器产业、软件产业,软件可以分成很多的行业,我们是在这个层面上提出发展战略的。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