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朝:颠覆未遂 “扁平化”对抗“科层”(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17日 13:16 新浪科技 | ||
段永朝/文 ——IT十批判书之四 “扁平化”对抗“科层”,是这种意识形态的一次具体实践。 在IT的工具速度显露神威的时候,依附于IT强势集团的理论家们,展开了对传统理念的彻底批判(直接的目的是制造更大的市场空间),企业组织的科层体系,成为批判的一个具体目标。 理论家声称,传统企业的科层体系是低效率的,其原因就在于:组织机构的信息没有共享、雇主和雇员的信息不对称、组织行为中存在大量损害组织效率的行为。他们认为,置于信息化基础之上的新企业组织,可以(几乎)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并由此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那么,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科层悖论 美国政治学教授Garry Miller在其《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中指出,“科层式企业的创立原因,是市场效率的失灵。” 而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典型的是人们逐渐认识到的团队生产的外部性、市场垄断和信息不对称。 当利己行为和讨价还价都导致低效率时,科层反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机制。只不过,这里遗留的一个问题是,一旦企业科层存在的话,“谁”能够、并且应当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个决策的产生,实际上是众多利益、偏好谈判、妥协的过程。Arrow在其“社会选择函数的不可能性定理”中指出,没有一个社会选择函数可以同时满足这些众多的利益选择和偏好选择。这还不是Arrow定理的功用。Arrow定理的贡献在于,他指出这样一个带有假设条件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制度如果存在,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专制。 Arrow定理的含义是,如果企业管理者允许其他雇员企业的决策事务,将导致组织的低效率、组织分化、目标含糊。所以,企业如果需要把专业化分工、团队生产的效率变为现实,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决策机制。这种机制不是什么类似民主一样的“扁平化”,而是建立在威权基础上的“集体决策”(这样说好听一些)。 不可能的前提 科层的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这仅仅是效率和效果之间的博弈。 从这个意义上,要打倒“科层”就需要首先打倒“科层”得以存在的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Arrow定理给出的假设条件,即“如果这样的制度存在”。这句话的奥妙之处在于,尽管Arrow认为,在假设组织中的人们的利益、偏好都是可以识别的,并且可加的情况下,专制的科层决策可能“恰巧”达到了Paleto最优,但这仅仅是个假设。 也就是说,尽管科层式的专制,可能在决策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上,给出企业所需要的某种秩序,但依然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团队的外部性问题。 科层仅仅是一个方便的、以风险为代价的快速决策机器。 那么,IT技术能给一个科层组织以充分的效率与资源配置的优化吗? 这是我们信奉IT的最重要的理由。 对于扁平化,IT理论家有这样具象的描述:充分的信息化(注意,这是一个含糊的假设),可以让组织内部的人员互相之间达成充分的交流状态,可以让他们互相共享组织内部的数据资源(当然建立在充分的比特化的基础上),可以让决策的指令流更加清晰、准确,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在这样的表述中,我们可以识别出的假设是: 充分的比特化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十分有限。目前的技术仍然是基于结构化对象和线性对象的。 充分的信息化由于上述原因远不能达到。 更重要的是,信息化只是在速度上改变了组织的行为,并未在结构上改变组织的行为。所谓更快的交流并不能成为扁平化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有效交流的前提。 好了,这里暂时不做深入的分析。 从技术无法推导出“扁平化”存在的理由 我的结论是,作为相对于科层结构的所谓扁平化,并非对抗科层、增进效率的绝妙良方,甚至不是一个值得赞颂的制度方案。 从理论上说,科层与非科层结构,事实上都必须面对诸如“信息不对称”、“团队外部性”的难题,这种难题是组织的内禀特性。 对于组织来说,认识到存在这样的悖论,是十分重要的。适合或者不适合一个组织的组织结构,并非一个从“外部”进行“选择”的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在这样的认识的基础上,IT对企业组织未来的价值,则完全在于一个企业组织所处的市场环境、行业的业态、企业的定位、产品、技术和人员等这样一些很传统的东西,而IT则完全扮演一种工具的角色,就像马达、电力对于传统的企业主一样。 在这里,“扁平化”没有任何值得称颂的品质,可以戴在IT的头上。它解决不了传统企业组织理论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个问题是两难问题。 因此,倘若IT通过高扬“扁平化”的普遍话语,试图“引领”传统企业走出“科层困境”,走向“开放的福地”的时候,这就是在撒谎。这样的普遍话语,就已经被IT巧妙(并且成功地)意识形态化,成为毒害传统的力量。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