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行洋:戴尔,一句“疏忽”伤害了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 16:45 IT时代周刊 | ||
文/彭行洋 戴尔笔记本因涉嫌偷换CPU且没有向消费者告知而面临集体投诉,这让我想到了海尔“砸冰箱”事件。假如1985年的张瑞敏没有抡起大锤去砸那76台劣质冰箱,还会有今天的海尔吗?海尔会成为令中国人骄傲的民族品牌吗?答案有很多种,但最肯定的一种是没有张瑞敏的魄力和气度,就不会有海尔辉煌的今天。 这说明质量,要量也要质,质比量更重要。然而对于戴尔来说,好像不是这么回事。戴尔的产品再好,直销的渠道再高明,不需要通过销售商中转的优惠幅度再大,也大不过消费者基于其产品的基本信任。 戴尔不要消费者了吗?显然不能。无水之舟焉能前行,戴尔却选择站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对立面,看着他们无辜地受损而无动于衷。两个不同型号的CPU除了在性能上不同,价格相差了32美元。这钱不算多,但这钱的去处决定了它的性质极其恶劣。 对于戴尔来说,唯一退路是勇敢地站出来。面对受到损害的消费者,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仅仅抛出为自己辩解的“疏忽”二字。别希望搪塞过关,不了了之。但如果是这样,我为你感到悲哀。一个世界性的知名品牌,却把蒙骗和损害消费者的问题视若无睹。说白了,这是自毁“品牌”的自杀行为! 还是20多年前,海尔把当时的中国人3个月省吃俭用也买不起的 冰箱重锤砸之,并且一砸就是76台20多万元人民币。如今戴尔CPU调换事件的涉及者,也不过百余人,不过几万块钱的赔偿事宜。难道戴尔输不起吗?是放不下国际品牌的架子呢,还是不把中国的消费者放在眼里?消费者买的是戴尔品牌的 笔记本电脑,戴尔应负起全部责任。戴尔把原因归为它的任何合作伙伴,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即便是合作伙伴的过错,那也只能说明戴尔的眼光有限,选择的合作伙伴失败。戴尔应该举起法律武器,去为自己的品牌及利益受损讨个公道。可以预料的是,消费者自然会为自己的利益受损讨个说法。只要可以证明戴尔此次的芯片确实存在货不对板的情况,消费者完全可以打败强势的戴尔。戴尔还不主动地、积极地、坦诚地面对它的消费者,等到消费者主动站出来,千夫所指之时,戴尔再被动地去接受法律的调解或判决,将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