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们为何不愿再做富豪?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7日 15:19 ChinaByte | ||
摘要:不管怎么说,现阶段这个社会还是需要和鼓励富豪出现,更需要一批如卡内基、盖茨似的慈善富豪出现 美联社近日报道,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几天前在一次在线会议上接受采访时说,他不愿意充当世界最富的人。“我希望,我不是……当首富没有什么好处,一个后果是别人对你关注更多。”无独有偶,昨日笔者收看第一财经的《财富人生》节目,主角是中国 富豪,是一个被 神话的词汇,它代表着荣耀和光环,蕴涵着令无数青年神往的传奇经历,一批批的热血青年义无返顾的投身其中,在“剩者为网”的互联网江湖,这一点体现的更为刺激和深刻,火热的WEB2.0风潮,已经引无数精英竟折腰。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外富豪们竟然出奇一致的抛出了“富豪无用论”,着实值得思考。在笔者看来之所以比尔·盖茨们不愿再做富豪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每个富豪成就的背后都包含了太多的辛酸与无奈,隐藏了太多的冷酷与无情,资本逐利的血性让一个个的高管落马,让一个个的高官囹圄就是一个侧面体现。对财富的过度追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并不富裕,我们的需求还处于低层次,还处于形而下层面,还做不到洒脱,做不到形而上,作不到对一些理念和价值的执著追求,还不能摆脱物质利诱的束缚,还不是一个中产阶级盛行的社会; 其次,富豪总是少数,总是媒体和镁光灯追逐的焦点,这一方面意味着个人生活和隐私的公开化、透明化,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随时可能成为各种政治势力、权力角逐的陪伴品甚至牺牲品。盛大陈天桥通过网络游戏成就了其富豪梦想,然而其随后运做的盒子却似乎使其成了广电系统与信产部对IPTV、 数字电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再次,富豪意味着成功,但也意味着压力与危机的增多,激流勇退被看做是一种智慧,但能够中途退出的却鲜而有之。综观当今国内外的企业高管、富豪们,企业是一个个的壮大了,但自己却一个个的过早进入“亚健康状态”,甚至被“过劳死”所盯梢,这或许是另外一个层面的悲哀; 最后,比尔·盖茨们在自己成为富豪之后,大多都进行了深刻警醒,这种警醒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财富观,绝非站着说话不嫌腰痛的鄙俗之见。也正因为如此,商业社会中冷酷的盖茨却是一个大慈善家,他们夫妇创办的慈善基金会,堪称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也正因为如此,严介合才提出要在2008年之前,将自己100%控股的太平洋建设集团股权稀释到25%,让自己一个人说了算,一个人的财富变成一个团队说了算,一个集体的财富。 这让笔者想起了安德鲁·卡内基,一个纺织女工家的穷小子,纵横捭阖、通过将自己的钢铁公司与J·摩根实现联姻之后,成为了世界首富,但却没有任何知心的朋友,他的生命图本除了吝啬就是冷血。直到67岁之时,他才彻底醒悟,频繁的出入教堂,意识到“是上帝派他来赚那么多的钱,所以他必须在有生之年把它们都还给上帝的子民们”。老卡内基把他的后半生都投入到了慈善之中,所以今天在美国各地,你才能够到处看到卡内基捐献的 图书馆、博物馆。不管怎么说,现阶段这个社会还是需要和鼓励富豪出现,更需要一批如卡内基、盖茨似的慈善富豪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