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宏碁新帅来京发布全球新战略专题 > 正文

宏碁洋帅解密欧洲经验 称中国会有更多老外CEO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 21:35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宏碁洋帅解密欧洲经验 称中国会有更多老外CEO
图为宏碁全球总经理兰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文/徐志斌

  新浪科技讯 4月26日下午3时,宏碁“老外”总经理兰奇在接受新浪科技专访时表示,宏碁希望能用欧洲经验在内地PC市场打败联想和DELL。

  当天上午,接任宏碁全球总经理后的兰奇首次来到北京,在回顾刚开始知道任命时的
谁来领取200万的珠宝 05年百姓赚钱直通车!
缤纷下载俱乐部 女性钻石液晶电脑上市
心情后,他说,今后中国公司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外担任CEO。

  宏碁第一次将责任交给老外

  2005年初兰奇正式升为宏碁全球总经理,但他知道这个消息却是在2004年第一季度末,在一次宏碁9人小组会议上。

  兰奇回忆,当时会议在泰国进行,在一个非正式场合,施振荣告诉他有这样的一个派任。他听了后很高兴,认为这是对他和团队的表扬。

  当时的背景是兰奇主管欧洲市场已经3、4年连续实现增长,其原先掌管下意大利和美国市场也都增长显著。

  不过兰奇也认为这是一份极具挑战的工作,业界还没有这样的做法,但宏碁已经第一个把责任交给了外国人。

  有意思的是,并购IBMPC业务后的联想选择了原IBM高管担任其全球CEO。日本索尼也将一个偌大的公司首次交给老外来打理。

  兰奇认为,随着中国国际化的进程,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外担任中国公司CEO。

  解密“欧洲经验”

  出任宏碁全球总经理之后,兰奇第一次来到中国,他认为,欧洲经验能够使宏碁重新拉动中国市场。

  宏碁在中国内地市场却一直没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球排名中,宏碁名列第5,国内却仅位列第9,位于七喜之后。而同时加大投入的美国市场,如今早有起色。

  外界对于兰奇屡用不爽的“欧洲经验”充满好奇,兰奇解释说,欧洲经验不是指欧洲地区,而是指渠道经销模式,这个模式在欧洲、非洲、中东都有运用,“它指的是你如何利用这个模式、人事、架构、推广和如何创造客户需求以及产品开发等,这里每一项都有特殊的功能和人事安排,我们更多称是新经销模式,而不是欧洲经验。”

  他表示,在过去的9到12个月里,宏碁在渠道上已经在朝着新经销模式改善。“考虑未来宏碁并不是在新模式中只和少数代理商沟通,而是要在全国尽可能和更多的代理商沟通,要让更多的代理商来卖宏碁的产品。但是在新模式中,交货、收款等通过区域总代来完成。”

  这样的优势时,市场和运营增加再大,宏碁的运营成本也不会再增加。从而保持对其他PC厂商的竞争优势。

  准备挑战联想DELL

  摆在兰奇面前的,也有不少质疑的目光。如上所述排名,宏碁本身就是一个很著名的华人品牌,却在内地市场一再败给联想和方正,甚至后来的DELL。

  兰奇对此不以为然,他接掌欧洲市场前,欧洲市场同样存在亏损状态,“没有产品安排,各国渠道混乱”,兰奇随后就推行了他赖以成名的“欧洲经验”,也就是新经销模式。缕顺了欧洲各国渠道代理商的关系。

  “中国市场就像以前的欧洲市场一样”。看准症结的兰奇决定,在半年内进行宏碁中国的架构调整。目前,一个特别小组已经进驻中国来协助完成这一工作。

  兰奇认为,相比联想和DELL,宏碁的运营优势显著。“DELL直销模式在美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海外的成长有限。它的运营成本太高,随着市场扩大,他的运营成本也会扩大”。宏碁不然,“市场增长只会带来利润增长,成本不会增长,这时如果将利润投入到市场中去,又可产生更大的利润,形成正向循环。” 兰奇认为他找准了DELL的症结所在。

  他也认为,尽管联想在本地市场很强大,但“在WTO的框架下,本地中小企业市场会得到快速发展,这个情况和国外市场一样。”而“宏碁在中小企业市场的独特定位”会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当天,宏碁中国区也定下了这样目标:“半年调整,一年进五,两年望三”。

  相关报道:宏碁定下2年望三目标 特别小组进驻中国内地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宏碁新闻 全部兰奇新闻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