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我们尝试去总结中国IT业30年变革时,内心是彷徨和不安的。30年发展的厚重,让我们唯恐会遗落任何一个值得纪念的细节。于是,我们小心的翻开历史的一角,试图通过散落在其间的有意义的人和事,去勾勒30年的脉络。然后,找到他们,让他们娓娓道来。

是啊!20年的互联网依然年轻,30年的IT业正在崛起,30年的电信业依然在垄断的藩篱中前行。可喜的是,30年间,我们不仅有了挥舞臂膀的力气,我们还有了技术,有了自主创新的勇气,有了未来![评论]   ——新浪科技编辑部







Divider Image

老照片:

1987年维纳·措恩教授

帮助中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

邮件服务方案

科学网CSNET-卡尔斯鲁-北京

第一封电子邮件副本

措恩教授和研究组成员共同发出

中国日报当日报道

中国大学用电脑和世界连接

李澄炯博士

首封电子邮件发送者之一

NSF的确认信

中国接入国际计算机网络确认

CANET的建立者们

左五为王运丰、左二为李澄炯

事件回放:

[编者按] 1987年——1993年是中国互联网的开端,从1987年9月中国向德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再到中国加入国际计算机网络得到NSF的确认,之后王运丰教授和德国措恩教授一起为中国申请了“.CN”顶级域名。

第一封电子邮件

1987年9月,在德国维纳·措恩(Werner Zorn)教授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于9月20日向德国成功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为“穿过长城、走向世界”。

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的确认

确认信的意义在于:如果没有它,NSF随时可以要求其下属组织(CSNET与BITNET)中断对中国的邮件转发服务和与国际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毕竟当时还是“冷战”期间。

注册“.CN”顶级域名

1990年10月10日,王运丰教授与措恩教授商讨了中国顶级域名由哪两个字母组成。11月26日,措恩正式在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为CANET申请了“.CN”顶级域名。

独家探访,他们说:

中国顶级域名CN注册始末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编撰者 王恩海:1987年在德国措恩教授帮助下成功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后,王运丰教授更加频繁的往返于中国和德国之间。在积极推进中国网络应用的过程中,他清楚的意识到注册中国顶级域名的重要性……全文>>

首封电子邮件鲜为人知的回忆

2008年11月,北京车道沟10号,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在这个靠近西三环的幽静院落里,一些退休多年的老人不时能遇到一些不速之客的探访。时值外界热议“改革开放30年”,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这话题的一个关键元素。全文>>

Divider Image

中国互联网应用初潮——待续







Divider Image

老照片:

王选主持开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求伯君开发WPS称雄DOS时代

两通两海时代之四通集团

名噪一时的京海如今已经被遗忘

两通两海时代之科海集团

联想前身中科院计算所传达室

事件回放:

[编者按]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在中关村创办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30年后的今天,当年刀耕火种的中关村已变成了中国硅谷。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缩影,尤其是在1989洋品牌拥入之前,10年里创造了无数个值得纪念和回忆的第一。

中关村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偷偷”成立

1980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一室主任、中科院里最年轻的研究员陈春先和十个伙伴聚集在物理所的一个破旧的仓库里,“偷偷”成立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作为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企业,服务部的成立在计划管理体制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我国第一台PC机长城0520CH诞生于地下室

 电子部下属单位抽调了10几个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技术骨干,组成了“微机开发小分队”。1985年4月,第一台长城0520CH微机的样机从北京南礼士路一家招待所的地下室调试完毕。开机、启动,屏幕上彩色的图形显示、清晰的汉字字符,都令小分队成员们喜极而泣。

汉字激光照排: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1980年,王选教授主持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第一台样机排出样书送交中央领导,邓小平同志批复:“应加支持”;1987年,该系统整页输出了世界上第一张中文报纸。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中国新闻出版业、印刷业实现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产业革命 。

学打字就学五笔,要排版就用WPS

1983年,王永民以五年之功在南阳发明了“五笔字型”;1988年求伯君在宾馆的出租房里凭一台386电脑写出了WPS 1.0。你是否还曾记起那个年代,社会上各种电脑培训班的主要课程除了五笔字型输入法就是WPS操作。WPS成为中国第一代电脑使用者的启蒙软件。

两通两海时代“倒”计算机是公开的秘密

1984年,以四通、信通、京海、科海为代表的一大批民营科技公司先后成立,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具规模。这一时期可被称为“两通两海时代”,当时中关村公司走私计算机产品是公开的秘密,中国不少大公司的原始资本都是从这个时代通过走私计算机得来的。

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

1983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I”亿次巨型机在国防科大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3个能研制巨型机的国家。银河—I的主频20MH,内存32MB,每秒运算1亿次,这个技术参数与现在的PC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启动

1986年3月,邓小平批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863计划随后启动,开启了中国挑战尖端、以创新推动发展的新时代。今天,当我们回顾改革开放30年沧桑巨变时,会发现“863”为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邓小平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1984年 邓小平同志在上海参观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展时,拍着13岁的少先队员李劲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伟人的一句话,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一场普及教育活动率先在校 内外开展起来。而现在的李劲已在微软承担着计算机多媒体最前沿的研究工作。





Divider Image

老照片:

事件回放:

[编者按]: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电报和最古老的信件仍然是大众最主流的通讯方式。电报当时一个字要3分半钱左右,一封电报22个字,约8角钱 ;而发一份信件的邮费是8分钱。这一时期与老百姓打交道的是邮电系统,因此称作“邮电局时代”。[评论]

从军管到邮电局

1973年,国务院、中央军院撤销军管,邮电合并,恢复邮电部和各级邮电局。邮电系统对外代表政府,对内是企业,是政企合一的单位。改革开放初期,电信业就是在此背景下开始发展的。

第一批投币公用电话

1982年,中国第一批投币式公用电话在北京市东、西长安街等繁华街道出现,共22个投币式公用电话亭。公用电话开始遍布北京街头巷尾,在电话进入家庭之前,市民打电话用的主要是它。

程控电话交换时代

1982年,福建省在国内率先引进了日本F-150万门程控交换机。全国第一套万门程控电话交换机的开通,引发了全国引进程控电话交换机的浪潮,自此,我国逐渐进入了程控电话交换时代。

第一家通信合资企业

1983年,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营。这是改革开放后通信制造领域同时也是高新技术领域第一家合资企业。它成为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引进来”的模板。

独家探访,他们说:

从摇把子到大哥大

原浙江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新:我是1983年当副局长的,当时已经改革开放了,在我当局长以前,其他领导还没电话,家庭用户没有。据说县长、县委书记家里才有电话。我装电话没人可打,因为其他人家里都没电话,所以我装电话,无非是单位里有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