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杨实诚:中国科幻小说的优势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 18:16 科学时报

  杨实诚

  中国的科幻小说面对的挑战确实不少,有科普界对作品科学性的责问,有主流文学对作品文学性的蔑视,有魔幻、玄幻小说以很强的诱惑力争夺读者……中国的科幻小说一度被搞得灰溜溜的,几乎被挤压得透不过气来。好在总有不怕挫折、奋勇向前的作家,他们坚守阵地,源源不断将作品公之于世,显示着这个品种自有它的魅力和难以消亡的存在价值。
不过由于整体质量和数量的限制,总也成不了大的气候,这也是世人皆知的。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也不可不追究自身的原因,比如说面对众多的挑战者,科幻作者是否都明白自身的优势在哪里?又如何旗帜鲜明地去发挥自身的优势?是否由于某些糊涂认识,运笔不利,影响了实力的较量?这些因素恐怕是必须考虑的。

  那么,科幻小说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呢?先就字面而言,科学幻想小说自然离不了前面的“科学”二字,离了“科学”,不就成了一般幻想小说,或成了魔幻小说、玄幻小说了?如果再去掉“科学幻想”四个字,不就成了一般小说了?尽管有人对科幻小说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把科学性强调到不恰当的地步,但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了科学性也就没有了科学幻想,没有了科学幻想,也就没有了科学幻想小说。科幻小说区别于别的文学品种的地方不正是这“科学”二字吗?如果论优势,它的优势不正是因为这“科学”渗入文学所带来的吗?我们只有把这“科学”所带来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科幻小说才能理直气壮地占有一席之地。

  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指什么呢?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就像一般小说中的生活一样,它是被描写的对象,一般小说对生活的描写要求酷似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科幻小说在对科学的描写上,也要求酷似科学而又高于科学,那就必须要求一些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则、基本规律要十分准确,如果在解释、描写上不是那么严谨,闹出些笑话,它无疑会使读者感到不像科学,对于不像科学的科学,还谈什么高于科学!还谈什么艺术的真实性!当然,科幻小说也就是将科学描绘得像科学,造成一种艺术的真实感,但并不要求就是科学本身,就像一般小说所描绘的生活仅仅是酷似生活,并不要求就是生活本身一样。

  以上对科学的要求其实都是就文学作品中的“酷似科学”而言,文学作品还有一个高于科学的问题。这里所说的高于科学,是说作品的主旨不在于表述一下科学知识或科学的假想就算完事,如果真是这样,那它的任务就是普及科学知识了。可科幻小说的任务还不能说就是普及科学知识,它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塑造高于科学的艺术形象。何谓高于?它高在哪里?它就高在作者要比常人更多地去发现科学之美,科学美虽然客观存在,但不同作者对科学美的发现、感受和表现的方式是不同的,这就使作品中呈现的科学已经不是现实中的科学,已经有着艺术美的千姿百态。另外,作为艺术形象,它是作者对科学美的感知,那感知的直觉性、情感性是始终不会放弃的,可又要对科学进行理性把握,可见它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主观与客观的综合实体。这样的实体也就是高于科学的审美实体。

  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又是怎么回事呢?但凡进行科学幻想,就说明还有科学没有解决的问题,说明大千世界还有很多东西对我们处于神秘状态,我们只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假想或幻想,那幻想的兑现程度当然不能保证百分百。何况现实中科学家在发现或发明某项科技或某种定律时,事先会提出各种假想或幻想,这些假想或幻想随着后来的实证也有不少被否定,真正认可的几率也是有限的。我们是否就因此认为他的假想或幻想是无稽之谈呢?当然不能。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因为知识是已知的,想象或幻想是未知的,但起着进一步推动你去获取知识的作用,起着打开你的思路、给你前进动力、使你最终寻觅到真理的作用,它是科学发现、发明的必经之路。对于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幻想,由于作者队伍中虽然不少是学理工的,但可能够称得上某方面科技专家的恐怕不多。郑文光是天文学家,童恩正是考古学家,他们分别在以天文、考古为题材的作品中展开幻想,也许能达到同专业科学家的水平,不过成功的几率也只能与科学家的百分比相当,如果要求超出他们的百分比,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公正的。更何况郑文光、童恩正也不总以天文、考古为题材进行创作,他们还创作了许多跨专业的科幻作品。总之,科学幻想本身是属于未知领域,那幻想只能说是以科学为基础展开的幻想,但还不是科学。如果要求未来的一切等同于科学,说明人类对未来早有结论,不仅可以取消科学幻想,科学家们也用不着再探索什么了。

  关于科学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位置要明确的是,如果说一般文学作品是以人、以社会生活为描写对象,那么科幻小说是以科学幻想和人、科学幻想和社会为描写对象。科学是融于社会生活、融于艺术形象中的。如王晋康的《生命之歌》写科学家从DNA结构中提炼出生命的主旋律,从本质上讲它就是生物生存欲望的遗传密码,以乐曲形式表现出来,它能使机器人获得生存欲,成为超过人类自身的智能人。作品同时表现了两代科学家如何呕心沥血地攻克难关,又如何为了捍卫人类的利益不惜毁掉自己的科研成果,或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作品最后还写了由于警察局的电脑通过窃听器接收、传送到了互联网,使新的智能人类还是诞生了。由此使人类不得不去马上面对失败的考验。作品始终将科学的发现、发明和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后果与考验紧密相连,使人欣赏到的是属于科幻小说独有的整体艺术形象。

  在此要强调的是,我们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倒不在于是科学幻想的成分占多数,还是社会生活的成分占多数,或者以为只有科学幻想成分占得越多,才越能体现科幻小说的特点。关键是你的科学幻想如果完全离开社会生活或人的参与,是很难写得圆满、很难写得生动的。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写由于太阳的灾变,影响到地球的存在和去向,人类使用地球发动机让地球逃逸。作者挥洒科学幻想之笔,浓墨重彩地展现着宇宙之神奇,灾变之触目惊心,逃逸历程之艰难、惊险、曲折。但这毕竟是一场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旅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地球人不可能不作出反应,作品同时也写了飞船派和地球派的斗争,叛乱与反叛乱的斗争,“我”的父亲和母亲、自己和加代子的分分合合,以及各种人物情绪的起起伏伏。使科学幻想与人、与社会水乳交融,构成一幅悲壮的艺术图景。

  在此还要强调的是作为溶入形象的科学知识一定要注意深入浅出,一定要尽可能地形象化,一定要注意在情节发展中自然道出。须知大多读者主要是带着欣赏科学故事、欣赏这一特殊艺术形象来看作品的,须知目前我国国民大多科学水平不高、科学意识是不强的,须知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理工学子他们也只熟悉自己的专业,对于其他专业仍然是外行。老一辈科幻作家诸如郑文光就很注意科学知识的深入浅出,在《太阳探险记》中对地球和太阳的描写,他把地球比作“块煤”,把太阳比作“大炉子”,“那么要130万块煤才能填得满太阳这个大炉子”,“把地球扔进去,烧光了,你还来不及眨一下眼呢”。这是多么通俗而又形象的语言啊。

  在此还要强调的是,我们一方面要求科学的准确性,又不能把科学当成艺术形象的全部,略有差错,就不顾及整体形象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有了科学的准确性就沾沾自喜,忽略了在整体形象上下功夫。张之路的《非法智慧》描写有人通过无线电波与植入脑中的芯片“联网”,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作家在科学知识的叙述与描写上,运笔通俗、从容、有条不紊,而且准确、严谨,交代得清楚明白。但作品的成功远不止如此,如在情节安排上别具匠心,起笔就写陆翔风的“七星瓢虫”计划与陆翔风的突然死亡。接下来似乎根本不再提起这回事,转而写梦九中学发生一起又一起奇奇怪怪的事,让各种人物一一登场,直到这一切与“七星瓢虫”又联系起来,终于弄清陆翔风之死的原因,可突然又冒出个活着的陆翔风……情节峰回路转,步步深入;人物各有背景,性格鲜明;内涵深刻但不深奥。使整个作品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科学对于作品思想内涵的揭示也有着其他文学样式所没有的优势,它可以通过科学幻想,审视科学本身。如作家吴岩的《鼠标垫》通过对5.3亿年寒武纪高智商微型生物的发现,向原来的生物进化论提出挑战。作品还可以借科学幻想看社会,如金涛的《月光岛》写药物虽然救了孟微的生命,但“四人帮”造成的社会灾难却使孟微永远离开了地球。科幻小说还可以以大见小,如郑军的《宇航卡》写宇航员从太空看地球,看到的地球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十分脆弱的球体,从而使宇航员们深深感受到,地球人类一体,应该休戚与共。科幻小说又可以以长见短,如郑文光的《地球的镜像》写在乌依齐德星球高智商人类拍下地球的镜像,他们从全宇宙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看地球,认为地球人类尚处于野蛮人的发展阶段。作品还可以从未来看现在或以过去看现在等等方式,揭示一些一般文学所难以涉及的问题,显示出它的独特价值。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科幻小说由其中的“科学”带来种种优势,也会由于其中的“科学”处理不妥而失去这一优势,甚至变优势为劣势。科幻小说只有提高自身质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百花园中突破重围,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

  (杨实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530,000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