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高原汽车驾驶员腰痛之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8日 15:21 科学时报 | ||
本报讯 由解放军304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侯树勋教授牵头完成的“高原汽车驾驶员腰痛的病因学调查、防护及相关研究”,日前获2005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研究对高原汽车驾驶员腰痛进行了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首次提出腰背部肌肉的疲劳和痉挛是驾驶员腰痛的主要病理生理因素,设计研制了驾驶员腰椎保护带和腰背按摩手法,经过16个月的动态观察,驾驶员腰痛患病率明显下降。专家认为,该研究紧密结合部队 国内外对汽车驾驶员腰痛的流行病学调查有较多报告,但对高原汽车驾驶员腰痛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高原汽车驾驶员是一组特殊人群,他们常年行驶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气候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其腰痛的形成、转归、症状等均与平时 医院门诊腰痛病人截然不同。上世纪70年代中期,侯树勋首次在全军进行了多兵种部队大样本腰腿痛情况普查。90年代中期,他带领课题组先后7次登上青藏高原,对高原汽车驾驶员腰痛患病率及其病因学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高原驾驶员腰痛检出率高达86.1%,与国内外文献报告相比,具有患病率高、平均年龄小、病情重的特点。年轻的驾驶员在高原平均开卡车2.5~3年后即开始出现腰痛,且随着驾龄的增加,腰痛患病率及中重度腰痛驾驶员的构成比例均明显增加。为了揭示高原汽车驾驶员腰痛发病机制,他们跟车上路,实地进行病因学相关因素的调查。通过对91名腰痛驾驶员逐个压痛点诱发压痛的力量域值进行测量,首次描述了驾驶员腰痛的疼痛分布图,提出腰背部肌肉的疲劳和痉挛是驾驶员腰痛的主要病理生理因素,平均海拔高度、多变的高原气候、严重的缺氧反应等因素,都影响驾驶员脊柱和体力的恢复;随驾驶时间的增加,腰背部肌肉的疲劳程度及腰痛程度进行性加重。 基于上述研究,他们从减低驾驶员腰部振动、维持驾驶时腰部生理姿态和预防腰背部肌肉疲劳入手,自行设计了驾驶员腰椎保护带,编排了一套实用、易学的驾驶员腰背按摩手法,以372名驾驶员作为实验组,545名驾驶员作为对照组。动态观察16个月后,两组驾驶员腰痛检出率分别为30.91%和72.84%,实验组的腰痛患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张献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