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稻米现身湖北:知情关乎市场更关乎科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2日 14:21 科学时报 | ||
媒体近日报道国内出现了未经批准的转基因稻米,转基因作物和食品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对于这次转基因稻的风波,存在很多变数,也较为复杂。 首先是,对于绿色和平组织所说的结果——委托德国基因时代公司对从湖北市场采集的稻种、稻米样本检测,发现25个样本中有19个检测为转基因品种,估计2004年湖北省最少有950吨至1200吨转基因大米已经流入市场——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表态说 对于 转基因稻米的本质问题——安全性,受访的农民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虫都不吃,人怎么可以吃呢?”对此,积极支持和推广转基因稻的专家也予以了回应。转基因稻米中转入的Bt基因是带有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杀虫蛋白基因,杀虫机理是螟虫的肠内环境是碱性的,与Bt基因作用后会产生原毒素,产生毒杀作用。但哺乳动物的胃液为强酸性,肠胃中也不存在与Bt毒素结合的受体,当Bt蛋白进入哺乳动物肠胃后,在胃液的作用下,几秒钟之内就能全部降解。另外,Bt基因表达的毒蛋白在60摄氏度的水中煮一分钟就可以变得无毒。人们在食用大米时一般都要经过高温蒸煮,所以不会存在安全问题。说一千道一万,在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上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农民和公众只凭借其对生活的朴素认识来选择消费食品,而专家和专业人员则可以列举一大堆理由来支持或否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姑且不论转基因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安全影响,仅仅就其是否对人的安全造成影响,现在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现有的对转基因作物的科学研究既不能证明其像传统作物一样百分之百的安全,但也没有研究结果证明其对人体有实质性的危害。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作一个回顾,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比如,1998年英国罗伊特研究所的普斯陶博士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土豆喂大鼠,大鼠食用后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免疫系统受损。后来,英国皇家学会组织同行评审,于1999年5月得出结论,普斯陶的试验有6项不足,其结果缺乏科学性。后来还有其他证明转基因作物对人和动物有害的研究,也都被指为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而在转基因稻上,国内研究人员2003年用300多只大白鼠和15只小雪猪为对象,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证明转基因水稻的营养利用价值和安全性与同类传统食品相近。但是,反对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人则认为,这个实验时间太短,不具有说服力。其他各种证明转基因稻是安全的研究也只做了3个月的实验,其科学性能不能经受长久岁月的验证还很难说。 既然专业人员和目前的研究都各执一词,也没有一个一锤定音的结论,就必然会难为公众:到底吃什么好?这真是一个问题!而出于保险的心态,可以说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传统稻米或传统食品。同时在没有结论和不断反复争论之下,公众厌烦的情绪也油然而生,随后必然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便是无法坦然接受转基因产品。 对于转基因稻的消费,中国人还有更多的担心。因为,水稻不同于大豆、棉花和玉米等作物。转基因大豆要经过多次加工才成为食用油或食品进入人体,对人体相对安全。而转基因棉花不是食用,对人的安全性更为可靠一些。美国种植转基因玉米最多,但主要是作为饲料,并不是美国人的主要口粮。 墨西哥人倒是以玉米为主要粮食,但没有批准种植转基因玉米。稻米是中国人的主食,一日三餐,餐餐都要食用。万一出现问题就可能是覆水难收。从这个意义上公众也更可能选择传统稻米。市场调查也说明,至少60%以上的公众现在不会选择转基因稻。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者还面临着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即知情权。无论是愿意消费转基因稻,还是不愿食用转基因稻,公众都应当有一个最基本的权利和受到尊重,他们应当知道自己消费的是什么东西,这才能心甘情愿地去消费某种食品和产品,否则就有被误导和被欺骗的感觉。然而,尽管大力倡导转基因产品的科研和市场营销人员把转基因产品的好处说上了天,但在现实推广中转基因作物和食品却存在巨大的阻力,转基因产品的研发者和生产者不免要绞尽脑汁来推广他们的产品,方法之一就是采取信息不对称的方法,不向公众标示他们的产品是转基因。这样的手段国内外的商家和生产者已屡屡使用。说实话,这种不让消费者知情的方式,是在根本上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向市场推广。而这次国内市场出现的转基因水稻如果属实,这种不让消费者知情的做法,其性质更为严重,因为中国目前一种转基因稻都没有被批准。 这样的做法无疑就是在欺骗消费者。一旦消费者感到受骗,对某一种产品的信任也就可想而知,那么这种产品即使再好,也无法拥有市场。因此,转基因产品要走向市场与其他产品占领市场的过程是一样的,要靠产品本身的安全性、质量、含金量、性能、价格来说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转基因稻米和其他转基因产品的开发者和管理者前面还有很长和很艰难的路要走,有很多问题需要脚踏实地地去解决,而不是靠采用信息不对称的短视之法。否则,只要消费者感到受骗,也就会失去消费者,同时也就失去了科学的根基,难以达到造福人类的目标。真理再好,也需要别人在理解和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去接受。 (张田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