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5年连获9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背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 14:26 科学时报 | ||||||||||||
在日前揭晓的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中,南京大学喜获丰收:一家独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位居全国高校首位,这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南大创下的历年来最好纪录。至此,南大在2000年至2004年连续5年获得9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在全国高校中更是独一无二。 在“强”字上下功夫
南大在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以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扬长避短,抓重点学科的建设,抓学科重点方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和基地建设,近年来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明显增强。2003年起,南大启动创新基金,每年划拨500万元支持全校的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目前,这些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大体覆盖了数理化天地生等学科领域,较多的重点学科点和重点实验室相互支持、加强联系,形成带头学科、支撑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学科群协调、协同发展的格局。 近几年来,实验室的发展不仅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也使南大的基础学科始终保持领跑地位。如在国家组织的5年一次的评估中,南大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因为连续3次成绩优秀而获得免评;在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中,有5项出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在“和”字上做文章 南大校领导认识到,对建设一流大学来说,营造宽松民主、积极和谐的学术环境与氛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凝聚人气的高效粘合剂。 “985”一期建设3年来,南大补充引进教师近4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到一半以上,从国外引进的近100人,高层次人才引进比例大为增加。2003年5月,南京大学正式向海内外发出公告:新增149名教授和149名副教授岗位,全部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 南大的发展,既离不开在国内外有广泛学术影响的学术大师和学术带头人,更离不开一批优秀的学科梯队和创新群体。经过“985”建设,南大60多个博士点中大部分学科均有1~2位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全校170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26名院士、500余名博导、36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0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个创新研究群体…… 在“新”字上出成效 有了一流的学科,一流的队伍,还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才能让这些宝贵的资源在竞争中绽放异彩,结出喜人的硕果。 1987年,时任南大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的游效曾院士主持在南京召开的第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时,对用物理方法研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新的思考。近十年间,他基于电荷转移和超分子组装原理,以光电物理功能为导向,率先在我国提出了“光电功能配合物”这一新的分支学科,为从分子水平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配位化学研究探索了一条新路。在多维配位空间的组装和电子给予—接受体系的光电功能研究方面取得的这一创新性成果,获得了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此外,南大化院教授薛奇等人完成的“有机杂环化合物在金属表面的化学及电化学聚合”项目中,通过杂环化合物界面反应提高高分子/金属界面粘结的技术,已应用于复合材料的分子设计,该项成果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6项。 创新是南大每一项科技成果的灵魂。南大在基础研究工作中力戒浮躁、看准方向的同时,也注重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基础研究向应用领域延伸,在原理、技术、方法进行源头创新,为开拓高新技术产业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