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手机实名制是否可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 11:37 南方日报 | |
手机号码要实行实名登记了!尽管这事还只是有了一点谱,但它已转眼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本月初,信产部电信研究院交流中心主任陈育平多次向媒体透露,手机实名制目前已经进入具体操作阶段,“明确的时间表还没有最后确定,但在今年底到明年初将正式执行,而且是强制性实行……”据称,电信研究院已经向信产部提供了政策制订的背景资料,包括 此前的11月1日,信产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赵志国在全国整治手机违法短信大会上表示,将要在全国实行手机用户的实名登记制度。但他的表态寥寥数语,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时间。 尽管政策何时出台尚未确定,但手机实名制实施的脉络已逐渐清晰。 必要性:治理垃圾短信 信产部酝酿手机实名制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净化电信市场,剑锋直指垃圾短信。 目前,垃圾短信已经成为社会公害,一些违法短信甚至涉及贩卖枪支、黄、赌、毒、诈骗等等犯罪,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扰乱了社会治安。但是,由于垃圾短信的发送者大多使用没有身份登记的预付费卡,这给有关部门追查、取证、破案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而对所有手机用户进行实名登记之后,执法机构在处理相关案件时,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查找到涉案人。这一做法在欧美国家比较少见,但在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已普遍实行。 可行性:必须迈过三道坎 但是,手机实名制的实施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电信运营商对推行实名制表现得并不积极。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这项制度也可能受到不少怕麻烦的用户的抵制。 具体而言,实名制要落到实处必须迈过三道坎。 第一道坎:2亿海量用户如何补登记? 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3.8亿,据不完全统计,其中预付费用户就超过了2亿。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手机用户没有进行任何身份登记,如何对如此大规模的海量用户进行补登记,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 广州移动一位负责人即对记者表示,目前广州移动的用户中80%是预付费用户,而实行实名制须对智能网进行修改、调整,不仅会增加成本,而且工作量也很大。 如果放弃对老用户的补登记工作,只对新用户实行,那么实名制又会丧失意义。但面对数以亿计的用户,即使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的方式逐一通知,进行实名登记也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任务。而且,异地用户怎么办,就近登记还是回原籍登记?对于逾期不登记的老用户怎么办,难道停机了事?可以想象会产生多少纠纷和投诉。 第二道坎:身份登记如何确保真实? 实名制一旦实行,假身份证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国内假证制作太容易了,开户时运营商营业人员很可能对身份证真假难辨。”一位专家指出,由于重要性及必要性不及储蓄实名制,手机实名制验证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更为关键的是,目前手机预付费卡大部分是通过经销商售出的,只有少数是通过运营商自有渠道卖出去的。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就认为,推行手机实名制,其中一大障碍是经销商。出于利益的考虑,一些经销商执行实名制不一定十分严格,甚至可能会帮助用户蒙混过关。 而如果取消经销商渠道,又会对现有的销售模式、产业格局造成极大的冲击,并且使运营商的放号能力大幅萎缩,这也是各方所不愿意看到的。 第三道坎:用户私人信息如何保密? 对于手机实名制,用户可能存在的最大顾虑就是私人信息泄密。 根据现行的《电信条例》,运营商有义务为用户的资料保密。而且,我国正在制订《个人信息保护法》,非法泄露他人信息可能受到处罚甚至坐牢。但是,现在的手机销售网点遍地都是,用户登记的个人信息很难保证不被中间渠道商泄露,而且追查起来也具有相当的难度。 记者观察 推动实名制切忌浮躁 正是因为深受垃圾短信之扰,深受诈骗短信之害,广大手机用户对实行实名制怀有一种热切的盼望。据新浪网进行的在线调查,超过70%的网民认为很有必要实施手机实名制。 或许正是迎合了广大用户的企盼心理,这项还处于制订阶段的措施一经曝光即广受关注,全国媒体一轮接一轮地热炒。 然而,热闹背后,浮躁尽显。 “实行手机实名制后,全国将有6000万个手机号码被叫停。”一家媒体用颇为耸人听闻的说法为实名制摇旗纳喊。手机实名制尚在摇篮中,6000万的数量纯属推测尚且不论,其科学性何在? 该媒体引述信产部电信研究院一位专家的话说,国内2亿预付费用户中,30%的登记信息是虚假的。原来,6000万的数量是如此推算出来的。但是,除了上海从今年9月开始实行实名登记外,一直以来,全国的预付费用户购卡入网时根本不需要任何身份登记,“30%的登记信息是虚假的”这一结论又从何而来? 为了昭示实名制的可行性,一家媒体又借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之口称:“9月1日起执行手机实名制后,已有4888个手机号被停止服务。” 这实际上属于偷换概念。我们无意于质疑4888个手机号被停的事实,然而,这些号码被停是因为发送非法短信呢,还是因为没有对手机号码进行实名登记?事实上,上海市对老用户进行实名补登记的工作尚未展开,号码被停显然与实名制无关,更不能被算作实名制的功绩。 另一种炒作是将手机实名制的实施设定时间表。被媒体广泛引用的说法是:“手机实名制将于今年年底前正式展开,半年后即2006年6月底全部完成。”这一说法的源头是信产部电信研究院交流中心主任陈育平,而这个时间表只是他个人的推断。他的推断前面还有一句话:“现在不清楚这个办法具体的出台时间,应该在……” 众所周知,电信研究院是信产部的决策建议机构,但并不代表政府官方。 手机实名制是一件好事,但它的实施有预料得到的诸多困难。不切实际的炒作,可以把人们的胃口吊得高高的,但最终的结果却可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 巫伟 上海率先实行主要针对新用户 正当全国手机实名制被全国热炒的时候,上海已经悄然实行了3个月了。据了解,上海在全国率先实行的手机号码实名登记大多针对新发展用户,而老用户的补登记工作将从明年开始。 根据规定,从2005年9月1日起,上海新申请移动业务(包括小灵通)的用户,须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未成年人凭监护人的有效身份证件)购买移动电话用户身份识别卡(SIM/UIM卡和“小灵通”SIM卡),电信运营企业将对用户身份证件严格核验并复印登记。 另外,对以前未进行实名登记的老用户,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将通知其在三个月内到指定场所进行实名补登记。但是,老用户的补登记工作未能按期推进。一位电信运营商内部人士直言,重新要求实名登记操作起来遭遇了一些难题。他认为,手机实名登记必须是政府主导,否则受到竞争的影响,实名制度的推广很可能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 宗禾 律师观点 手机实名制尚缺法律依据 参考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的定义,“手机实名制”可作如下表述:个人在移动电话业务经营者办理入网手续并使用移动电话时,应当出示本人身份证件,使用实名。 但是,强制公民出示居民身份证必须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类似的规定散见于我国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中,但往往属于非常特殊的情况。至于电信领域,我国目前暂无《电信法》,只有《电信条例》。而该条例并无强制要求公民出示、提交个人身份证件的直接规定。 其第五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虚假、冒用的身份证件办理入网手续并使用移动电话的方式来扰乱电信市场秩序。从字面上理解,该条文并不等于说必须凭身份证件才能办理入网手续并使用移动电话。换言之,公民并无这方面的法定义务。 而且,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或国务院目前尚无正在或将要制定有关手机实名制的法律或法规的任何消息。 其实,储蓄实名制是很好的立法例,足资手机实名制借鉴。2000年4月1日国务院制定的《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开始实施之后,储蓄实名制正式实行。可见,储蓄实名制依据的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而不是部门规章。 可见,对手机实名制进行研究是必要和有益的,但推行手机实名制则必须依法慎行。 胡钢 网民调查 您如何看待手机号码拟实名登记 选项 比例 1.有利于遏制犯罪 47.68% 2.估计收效不大 29.86% 3.难说 19.12% 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实行手机实名制? 选项 比例 1.有必要 71.01% 2.没必要 27.49% 3.不知道 1.5% 你认为手机实名制是否可行? 选项 比例 1.可行 65.75% 2.不可行 27.55% 3.不清楚 6.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