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即将于9月16日出版的《财富》杂志将刊登专文指出:中国联想集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靠销售PC起家,进而自己制造PC,并利用自己经过多年努力而创就的销售市场打开了销售渠道,迅速成长为中国第一电脑制造商与销售商。联想传奇般的发展与成长经历正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逐渐发展壮大过程的一个缩影。文章还指出,联想不仅仅有传奇般的创业史,它今后还将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力求把“联想”打造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品牌。
与世界上许许多多著名的公司创业之初的情形一样,联想最初也是在一座很不起眼的房子里迈出了它创业的第一步。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中国政府加快了科技产业化的步伐,柳传志与十多位科技人员开始了联想的奠基过程。从那时到现在,联想在中国的PC机市场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占据了主导地位,目前它的年收入达到了20多个亿,市场占有率近30%。
出生于上海的柳传志,1366年毕业于西安通信工程学院,毕业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十年文革”中,柳传志被下放到农场“接受改造”。80年代初期,柳传志回到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工作。不久柳传志以25000美元的启动资金走上了联想的创业之路。
联想最初的业务主要是负责在中国大陆地区代理销售惠普(Hewlett-Packard)公司以及东芝(Toshiba)公司的计算机产品,但联想不甘于一直做这种“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工作,一直在积极准备自己制造和销售PC的计划。当然在代理销售的过程中,联想也从这些外国公司中吸收了如何开发销售渠道的先进经验,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凭借这个销售网络,联想在后来的几年中自己所制造的“联想”系列PC的销售量出现了稳步增长的趋势。
1994年前后,柳传志感觉到想要与正逐步蚕食中国PC市场的诸如IBM、Compaq及HP等外国计算机公司进行较量,就需要吸收真正懂市场的高级管理人员加入到联想集团之中来。杨元庆就是在这个期间加盟联想集团的。杨元庆上任后,使联想集团在中国PC市场销售占有量上更加稳步增长。从1997年到2000年,联想集团的PC销售量以每年25%的增长率大步前进,使IBM、Compaq及HP等外国计算机公司在中国PC市场的总占有率由原先的21%下降到10%。而与此同时,联想的股票也上升了25%。联想的成功为中国科技产业的振兴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4年,联想集团的股票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融资近3000万美元。虽然按惯例,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只需要每年进行两次业务报告,但联想却坚持每个季度公布自己的详细分类帐目。这也极大地提高了联想公司的声誉和竞争力。到2000年,联想集团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22亿美元资产、年利润多达4000万美元的大公司。为了适应联想集团的进一步发展,柳传志决定让位于年轻的一代。他指定杨元庆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自己担任集团董事会主席。
走上前台的杨元庆为联想集团的未来发展制定了两大目标:第一是扩大经营范围,在加强PC销售的基础上扩大其它电子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在这方面,联想已经杀入PDA和手机业务,二者的收入已经占到联想集团总收入的5%;除此之外,联想还想追赶IBM,杀入企业计算机数据服务市场。杨元庆认为中国的数据服务目前只有10亿美元左右的市场,而到2005年这项服务将达到70亿美元的市场。
联想集团未来发展的第二个目标是要让联想走向世界。在过去的20年中,来自日本、朝鲜以及中国台湾的许多计算机公司都曾经成功地打入过美国PC市场,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当初成功进入美国PC市场的许多亚洲计算机公司现在都已经从美国撤退,只有东芝(Toshiba)和索尼(Sony)的产品在美国站稳了脚跟。联想当然会吸取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杨元庆表示,虽然联想最终目标是要把“联想”做成一个具有国际性的著名品牌,但联想集团绝不会在时机未成熟的时候卤莽行事。2001年,联想集团就与AOL达成了在中国市场提供客户互动服务的合作意向。联想集团在决定进入美国市场之前,可能会首先在东南亚一带扩展自己的业务。
在今后的几年中,中国本土仍将是联想集团业务的中心所在。联想集团在中国PC市场的主导地位在短期内还不会动摇,但它却面临着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戴尔(Dell)公司的挑战。以直销电脑而闻名世界的戴尔公司一直看好中国电脑市场这块肥肉的潜在消费能力。戴尔公司的创始人及CEO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表示相信戴尔公司的电脑直销模式在中国将畅行无阻。
面对这种正常的市场竞争,杨元庆表示联想集团将会努力做好每项应该做好的工作,要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工夫,要加倍努力做好用户的售后服务工作。联想集团有着传奇般的创业史,人们有理由相信,联想集团更会创造出辉煌的未来。(清晨)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