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夺取微软Windows Me"战胜自我奖",在线体验亲"Me"感觉
科技时代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通讯与电讯 > 财经杂志 > 正文




-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小灵通”背后:中国电信的移动梦

http://www.sina.com.cn 2000/09/22 18:52 财经杂志

  兰州火并

  ----今年5月16日,世界电信日的头一天,兰州电信决定突击上无线市话系统“小灵通”,投资额3亿元,时间表是3个月。时间紧迫,电信局成立“会战指挥部”,局长亲自坐镇。

  ----7月28日,兰州“小灵通”开通,宣传广告铺天盖地——“有线的价格,无线的享受”,“市话的费用,移动的享受”。兰州电信营业厅里免费拨打测试台被人围得水泄不通,销售情形非常火爆。然而,进入8月,就是这种火爆的情形,使得兰州电信与兰州移动这两个昔日兄弟反目相向。

  ----8月2日15时至次日18时46分,兰州移动26万GSM手机用户已无法拨打所有市话和110、120、119、112特服号。事件发生后,用户愤怒。兰州移动与兰州电信大打“口水仗”,双方各执一词。移动方面称,由于兰州电信“关闭移动电话电路”,导致“手机拨打固定电话受阻”;兰州电信则在承认对移动电话呼入进行了部分限制的同时,指责兰州移动害怕竞争,严重违反互联互通协议,擅自改变汇接路由,蓄意造成通信的单方面中断,并混淆视听。

  ----有趣的是,兰州移动与兰州电信两家本属“同根生”,分家后仍同在一院办公,员工之间十分熟悉,有的一年前还是同事。

  ----在解释情况的通报会上,兰州市电信局局长廖康辩解说,这次电信事故,兰州电信有责任,但主要责任方是兰州移动。该局副局长徐金生说,自无线市话“小灵通”自8月初开通以来,异常火爆的销售使兰州移动通信分公司不能保持正常的竞争态度,“屡屡制造各种事端,阻挠各项电信业务的正常运行”,如果其间摩擦不能消除,“此类事故还有可能再次发生。”

  ----“小灵通”无线市话系统用无线方式代替传统的有线接入,“小灵通”手机没有漫游功能,可以在无线市话网的覆盖范围内接听、拨打国际和国内各地的电话,实行单向收费,月租和通话费与固定电话基本相同。

  ----8月8日,兰州电信“小灵通”全面开通在即。在此之前,兰州电信曾几次致函兰州移动,要求开通“小灵通”字冠,以便“小灵通”用户与移动用户能互通互联,兰州移动未予合作。兰州电信于8月2日17时40分再次致函移动,要求移动公司在当日下午20:00必须开通上述字冠,否则“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移动方面单方面承担”。这似乎是一个“最后通牒”。当日20:30分,移动用户拨叫兰州市话全面中断。

  ----事件发生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电信集团分家完毕,电信积极争取移动牌照的敏感时期,自然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8月11日,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京宣布对事件有关责任人做出处理,将争执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认为兰州电信局“严重违反通信纪律”,造成“人为阻断通信事件”。兰州移动对兰州市电信局提出的互联业务要求不积极配合,客观上导致了事态的恶化,同样违反通信纪律。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决定:对事件直接责任人兰州市电信局副局长予以撤销行政职务处分,给予负有领导责任的电信局局长警告处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决定: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兰州移动副总经理给予记过处分。

  ----至此,事件终于告一段落,但是它所引发的震荡却刚刚开始。记者采访得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今年上半年,全国包括西安、昆明、杭州在内的近70多个城市的电信局上了“小灵通”项目。

  西安火爆

  ----“小灵通”取名于叶永烈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本是在国内最早开发无线接入网技术的UT斯达康公司生产的手机的专有名称,但目前已演变成类似于“全球通”的服务名称,成为人们对“无线市话”的特定称呼。技术本身来源于日本开发研制的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系统。

  ----在一些电信技术专家看来,日本的PHS是一种“过时的技术”,实际上是以往无绳电话的发展,不能代表移动通信的方向。与现有的GSM和CDMA等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它的缺陷是明显的:越区切换时间长(接近1.5秒),同时又是微蜂窝制式,基站覆盖范围小,导致越区切换频繁,严重影响通信质量,移动速度和范围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虽可便携,但仍仅限于低速运动;基站覆盖范围小(接近150米),基站数量多(差不多200米就需安放一个基站),但仍然存在大量盲区。而要组成庞大的网络,对技术支撑和运营维护的要求又太高;室内信号穿透力差,有时得靠近窗口去打。

  ----而PHS在日本和泰国由盛而衰的发展情况,也通常被业内人士用来说明运营商采用这项技术存在着经营风险——在日本,PHS曾经辉煌一时,用户数一度超过700万,但终因系统庞大引起服务质量下降,同时由于移动通信的费用下调,导致用户不断流失;在泰国曼谷的PHS系统总共建了30000个基站,计划发展170万户,结果放到11万户时,网络便只能靠200名日本工程师现场维修勉强运行,被迫停止放号,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均损失惨重。

  ----尽管如此,包括UT斯达康在内的一些公司还是看到了将其移植到中国并取得成功的可能:移动电话资费居高不下,双向收费让消费者苦不堪言;固定电话装机难,放号慢,利用率较低。更重要的是,经过技术的演进,此PHS已非彼PHS。

  ----浙江余杭市通常被称为中国PHS的发源地,其市区所在地临平人口只有4万多,“小灵通”用户已达到1.5万。“除了老人和小孩,基本上人手一部,”技术出身的余杭市电信局长徐福新告诉本刊记者。

  ----5年前,徐福新认为当时的移动通信成本太高,开始着手以固定网为基础的无线技术设计。徐想到了日本的PHS,但不想照搬日本模式。

  ----和徐有着同样目标的是UT斯达康公司。这是一家中国留美学生创办、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的电信设备提供商,由1991年成立的两家公司UNITECH和STARCOM在1995年合并而成。公司现任总裁陆弘亮是UNITECH的主要创始人,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软银总裁孙正义的校友。公司合并后不久,软银即投资3000万美元入股30%,孙正义名正言顺地成了公司的董事长。今年3月3日,UT斯达康和亚信同时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18美元,上市当天就冲到70美元以上。

  ----这样的表现得益于UT斯达康所代表的“电信+中国”这个至今还颇为时髦的概念。1996年,UT斯达康和余杭市电信局合作开发出了把PHS技术和程控交换技术融为一体的PAS(Personal Access System)系统,前者制造设备,后者买设备并于同年10月在临平建设小范围试验网,在全国最早试验此网络。

  ----1996年,当时的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组织接入网(本地交换局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系统)实验,有13家企业参与选型,技术多种多样,历时3年,许多技术被淘汰。用PAS作为无线接入系统的方式最终得到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接入网设备专家评审组的肯定。

  ----“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老百姓买得起用得起的无线通信手段。”UT斯达康(中国)总裁吴鹰说,吴是STARCOM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现今美国UT斯达康的副董事长,主管中国业务。

  ----吴认为,如今的PAS与日本的PHS已是大不相同。PAS依托固定电话网,不提供跨城市的漫游,不提供高速的移动服务,系统的造价就低了很多。GSM的1个基站需要100多万美金,PAS虽然需要很多基站,但每个基站非常便宜,只有一两千块钱,电信部门就有可能以很低的价格提供给广大老百姓。

  ----吴看好“小灵通”的巨大市场前景——在中国13亿人口中,按人口收入讲,20%的高收入人群用手机,最下面10%的人群因收入太低,可能任何通信手段都用不到,中间的70%去掉老人孩子,还有四五亿人没有双向的个人通信手段。

  ----跨国公司朗讯和国内通讯设备制造商中兴通信也加入了分羹的行动。整个甘肃省的无线市话项目均由朗讯提供设备,包括“出事”的兰州;中兴通信的“势力范围”集中在四川;而在国内近50个城市布置“小灵通”系统的UT斯达康则在浙江、广东站稳脚跟。

  ----其中,省会级别的大城市西安是“小灵通”争夺战的最重要的一座城池。去年9月,先飞的UT斯达康拿下了这块阵地。西安市电信局为此投资了近6亿元,自去年12月开通以来,仅仅用了8个月,用户便已达到15万,成为国内“小灵通”项目发展规模最大的城市,一些想上“小灵通”项目的电信局纷纷来此地取经。

  ----在这座文化名城,除了小灵通,还存在着四张互相竞争的移动通信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GSM网络和长城CDMA试验网以及“都市90”(模拟网本地通),其中中国移动的用户数量为50万,联通在陕西全省有18万用户,长城CDMA有4万用户,三家网络建设的时间都要早于“小灵通”。

  ----漫步西安街头,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在拿着一种体积小巧、样式卡通的“手机”长时间地讲个不停。“小灵通”的话费只相当于GSM手机的五分之一,当地人又称“小灵通”为“穷人乐”。电信营业厅里排起了购机入网的队伍,厅外,小贩们摆摊做“小灵通”皮套生意。与此相对照,移动和联通的营业厅则要冷清许多。

  ----“比较平淡的月份也能卖出1万多部。”西安市场最大一家电信营业厅的销售主管告诉记者。他承认“小灵通”存在着机卡不分,终端不够丰富,信号存在盲区等弱势,但是目前买“小灵通”的绝大多数用户都是将“小灵通”与GSM手机配套使用。

  ----“目前的运行情况比我们原来预测的情况还要好一些,到年底超过20万不成问题,这在西安电信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西安市电信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原来我们预测回收期是3到5年,现在的情形是还要更短一点,运行的不好3年也可以回收,好一点2年也可能。”不过,他也表示,这个网络的覆盖范围不会再扩大了。

  ----整座城市,“小灵通”共安放了1.5万个基站,覆盖西安市区120平方公里,这对搞GSM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很先进的技术不一定是很实用的技术。小灵通是一种很实用的技术,最重要的是老百姓买得起,用得起。

  ----在家里,很多人的电脑用“小灵通”手机上网。据说新型号的“小灵通”终端具备WAP功能且无线传输速率已达到32K。“用起来感觉比电话拨号速度还要快。”

  中国电信的移动追求

  ----中国电信就“小灵通”项目与中国移动展开的竞争,可能是两兄弟分家后第一次站在对立面的交锋。

  ----眼下的中国电信已非复当年无所不包的“电信恐龙”。“他们有现实的压力,移动和电信分家之后,债务和离退人员大多都留给了中国电信,资产负债率较高,不良资产也多,许多政策性优惠逐渐消失,的确面临经营上的压力。”一位分析人士这样认为。

  ----近几年来,固话的“热装冷用”现象一直困扰着电信部门。目前,我国通信网上已有一亿多市话装机容量,其中60%左右在城市,并具备数字化处理能力,但花上千万美元买来的交换设备实际利用率仅为60%左右。而即使在这样低的利用率情况下,大多数城市的固定电话装机率已经逐渐趋向饱和,普及率达35%。尽管初装费一再大幅下降,并在各地配有各种优惠方案,但固定电话用户增加速度并不可观,并有放缓迹象,深圳的移动电话用户已超过固定电话用户;分家之后,中国电信原本利润最大的长途业务又受到IP电话越来越猛烈的冲击;增长迅速的数据通信可以说是中国电信的一个亮点,但是电信内部人士却认为这项业务不可能在一两年内成大气候。兰州电信在今年下半年给自己制定的目标中,数据通信用户的净增目标仅是1.6万户。

  ----重组后的中国电信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前景广阔的移动电话市场正是当然的首选——与互联网相比,移动带来的可是实实在在的增长。事实上,早在今年三四月间,业内就已有了中国电信申请移动牌照的传言。虽然这一说法目前尚未获得有关方面的确认,信息产业部领导也公开表示目前没有计划发放第三张移动牌照,但种种迹象还是表明,中国电信获得第三张移动牌照,在业内广泛的预期中,是迟早的事。但是,由于频率资源和许可证的限制,大多数人认为,第三张移动牌照在年内就发到中国电信手中的说法可能太过乐观。

  ----“到现在为止,政府也没有通知给我们第三张移动通信牌。”中国电信集团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财经》。他同时强调,“企业要生存,要赢利,就要想方设法发现市场、培育市场,不可能再像计划经济那样,今天叫我卖电话就只卖电话,明天做增值服务就做增值服务。”

  ----在最终的结果到来之前,“小灵通”就部分地承担了“过渡”的使命。虽然中国电信集团总部从未下令要大规模建设无线市话网络甚至并未鼓励地方电信部门上“小灵通”项目,但是由于集团与各省分公司之间是母子公司关系,身为二级法人的子公司有很大的投资权,上一套省间网络系统并不是一个很难做出的决定。更何况,“小灵通”的建设周期较短。而“小灵通”在一些地区的热销又促使其他地区的电信部门的投资热情高涨,纷纷提出试点申请,有的甚至未见批文,便暗地里投入巨资展开大规模的前期网络基础建设——生米煮成熟饭再说。

  ----面对中国电信的逼人攻势,中国移动和联通多少显得有些无奈——“小灵通”所使用的1900—1915兆频段本来就是信息产业部分配给中国电信用做无线本地环路的;无奈之外还有些乐观,中国移动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小灵通”业务的确会在业务开展初期对移动运营商的低端用户造成一定冲击,但从长期来讲是“不怕的”——日本的经验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但是,地方移动运营商感受到切肤之痛。尽管各地电信在引入无线市话时都非常低调,称这是固定网的一种延伸,也承认由于“小灵通”技术的特点,达到目前全球通覆盖范围有一定困难,可以作为全球通的补充。但正是这个“补充”,从移动运营商这里分流了大部分话费收入——多数人都是一手二机,同时拥有移动电话和“小灵通”,在市内用“小灵通”,离开市区则用移动电话。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当然都呆在市区。

  ----移动市话与无线市话地位之争始终要面对。虽然坚决反对中国电信上“小灵通”项目,面对竞争,除了希冀主管部门加以压制外,中国移动和联通也只好自谋对策。

  ----中国移动想出来的是“大灵通”。今年5月1日,四川南充、宜宾、西昌等地移动通信分公司在当地推出了一种叫做“大灵通”的新业务,所用手机和运行网络与“全球通”相同,但资费便宜了许多,只是不能漫游:在南充、宜宾、西昌三地月租费每月15元至25元不等,通话费每分钟0.15元至0.25元不等。这并不是一种创新,早在“小灵通”出现之前,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大打价格战之际,两家都采用过一种后被主管部门叫停的“本地通”业务方式,在资费方面与“大灵通”非常类似。业务刚一推出,便因其敏感的低资费标准和对当地电信无线市话即“小灵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受到关注,并引起其它地区一些移动通信分公司的效仿,但没多久即被主管部门叫停。

  ----联通想出来的是利用自己已建的市话网进行无线市话的建设。天津、成都、重庆等地都在建或是已开始放号。

  “小灵通”的未来:与3G共存还是为3G让路

  ----值得注意的是,对“小灵通”在国内的发展,无论是信息产业部还是中国电信集团总公司,都没有明确表示支持。

  ----1999年10月13日,就在西安电信局们大干快上之际,信息产业部发下紧急通知,要求全国各省(区、市)管理局在无线接入(指PHS)发展问题上,不要一哄而起。对已签订合同的实验项目要尽快实施并抓紧投产,对未签订合同的地区,一律暂停,待全国相关实验点投产运营后,经过认真分析另行研究是否推广。

  ----今年3月,针对外界有传闻说信息产业部已同意中国电信大规模向市场推出PHS制式的“小灵通”,时任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局长的常小兵表示,政府主管部门认为,PHS技术不是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不适宜运用PHS技术建设大规模移动通信网络。少数地区用PHS技术建设所谓“小灵通”,只是作为固定电话覆盖补充的一种试验。两个月后,常小兵出任新成立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前不久在接受记者时表示,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观点。

  ----5月19日,中国电信集团总公司向各地发出(2000)6号明传电报,指出“用于无线市话即移动市话的无线接入要立即停止”,核心精神是“停建评估”。5月30日,中国电信集团总公司正式下文,要求停止新建PHS无线市话系统。这时,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委派的专家组奔赴西安、余杭等地进行调研。这期间,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张春江表示,“‘小灵通’不符合信息产业部的基本政策,我们明确反对在大中城市搞小灵通”。UT斯达康在美国股市表现由此急转直下。

  ----原计划评估期为两个月,实际上不到一个月,专家组们便陆续赶回北京,因为运营商的市场生存条件和投资分析结果比专家们预计的要好。不久,一份决定“小灵通”在中国命运的文件形成——6月28日,信息产业部发出(2000)604号文件,正式将“小灵通”定位于“小范围低速移动无线接入”,应用范围“限定在县级市及县以下乡镇和大中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园区、社区、办公商务楼等的语音和数据通信服务”。

  ----文件要求,“拟对电信企业开展PHS业务实行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管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及其各地电信企业要从长远利益考虑,以全局利益为重,未经许可,不得建设、经营PHS。对已经商用和正在建设中的PHS无线市话系统,如属符合规定应用的地区,在其补办了经营许可证的前提下,可以继续建设经营;如属不符合规定应用的地区,为保护企业投资和消费者利益,对已建成的设施,在补办了报备手续后,可以使用、放号,但不允许再扩容。对已经签订合同尚未投建的地区,如属符合规定应用的地区,在办理了经营许可证后,可进行建设经营;如属不符合规定应用的地区,则应立即停止开工建设,妥善调配使用。

  ----这是一份折衷的文件。既流露出对“小灵通”技术本身的不甚看好,又对不少地方无视禁令、已经上马的现实予以认可。而文件提到的“考虑到未来业务”、“防止重复建设”的许可证制度更是意味深长。对于斯达康、朗讯和中兴通信来说,这是一个好坏参半的消息。坏的是,这限定了市场的发展;好的是,这也同时将其他可能的设备供应商关在门外。

  ----“并不代表移动通信方向”的“小灵通”占用着宝贵的频率资源。它所使用的频段是1900至1915兆赫,包含在国际电联分配给3G(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频率1885至2025兆赫之中。“小灵通”目前的通信速率是每秒32K,据UT斯达康说,明年可能达到512K。这已经位于3G通信的速率区间之内。据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介绍,该局要在借鉴国际电联频率分配的基础上,在今年底完成三代频率的分配工作。过程中,“小灵通”属于旧业务,频率分配具有合法性,可以与三代共存一段频率,需要的话,也不排除被清频让给新业务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与中国电信准备着手经营移动电话有关。尽管拿到牌照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但它采用二代还是三代却关乎“小灵通”这一“历史遗产”的走向。

  ----前段时间,港报盛传中国电信将在年底拿下3G移动牌照。但至少在目前,这种可能性接近于零。一是未来3G牌照发放采用“拍卖”还是“选美”方式,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事情。而据接近于中国电信集团高层的人士透露,中国电信的管理层虽然认为3G是一个与竞争对手同时起跑的方向,但它所描述的毕竟是一幅遥远的图景——3G的大规模商用被普遍认为是二到三年之后的事情,中国电信显然等不及。他们相信中国市场这么大,虽然有移动和联通这两个已经很庞大的竞争对手,还是会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关键是先做起来。业界盛传中国电信已拿到GSM1800频率的原因就在于此。

  ----这样的话,即使存在中国电信同时经营两个互相竞争的网络,易造成资源浪费,但支持上GSM的人们还是相信这无碍大局,一则“小灵通”毕竟还属于实验网的性质,就全国而言,规模还是太小;二是即使规模大了,也能通过转移用户的做法保护投资。

  ----“两个网络可以统一到一块儿来,比如我现在手上有35万小灵通用户,新的移动通信网建成了,希望能将35万用户里的一部分转网转到移动网里,比如转了15万,移动增加了15万,这边又空出15万容量,还可以发展新的用户,两个网络的用户层并不是一个层次。”西安市电信局的负责人说。

  ----然而,在另一些地方电信领导人看来,直接上第二代移动通信无异于一种“自杀性”行为。一位地方电信局领导说,中国电信即使建成了移动网络,竞争能力也比较弱。事实上,从选择制式到建网,如果要达到中国移动现在的规模,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同样等不及。因此,中国电信应立足于固定网,将移动作为固定的附加业务来发展,用无线接入资源开拓本地电话业务。一句话,从发展小灵通做起,积极跟踪,培养人材,待条件成熟,一步到位发展下一代移动通信。“如果中国电信直接搞第二代移动,会使中国电信垮得更早一点。”他说。(杨福 伽震茗/文)



 相关链接
长篇报道:“小灵通”营造涨跌悲喜剧 (2000/09/05 15:56)
电信出手 移动联通或成输家 (2000/08/18 12:28)
兰州手机通信中断事件各责任方遭严惩 (2000/08/17 11:59)
评论:是非功过“小灵通” (2000/08/16 13:42)
彻底“封杀”无根据 “小灵通”虚惊一场 (2000/08/14 13:38)
兰州电信事故余波未息 26万手机机主将获赔 (2000/08/12 03:30)
中国电信被全面禁止“小灵通”业务 (2000/08/10 07:53)
有消息称信息产业部不再新批“小灵通”业务 (2000/08/09 17:18)
“小灵通”灵不灵--兰州突击开办PHS (2000/08/05 11:17)
兰州发生特大电信事故 (2000/08/05 11:03)
流动市话引发电信与移动公司新一轮大战 (2000/07/25 14:06)
UT斯达康:给技术嫁接资本 (2000/05/25 15:04)
 新浪推荐
奥运专题:陶璐娜为中国射落首金
奥运专题:中美女足大战
新浪奥运有奖竞猜
网上购买大幅奥运精彩图片
新浪网推出奥运短信息手机点播服务
争议另类少年作家韩寒
十一旅游征友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