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2006新浪科技315特辑专题 > 正文

IT消费市场3.15报告:数码市场遭遇最大“黑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 16:47 中国消费者报

  -本报记者 胡军

  在数码产品市场屡见不鲜的“行货未至,水货先行”现象充分说明,用“附骨之蛆”来形容数码产品水货一点也不过分。那么,水货市场现状如何?水货到底从何而来?是什么在支撑如此庞大的水货市场?水货泛滥的根源到底何在?

  各地水货情况盘点

  从2005年2月起,本报记者陆续对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的数码产品市场进行了明察暗访,结果让人触目惊心。

  北京数码产品主要集散地仍为海淀区中关村地区,虽然有部分电子城提出要清水货,但据记者调查,效果甚微,水货交易依然遍及几乎所有的数码产品销售市场。

  河北省主要数码产品卖场集中在

石家庄,在石家庄调查的结果是,水货数量明显多于行货,基本形成4∶1至5∶1的态势。据当地经销商反映,水货出货量比行货至少高出3倍。

  山西地区数码产品市场更为混乱:部分品牌在当地根本没有经销商,却在太原、大同等地冒出不少的专柜。据厂方人员介绍:“可能有正品,但都是炒货或冲货过来的。”

  辽宁数码产品市场形势不错,但水货数量也惊人。在辽宁鞍山地区,某品牌地区负责人发现,当地销售的该品牌产品基本都是水货。令人费解的是,水货经销商竟然堂而皇之地把“品牌专柜”开进了当地有名的大型商场。

  内蒙古地区数码产品市场虽然不算太大,但各品牌也不愿意放弃。面对庞大的水货经销商群体,部分正规厂家甚至放下身价,重金邀请水货经销商来北京聚会,以求收编为“正规军”,但收效甚微。

  水货到底从何而来?

  水货这个字眼,自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就开始频繁出现,已经成为“走私货”的社会专属通用名称。其真实内涵是指未通过正常渠道进入市场,或未经生产企业及相关法律法规许可将原本只能在A地却转移到B地进行销售的产品。然而,在数码产品市场,水货的概念还在延伸,不仅包括走私货,而且包括二手货、被不法商贩做了手脚的“掺水货”等等。

  目前,在数码市场猖獗的水货有三种:一种是不法分子把已经被生产企业根据相关国家法律规定,指定只能在欧美、日本或中国香港、澳门等地销售的数码产品通过非法途径辗转运入内地。虽然这种产品绝大多数就是原厂或其OEM生产厂生产的产品,但通常不享有中国内地全国联保的售后服务,只能提供所谓的“店内保修”,被称为“港行货”、“改版机”等。从市场调查的情况来看,这种水货在市场上占到50%以上的份额。

  另一种水货则是不法商贩把国外或国内二手机或有质量瑕疵的劣质货,经过回收、翻修、重新包装后辗转投入市场。普通消费者仅从外观上看往往很难区分,而且许多产品只能在拆解后才能发现里面的主要核心配件是旧货甚至是假货。在市场中发现,这种水货出现的概率不高,连10%都很难达到;但是在网上订购或邮寄数码产品中,这种水货出现频率极高,达到90%以上。

  第三种水货最难识别。因为这种水货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走私货,而是被奸商掺了水分的货。不法商贩将原厂出品、随机附送的原装电源、充电器、存储卡等等配件扣下来单卖赚钱,而用一些廉价劣质非原厂配件来调包。最典型的是换成假冒或杂牌兼容电池、充电器,或将原配的存储卡换成小容量或杂牌卡,这种水货被业内称之为“深水货”。调查发现,这种水货出现的概率相当高,基本上可以达到40%左右。而导致这种水货出现的原因则是不法商贩,尤其是一些未经正规企业认定的经销商由于无法取得正规的定货,而通过“炒货”、“冲货”等渠道获得正规产品后,为牟取暴利,在销售过程中掺杂水分。

  水货泛滥的根源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基本上所有的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在提到打击水货时,都会表示有困难。理由不外乎如下三个:

  一是难以辨别。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水货的加工工艺基本上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加上有些水货本身就是原厂货,只是因销售的地点改变而变成了水货,更是难以辨别。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一般都因缺乏专业知识而辨别能力有限,因此即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到水货,只要不出现大的产品质量或服务问题就很难发现问题,所以也就很少向正规厂商举报。而具备专业辨别水平的厂方人员也只能简单地根据报价来鉴别,因为逐台机器查验识别码基本上不可能。

  二是价格差距。不管是在零关税之前还是之后,行货与水货的价格差距一直保持在300-500元之间。

  三是部分消费者急于追赶潮流。由于数码产品的新型号推出速度越来越快,由于受地域、国内消费水平的限制、企业利润控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新机型的正规产品进入国内需要等很长时间,部分消费者迫不及待,往往选择水货。

  而记者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实地调查时发现,真正导致水货泛滥的原因并非以上因素。

  一是由于各地相关市场监管部门缺乏足够的数码产品真假鉴别能力。由于当前市场流行的数码产品都属于高科技产品,各大生产企业将自己的所谓“生产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严严实实地包裹在“商业机密”中,对于产品是否水货的鉴定权利也在其中。因此,市场监管部门在鉴定是否水货时,必须获得相关企业的技术支持,否则难以实施,从而丧失了必要的监督主动权。因为在目前的市场现状下,不能仅根据销售商是否拥有企业授予的经销权等来判断所销售的产品是否涉嫌水货。

  受访的各地经销商中,不到10%的经销商曾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处过假货问题,“那都是厂家派人来打‘水货’,如果不是厂家要来打,执法部门都没法查我们,他们哪知道哪些是水货呀。”

  二是部分数码产品经销商唯利是图,在暴利的诱惑下明日张胆地销售水货,甚至在辽宁鞍山等地出现了水货直接在大型商场里开设专柜的现象。

  在所有被调查地区的数码产品市场,都能听到销售人员明目张胆地吆喝“要行货还是水货”?

  三是多数消费者默认水货。调查发现,基本上所有的消费者在选购数码产品时都遭遇过水货;超过六成的消费者对水货持认可态度,认为水货并非以坏充好,且由于没有关税之类的费用而价格相对低廉;只有30%左右的消费者表示坚决不买水货,其中大部分是认为水货没有保修不放心,担心出现质量问题后权益得不到保障;另外,约有10%左右的消费者表示如果经销商信誉可靠,可能因为价格的原因而优先考虑水货。

  在与17个品牌数码产品的地区主要经销商或地区市场负责人交流后得知,除去上面三大原因外,导致水货泛滥的核心因素在于厂家为维持暴利而采取的变相纵容手段。

  某国外品牌数码产品华北地区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可以这么说,厂家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吧。一方面来说,因为中国目前在数码产品方面的

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仍然相当有限,所以只能算是主要的消费市场,市场容量很大。所以,大部分生产企业都会想办法通过价格政策来从中国市场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因此也就导致许多数码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其本国和欧美市场。正是由于这个数目较大的价格差,才有了走私水货的巨额利润。根据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来判断,严格说来,这就是一种严重的价格歧视。”

  “另一方面,许多厂家都和我们公司一样。虽然我们销售部门一再因为水货冲击完不成总部核定的销售任务而提出要严厉打击水货,但总部却对此态度冷漠。在一次高层会议时,我们总裁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不管是行货还是水货,反正都是贴着我们公司品牌的产品,都是我们公司生产的产品,只要进入消费终端,我们企业获取的利润是相同的,不管它是销售到了中国还是美国。如果说中国内地市场水货多,那也就说明欧美、中国港澳地区的货有一定的剩量,流通到中国内地市场来销售,从总体来看,是增加了我们公司产品的销售量。”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外国品牌都认可或默认了这种说法。有的品牌甚至还为水货提供有偿维修服务,客观上认可和支持水货;有的品牌在接到消费者有关所购产品是否水货的咨询时,往往会做出这样的模糊回答:“目前我们不能确定是行货。”

  如何分辨水货

  水货数码产品在国内多数是很难得到售后质保服务的,即便有部分品牌通过一定的程序,能够得到保修,但基本上也属于有偿服务。所以,一旦选择了水货产品,在享受低廉价格的同时,也要承担将来可能发生的高额维修费用的风险。那么,到底该如何辨别水货呢?

  一般来说,水货的价格要比行货低300-500元,但也不能单从价格上断定是否水货。部分黑心经销商经常敢拿着水货报出行货的价格。但是,从目前市场调查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水货数码产品都没有中文说明书,甚至里面的菜单也非中文。即使有的水货提供中文说明书,往往也是印刷比较粗糙的翻印本。也有的经销商明示为水货,然后附上一本相似型号产品的中文说明书。

  识别产品是否为行货,最有效的办法是根据机身序列号来判别。由于正规数码产品都具有一个唯一编码,用户只需拨打厂家国内的技术支持部、分公司的电话或者厂家提供的免费查询电话,就基本可以判断是否行货。

  另外,行货的包装盒内都带有一张保修卡,而且卡上还要盖有合法的保修专用章。如果有条件,可以登录企业的官方网站,查询欲购机型是否属于销往中国内地市场的产品型号。

  总之,消费者如果不想买到水货,办法还是有的。而品牌企业,尤其是国外品牌企业如果想根治水货,只要愿意放弃暴利,方法也是有的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