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毕业生演绎中国故事 创业者转型投资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 17:59 《IT经理世界》杂志 | ||
作者:李娜 约翰·多尔来中国探路,对于国内创投业具有标志性意义;而汉能投资的快速成长模式,使陈宏成为硅谷“毕业生”中的明星。 3月2日下午,当约翰·多尔手里拎着大行李包,肩上挎着数码摄像机出现在清华大学 是的,这就是有着“全球风险投资之王”美誉的约翰·多尔,硅谷最负盛名的风险投资公司KPCB的合伙人。KPCB的经典案例是1999年对Google进行的1250万美元的投资,这笔投资在随后的5年内增值了240倍。过去的30年中,在KPCB投资的早期公司中成长出了亚马逊、康柏、网景、SUN、Lotus、赛门铁克等众多知名IT企业,这些公司背后都有约翰·多尔的影子。 此次,颇具神秘和传奇色彩的约翰·多尔的来访,向业内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息是,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创投业的主流市场。不过,在得知约翰·多尔与国内22名创业者进行了秘密会晤后,国内媒体更关心的是约翰·多尔在华的具体投资项目。多尔透露,他已经承诺向一家国内公司做投资,同时对另外一家公司提交的投资方案非常感兴趣。由于涉及商业机密,他没有透露确定投资的公司是哪一家。 就在外界猜测谁会成为KPCB在中国投资的第一家企业时,3月8日千橡互动集团宣布获得来自GA、DCM、TVC、Accel Partners等国际风险投资的4800万美元的投资。这是国内互联网领域第二大的一笔融资。帮助千橡互动集团融资成功的财务顾问,是陈宏领导的汉能投资公司。这使得陈宏再次引起投资界的注意。 实际上,陈宏和汉能投资公司的出名,是在一个漂亮的“Deal”之后。去年,汉能投资将框架传媒以1.8亿美元卖给了 分众传媒。这个案子中,汉能既是框架传媒的财务顾问,又是直接投资者,这使得汉能赚的盆满钵满。2005年汉能操作了10个案例,涉及5亿美元的金额。其中,框架传媒的案子获得了十几倍的回报,使得汉能投资的实力迅速壮大。在汉能投资公司作为财务顾问的客户名单中,数码超智、框架传媒、中软国际集团、深圳飞通公司、文思创通等一系列企业位列其中。在成立不到3年的时间里,汉能从投资银行业务起步,然后切入到直接投资领域,接着又延伸到了基金管理业务。现在,汉能的直接投资部是发展得最快的一个部门。据悉,汉能正在策划传统平面媒体的大型并购。 陈宏是中国最早一批在硅谷创立公司并带领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华人,他创立的虚拟网络漫游商Gric公司,1999年就在纳斯达克上市。但后来,陈宏决定回国发展。因为他在美国的20年,虽然已经自认是华人中的精英,但也深感在美国主流商业社会中根底尚浅。“在一次会场上,我和康柏公司CEO握个手,人家说声How are you,就不理我了。”陈宏一直记着这个场景。 发挥自己在国内外双重的资源优势,创立跨境的投资银行机构,是陈宏对自己最终的定位。 陈宏创立Gric公司时,没有任何美国主流VC愿意投资,现在他举办一些圈内的活动,国外那些大公司又生怕自己不被邀请,这中间便是中国机会。陈宏回到中国有种前所未有的主人翁的感觉。 在财务顾问业务稳定之后,汉能的直接投资部门渐渐发展起来。和风险投资不同的是,汉能的投资一般偏向中后期投资,并要求控股地位。按照汉能独特的标准,其投资对象一般是不属于行业第一名、整体金融运作能力不强、缺乏国际关系网的本土企业。 投资框架传媒是典型的一例。框架传媒原本是国内4个创业者拥有100%股权,引入汉能投资后,汉能便代表框架将其各地竞争对手中的第一二名悉数收购,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将框架传媒在电梯平面媒体的占有率扩张至80%多,随即出售给分众传媒。 “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案例。实际上,如果分众一家一家去收购这些小公司,可能花不了1亿多美元,这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资本整合的价值。” 陈宏至今仍掩饰不住这种“玩资本”带来的快感。 与陈宏的经历相似,2005年回国投资的朱敏和邓锋也是“硅谷毕业生”。朱敏在52岁时将其在美国创立的WebEx公司带上纳斯达克;邓锋同样也创立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NetScreen,并被Juniper公司以4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去年朱敏和邓锋都从硅谷携风险资金进入中国。 上世纪80年代投奔硅谷的老海归们,已经开始给过去的20年硅谷创业画上圆满的句号,纷纷“毕业回国”,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换成投资人的身份。上世纪90年代出去的新海归们,也一拨拨地带着商业计划书冲进国内的创业大潮中,他们和约翰·多尔这样的硅谷VC大佬们一起踏上了中国淘金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