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互联网动力与青年创业对话论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 19:55 新浪科技 | |
![]() 互联网动力与青年创业论坛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青年联合会、香港青年联会、互联网专业协会(香港)共同主办的京港澳台青年创新论坛9月2日正式开幕,新浪科技现场报道了此次论坛。 图为互联网动力与青年创业对话论坛。左起主持人姜华,台湾电讯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周钟麒,新浪网CEO汪延,空中网董事长兼CEO周云帆,香港职业训练局潘秉匡。 主持人:我们这一节论坛的主题是青年创业,现在介绍一下嘉宾,这位是台湾电讯的副董事长周钟麒先生,那边是新浪网CEO汪延先生,他旁边的是空中网董事长、CEO周云帆先生,最后一位香港职业训练局潘秉匡教授。我们今天的主题是青年创业,可能我们开始从每个人的创业经历开始,不一定是创造一个自己的公司,其实在各自的岗位都可以完成自己的一番事业,我们先从周先生开始。 周钟麒:我大概是80年代就在做程序设计员,在美国,90年代初期回到台湾,我本人在台湾从事IT、电讯工作已经有15年了,各位如果看到我的背景我们是盈科的一个子公司,很荣幸新浪网在台湾是投股在我们公司,所以是我们非常主要的客户。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是合资。从整个创业过程对年轻人来讲,只要你坚持自己的专业,很多事情还是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还是可以达到你在专业领域里面的一些专长。 主持人:你是怎样从程序设计员做到今天的呢。 周钟麒:我在1989年的时候辞了工作,我在1990年初回到台湾,有一个机会转型成为一个经理人,当时是西门子电讯公司在台湾,我就这样一步一步跟着我们的老总,让我有新的机会从一个技术人员转型成为管理人员。 主持人:汪延,你的创业故事可能很多深人非常熟悉,有报道说你在新浪里是一个老黄牛形象,也有另外的说法说你是一个浪尖的舞者,你自己是怎样把这两个形象结合在一起的。 汪延:我可能更贴切于老黄牛的形象,而且是换犁不换磨的老黄牛形象,因为到今年正好十年了。我记得95年的夏天,那时候还在国外 留学,但是暑假的时候回来,和几个高中同学坐在中关村大排挡聊天,那时候已经有几个同学在中关村找了工作,工作不是很如意不顺心,我们几个一起聊聊,最后其中两个人一直走到今天还都在新浪,但是聊的结果应该说是让大家突破了很多原来的界限。的确毕业之后很多同学到五湖四海工作了,那时候我们就在想所谓的多媒体的杂志,首先想到多媒体是用CD做介质。主持人:你说的很平淡,很温和,可是当初创业的时候能够预见到今天的发展吗? 汪延: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我们认为多媒体可能未来变成一种形式,变成很重要的传播方式。当时想到的是企业需要多媒体,很多的信息通过多媒体传播,我们做成娱乐类的或者是传播性的刊物或者杂志,那时候这种想法比较少,主要都是白纸黑字的杂志。当时我们就锁定了多媒体的方法,然后几个人成立了一个多媒体小组叫“新驿”,英文叫INI,那时候初步的一些想法其实是往今天这个方向在走了。 没有想到走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当时是想能赚钱赢利的公司就不错了。 主持人:周总我知道你有两次创业的经历,第一次不是那么成功,能不能和我们讲一下呢。 周云帆:我毕业的年代是90年代中后期,大学毕业的时候在中国大陆创业这个词儿是非常少见的,当时就是留学、读研究生、找工作。我 清华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在斯坦福读书,因为硅谷那边比较开放,正好90年代末正是网络比较热的时候,我记得1998年我在那儿读硕士,我开始接触到创业这个词儿。我们毕业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我们三个人,两个是读电机工程,另外一个是MBA,大家都是好朋友一起聊天,有一个人想创业,一个人想做互联网,我想回中国,后来说干脆这样回中国创业做互联网。第一次创业是在1999年硅谷热潮下,又有一些年轻人在那个环境里头脑比较热,再加上有一些风险投资商愿意给我们钱,所以有了第一次创业。我记得当时听新浪要做门户,我们当时听到这个概念非常激动,觉得在中国做事是非常激动的。1999年6月份我们三个人毕业回来,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我们三个人完全凭借一股热情做事情。过了几年以后我们回头总结当时的情况,我觉得当时我们不是在做一个公司、一个企业,而是在做一个网站,所以它的做法也不是做企业那样,有很多投资做广告去烧钱,抢知名度。第一次创业短暂的一年时间,2000年互联网纳斯达克泡沫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钱了,后来我们就找了新浪搜狐之内的公司谈合并。我们最后就卖给搜狐了。所以第一次创业有点翻滚过山车了,突然一下拿到钱了突然回到中国了,一眨眼就没钱了,差点破产了,卖掉还是挺幸运的。至少后来我们做的一些产品包括 校友录现在是国内知名的社区还有很多用户,我们虽然卖了,但是总比破产强,当时也没有感觉到互联网带来多少财富。第二次是在搜狐做了一年半后我们再次出来创业,这次创业比较理性了,我们真正的看到互联网在1999年到2002年从一个不挣钱的行业到开始挣钱,而且从一个特别热的地方到低谷。高潮、低谷都经历以后我们就比较理性,第二次做就做手机的增值业务。我们发现彩信、彩铃以后可能成为很挣钱的东西,由于有三年的互联网经验,也有三年的企业认购经验。我们在2002年3、4月份做,7月份融到第一笔钱,后来我们和手机增值业务起来,去年7月份我们在纳斯达克上市,到现在有700人的规模,我们从三年时间发展到现在这样,第二次创业是吸取了一些前次失败的经验,重新开始,重新去做的过程。 主持人:潘先生刚才也提到可能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不一定毕业后就是创业,而可能是寻找工作,你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工作吧。 潘秉匡:我的工作是在香港专业教育学院沙田分校,我们的学生不是本科生都是专业的学生,很多时候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很好,所以他们进来的时候就希望学一些特别的专业能力。我告诉我的学生,很多时候互联网就是一个工具,你要知道这个工具跟汽车和其他工具一样,要满足人的需求。因为每个电脑背后都是意向书、一个人、要认识到上面的模式,我在美国波士顿大学碰到一个教授他有一个作品就是在很繁忙的人生当中,我跟学生讲认识人和认识科技同样重要。 主持人:你怎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潘秉匡:我们是用一些实践的方法,我们跟一般大学不一样,他们读书以后还要能够出去实践,比如说去不同的地方学习人生是怎样一回事,怎么样帮别人,怎么样在一个公司里面当学徒,让他们知道除了书本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知识。 主持人:目前的科技发展和互联网发展都是特别快的,我们会不会有一种感觉,我可能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了,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周钟麒:这种感觉天天都存在,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我没有赶上互联网创业时代,倒是我的好朋友,他其实也不算是互联网创业,但是有一个非常非常开放的心,他有创业人的特质,但是他不是很耐心,所以他需要有一群有耐心的人帮助他。事实上新浪是中国第一个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网站,而且上市的网站是非常繁杂,中间要克服很多问题,因为是一个中资公司,还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合约,年轻人你们只看到创业的前面,后面的辛酸血泪都没有看到,所以创业的时候要有一些耐心。如果各位年轻人要孕育新的生意可以来找我,我可以告诉你成功、失败。 主持人:你现在就告诉他们。 周钟麒:一个年轻的创业者要有一颗非常非常活泼的心。还有有时候要舍得,能够卖的时候卖一个好价。年轻人要知道创业、舍得、坚持,最后对所有股东要有交代。 主持人:下面一个问题问周云帆,因为你自己也说你是一个典型的创业型的人,比如说在不久的将来空中网不如你想象中的发展,你会像当初卖掉chinaren一样卖掉空中网吗? 周云帆:我觉得不会。我同意周总说的,创业者需要很多特质,我的感觉和他不太一样,我更加喜欢新浪的这种模式,做一个事可以长时间的做下去,我比喻成建摩天大楼和建蒙古包,如果都盖100层楼有两种选择,要么建一个高楼,要不然你盖100个蒙古包,这是不同的选择,对于我来讲,第一次是没有办法了,我没有选择了,再不卖我就破产了。现在我们有一定的钱,虽然不是特别的多,但是可以提供我们赢利。过去的七八年的发展,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我们这个论坛上青年创业,其实创造了很多奇迹,新浪网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奇迹都是年轻人创造出来的,很多企业能创造奇迹就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一直在坚持,李彦宏做了6年,汪延做了10年,所以如果有机会我们希望把它做大,能真正做成一个大的企业,尤其在中国,如果再过十年,可能中国有一家互联网和雅虎是同一个数量级,现在是差10倍以上的数量级,我觉得中国市场也足够大,而且它数量仅次于美国的互联网,中国的企业如果踏踏实实的做的话,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也是我挺想干的一件事。 主持人:汪总我知道1996年的时候你也是跟几个同学一起创业的,才坐到今天这个位置。那你也说过,总有一天你会离开的,那么你会离开吗?离开以后是要自己创业吗? 汪延:离开以后看年龄,如果还有劲的话很有可能 主持人:你会在什么情况下离开? 汪延:我们都有一份责任在这儿,这份责任一方面是周总讲到的面对股东的,另外一个责任是面对员工,再有一份是面对你真正的用户,当时周云帆把chinaren卖给了搜狐,股东在卖的过程中能够收回它的投资,它也是自己对自己负了责任,另外对员工也负了责任,第三,他刚才说到,一直到今天chinaren人的社区以及一些用户仍然在这些开班级聚会,在社区里使用这个产品。虽然在五年以前就卖了,对于我们这样的创业者来说,应该去思考怎么把责任承担起来。第二要去思考的是自己虽然不是第一任创始人,我就可以对这公司想做什么做什么,我经常讲,新浪可以说是投资客,如果有一天我作为一个个体来讲而且在CEO职位上是一个个体,我对新浪的发展产生一个瓶颈,这应该让新浪有一个更新更好的接替,我本人是第四任,我相信新浪还会有第四任、第五任,一直到100任。 主持人:在我们结束这轮的对话之前请每位嘉宾来总结一下,我想问各位对中国互联网的前景是如何看待的。比如说潘先生您职业培训是否会因为现在的发展而做相应的调整,另外机会是不是已经被用光了,在座的大学生已经没有机会创业了。 潘秉匡:我认为永远不会用光的,我觉得中国是互联网的发展空间很大,虽然如此我们面对挑战也是很大,所以同学们应该参考原来的经验,让自己的路走的更顺。 周云帆:今天是中国互联网大会,我想对于中国互联网未来的发展,作为一个在中国互联网里面摸爬滚打很多年的人现在是一个刚刚起步发展的阶段,大家创造很多奇迹,很多上市公司很多很成功的人士和案例,这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的十年可能会有更多的新浪、百度这样的公司出现,现在只有一亿用户,中国的人口从普及度来讲是非常非常少的,14亿人口只有1亿用户,另外就是无线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的东西都放在手机上,现在手机支持的东西已经比三四年前多多了,有一个调查说,90%的人24小时之内都把手机放到自己身边,很多互联网的内容都可以在手机上实现了。我觉得无线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是一样光明。 汪延:我再回到主持人第一个提到的问题,问我在十年前开始创业的时候是不是想到会取得今天这样的业绩,虽然我是没有想到这样的业绩,但是我要跟大家讲,只有非常少的机会是这样的,我要跟同学们讲不要把一切搞清楚之后创业,因为那时候没有什么机会好创的了,无知者无畏。把家里所有的东西拿出来,然后计划第一年赚多少第二年赚多少,那肯定是天方夜谭。一定是在拥有热情的情况下,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业,这样的情况下你有很大的可能性能够成功。 周钟麒:如果我再年轻20岁的话,我跟各位一样我会创业的,但是我们当年没有互联网,我只有一句话,当你创业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想到国有一老,家有一宝,回家问问老人家,有时候他的话会多给你一点点小小的经验。 主持人:今天的论坛对于我们各个青年组织来讲,对于各个主办单位来讲,对于所有参会者人员来说都是有非常大的收获。今后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也将进一步和香港、澳门、台湾的青年组织加强联系,就两岸四地共同关心的技术、人文、社会等重要问题来共同研究和共同探讨,来共同促进我们四地青少年的交流,最后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香港青年联合会、香港青年联会、以及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再次对参与大会的领导、专家、企业负责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再一次感谢同学们的热情支持和参与,谢谢大家!最后我宣布京港澳台青年创新论坛闭幕! | |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