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互联网动力与科技创造对话论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 19:35 新浪科技 | |
![]() 互联网动力与科技创造对话论坛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青年联合会、香港青年联会、互联网专业协会(香港)共同主办的京港澳台青年创新论坛9月2日正式开幕,新浪科技现场报道了此次论坛。 图为互联网动力与科技创造对话论坛。左起主持人张泽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怀进鹏,中科院软件所所长张辉,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明树,甲骨文华南及香港区董事总经理潘应麟。 主持人:下面的论坛是对话性的,我是中央电台主持人张泽群,今天很有意义的一天首先秋高气爽,今天在北京可以说是在进行回顾与前瞻,晚上人民大会堂有一个大会演庆祝60年前伟大人民的胜利。今天我们在这里就是进行一个前瞻,今天特别有意义一百年前的今天1905年9月2号,清帝颁布了一道诏书废除了科举制,因为我们看到了西方的坚船利炮。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今天的四位嘉宾,我先来介绍一下我身边这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怀进鹏先生,他是国家863计划在计算机领域的首席科学家,这个意义非常寻常了,我们简单的认识他是计算机硬件方面绝对过硬的一位科学家。我们再介绍一位够软的,中科院软件所所长李明树。还有两位是软硬兼施的是计算机领域和互联网领域应用的,一位是张辉博士,他不但掌握先进的技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还有先进的发展前景因为他现在还是独身。张辉1999年与他的合作伙伴回国一起创办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还有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甲骨文公司的香港区董事总经理潘应麟先生。我们坐下来慢慢聊,我说科学技术一定会对我们的生活和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先请硬件专家介绍一下互联网是什么。 怀进鹏:主持人给我出了一个很难的题,而且和大家说是很硬的硬件专家,这里坦白的说我是搞软件的,也不算很硬。用一句话说什么是互联网确实非常难,我说互联网是什么。因为有一个看不见的战线,连着着你、我、他。 主持人:张辉曾经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学生,我记得1985年进广播学院看到电脑的时候那个东西特别值得珍惜,我们要拿固定的上机证上机,不知道张辉博士上学时代看到的计算机是什么状态。 张辉:当时我们也是在一个大屋子后面上机,我记得是1993年去美国还见到网络。 主持人:你感觉什么是互联网。 张辉:计算机的产生首先是解决信息处理的需求,而互联网的产生是把广泛的信息集合在一起,互联网是随着我们生活对信息的快速获取的需求产生的巨大网络。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李所长,在计算机领域产生的互联网时代,这两个状态结合在一起是硬件更硬还是软件更硬。 李明树:这个问题有点像鸡和蛋的问题,我觉得他们是互相促进的。 主持人:你第一次看到网是什么时候。 李明树:第一次看到局域网是1983年上大学见到的,如果是第一次用当时网那是1994年。 主持人:通过十多年的感受你觉得这个网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李明树:这个变化非常大,我先从今天台上嘉宾的着装讲一下变化,我们看一下主持人的领带,我们从他的领带上开始说,我们说互联网有什么变化,我说互联网没有人知道它是魔鬼,也没有人知道它是天使。但是不管怎么样互联网来了。所以这个意义上讲既然不得不面对互联网向我们走来,我们希望大家通过硬件也好还是软件好,我当然觉得软件是好的,软件是灵活的,硬件是死的,我希望通过软件的发展包括里面的内容和文化,希望互联网被我们看起来更像天使。 主持人:潘先生做的介绍是IT领域从业经历已经超过20年了,给我们介绍一下20年前的IT领域。 潘应麟:我第一份工作是IBM,那时候公司里面的电子邮件到家里根本用不上。过去20年的发展,使某一部分人可以用到的技术使普遍的人都可以用上了。过去两个大变化就是说开放的,还有内容越来越多,可以让社会利用的东西越来越充分。 主持人:通过20年的接触你觉得互联网是什么? 潘应麟: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手段,去促进各个不同的方面个人和企业之间通讯的手段,发展到今天通讯、硬件、软件放在一块儿,很难说是属于什么,应该是在一块儿帮不同的产业去服务,去增强沟通,增强生产力。 主持人:我2001年到美国的英特尔总部,当时给我们介绍一下说英特尔已经达到奔驰6的技术手段,但是还是按照市场规划一点一点投放,请各位讲一下你们所熟悉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手段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变化。 怀进鹏: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一周前正好汪主席召集我们一起交流,当时也确定了论坛讨论当中原来准备的三个大方向,创新、创造、创意。互联网时代的确充满了创新,上一场节目我们看到了李彦宏的百度经过五六年的发展创造了中国当前形势下的新的 神话。这个时代仍然有巨大的机会,一个网络的综合应用和产业化的推动会给整个社会进步、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带来无限的商机。有一个简单的例子,互联网和过去的电网和过去的交通运输网来比的话,我们网络的特征是极其不同的,它是以看不见的比特作为传输的能量,每一个这样的内容都有大网对整个社会的触动和影响。一个小的数据互联网不到三年时间内发展了五千万用户。而电信网以电话为基础,大概50年的发展才达到了五千万的用户,而电网走了大概100年的时候。无论是九几年我们开始互联网,但是每一年和几年相比速度是一个方面,最最重要的是网络时代已经对我们年轻人,对整个社会,我们现在几乎想象不出,在我们工作当中如果离开了互联网会付出多大的代价,而这里面又有很多市场和机遇。 主持人:我第一次看到网的时候我记得是1994年,当时有一个朋友在他的电脑上打字,我记得他上英特网装完这套设备是三、四万人民币,当时很贵的。我想请问张辉,你个人切身感受互联网在我们的个人思维上带来了哪些冲击和变革。 张辉:我想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会。互联网的产生是在美国国防部,1993、1994年开始逐步的应用,互联网的诞生首先是为了解决沟通的问题,但是互联网解决了信息获取和沟通之后,很多公司作为社会福利的工具,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以及信息交通的效率,但是作为一个企业如何从这个价值里面获得它的赢利模式,应该是经过十几年的探索。 从解决沟通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公司从固网的Internet上赚钱,当时的雅虎的应用模式是把社会上的信息很好的集合在一起,他们的商业模式使他们成为一个新的媒体。然后门户网站慢慢发展出来搜索引擎比如百度和google,这是另外一种搜索引擎,让老百姓用一个关键词来搜索,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广告。同时互联网的发展有诞生出了一些新的内容和服务,比如ebay和中国的阿里巴巴是电子商务网站也赚到钱了。包括游戏, 网络游戏是只有互联网能够提供的服务,所以今后互联网会继续沿着媒体的方式和新的内容服务的方式来发展。移动通讯现在的还是解决沟通的问题,话音业务是主要模式,短信也是沟通工具的衍生,移动通信主要是沟通角度创造它的赢利模式。我们办企业非常注重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分析。我们作为一个电子公司希望作出一个重要的贡献把以前昂贵的芯片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变得非常便宜,能够在所有PC上、手机上、数码产品上处理各种各样的产品。 主持人:计算机和互联网沟通人们交流的手段和信息处理手段上科技人员在不断努力,在速度和方便度上尽量满足人们的需求,正是由于这些聪明的大脑发现各种可能可以使用的领域才产生了那些多市场效益。不知道在软的市场前景上还可以有哪些突破,李所长给我们做一个前瞻。 李明树:我自己是这样看互联网不管怎么样都要来,总体来讲它的发展应该是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影响越来越巨大。过去要用很笨的办法来实现,现在通过互联网上的信息终端以及使用用户的手段变得比较容易,这样就给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我们京港澳台在谈互联网的科技创造,就给了我们可能后起追上的机会。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内容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是未知的。 关于形式方面越来越多样互联网提供了大家协力工作的手段。过去有一个玩笑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我们利用互联网协同工作,这个意义上很可能改变我们传统的思维、传统的组织形式,让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更有组织性,更有力量性。第三它的影响越来越大,我现在想象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比互联网更没有边界,所以这个意义上讲可能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可能也是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中国和平崛起,要软实力,要有文化渗透力、影响力等等,我想这可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这样一个机会它的载体就像刚才主持人讲到软硬结合,我们希望把中国的文化不但影响我们自己也影响到世界,这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机会。 主持人:互联网让人实现了千年的梦想。但是互联网也真的很可怕,进入这个时代几个大脑就能左右所有的大脑,比如潘先生你们的数据库。 潘应麟:数据库从过去到现在20几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对未来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基础平台,现在很多技术发展都是按照一个开放的标准来做的。如果是封闭的方法做这是很危险的,好象技术是垄断的,但是现在互联网的输出是按照开放的标准,这是非常适合技术发展和应用,过去很多不同的厂家,不同的地方,他们也有自己的技术,但是不互相交换,互联网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我觉得未来产品会慢慢变为越来越像服务,我在一个网上应该是得到服务,对我们技术公司来说我们是要尽快提升技术以满足更多的需求,过去是文字数据化,将来是多媒体。我觉得互联网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也是发展对未来生活的要求,丰富的发展对我们的商机非常大。 主持人:这个环节的主题是互联网动力与科技创造。我们前瞻的是互联网时代我们技术方面的创造性。最后在这个环节是不是前瞻一下互联网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变革。我知道英特尔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现在我们在信息互联网时代怎么进行这个划分。 潘应麟:在两方面来看,基本的数据管理方面基本上技术比较成熟,但是因为现在多了各方面的数据信息,这样对软件技术开发会创造另外的机遇。另外对于管理的信息体系也制造了很多机会,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面,当你用虚拟的名字进入一个系统,进行一个应用,怎么确定这个人的真实性呢,所以确定真实性,对信息工作的管理会提出很多机会。我觉得硬件技术会越来越快,怎么管理怎么保证在上面得到的信息是正确的,这方面的工作会越来越重要。 主持人:今天我们要探讨创造,互联网时代创造的动力到底是谁呢? 李明树:互联网动力从硬件角度看当然它的匹配不是单纯的硬件,从硬件角度应该是最杂的PCTIP协议,这是目前为止互联网最有魅力的硬件度,互联网的软件度到今天还没有出现。严格的讲互联网时代或者互联网软件时代的前夜,我这里做一个极端的判断,刚才李彦宏讲自己看准了搜索引擎的前瞻性,不管怎么讲八亿网页仅仅是字面上或者一般意义上的,实际上真正的互联网将是隐蔽的,真正的互联变成一个大的互联网应该是隐蔽,但是很可惜这个问题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回答。 主持人:不知道张辉是不是听出来了弦外之音觉得未来是大有可为。 张辉:刚才戴司长做了一个主题演讲讲到了五大需求。首先是大和快,后面提到安全机制和方便这是如何更好的应对这个市场。现在我们并不担心我们接收不到信息,现在是担心接收太多的没用的信息,如果帮助用户方便快捷的接收所需要的信息这是一个巨大的需求。从我个人看来现在是搜索引擎是提供了简单的海量的信息,一般google一搜就出100页,如何把简单的关键词的搜索和雅虎的分门别类有机结合,今后这种多媒体信息处理方便安全是巨大的市场需求。 基本信息筛选出来的是知识,然后是各种工作经验,生活、文化有价值的信息。 主持人:最后请教怀校长。 怀进鹏:在过去有两个基本的对带的划分,一个是以硬件为手段,原来以电子管信息管划分,另一方面我们说的,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来讲,本身是技术比较强的,互联网的诞生是在美国,互联网从技术本身来看那是十年前,而且对这方面技术也有很多,我们看到的门户网站是把各个门户网站连接起来,真正走到一天和我们做信息内容还有很长的一步,这也是给投资技术研究这些人员创造新的空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在,一夜之间就到来了,在技术创造和技术创新方面我觉得还是有发展的,他可以一夜之间可以使你成为一个新人,也可以一夜之间使你成为全世界臭名昭著的人。第一期互联网浪潮的时候我们并不占优势,在全球3146个标准当中中国人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中文的标准,在代沟不明显。在互联网当中无论是重大给出了重大创造,无论是重大的技术进步推动了一个行业的发展,这种创业创新和创造的机会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设想以后计算机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我想就是大家常说的所谓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通过任何一种方式,我们可以获得你所需要的资源,在这里就引发出很多新的内容,首先就是海量信息,如果进行组织,数据库是一种方式,更多的要结构化,网友以后怎么样把新的内容加进去,每天产生几十PB的数量,我们人体的基因只有7%的破译了,现在已经创造了13个诺贝尔获奖者,如果一个人体的基因密码都打开的话可能大概有25层楼高,这样的海量信息对我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和为我们人类造福都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创造可控的环境仍然是互联网追求的另一面。 第三,无论从器件也好、软件也好,它仍然处于快速和现在社会应用所无法解决的很多关键问题,产业也有很大的接触。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没有很大的差别,网络也就是计算机,计算机也就是网络,但是可以看到以后我们有一个看不见的战线,连接着你我他。 主持人:说得太好了,互联网不仅是给我们一个手段,更是给我们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最后四位嘉宾是不是用最后一句话结束我们这段论坛,以解释互联网动力与科技创造这么一个主题。先从潘先生开始。 潘应麟:我的一句话就是说,互联网提供给我们机遇无限,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了解更有信心去追求你的东西。 李明树:和在座的青年朋友分享一句话也算对大家的一种祝愿,“让我们自己成为互联网的动力”。 张辉:如果要成为互联网动力的一分子,希望你们有宽广的胸怀,脚踏实地的坚持不懈的走你的路。 怀进鹏:挑战网络,创造辉煌。 主持人:网络时代前,我们知道地球有南极北极,都是由最高点和最低点决定的,1998年的时候有一个网站是极点,一旦我们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地球上每一个网民都是世界上的一个极,刚才四位朋友介绍了如何认识互联网时代,让我们抓住记忆把自己的基点抓得更牢。 | |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