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广军(左)和他的母亲的合影 |
|
青年科学家之死谁之过 拷问当前科研评价
|
近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以《反思中国青年科学家自杀》为题,报道了近期发生在中国科学界的几个自杀案例,并提出问题“中国科学界是否给年轻科学家太多的压力?”是什么样的压力让他们承受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3月15日,记者来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28号家属楼,这里是《科学》杂志报道中介绍的自杀者茅广军的寓所。茅广军64岁的妈妈黄夏仁告诉记者,“昨天(14日),正是儿子茅广军离去半年的日子”。说完,老泪纵横。
去年9月14日,原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茅广军,从28号家属楼4楼家中卧室的窗口纵身跃下,结束了36岁的生命。>>全文
>>评论
|
|
- 希望之星纵身一跃告别人世
|
当时茅广军已经和国际一流的核物理专家合作写文章。法兰克福重离子碰撞研究中心所长W·Greiner1997年来到北京时,曾经对茅广军博士生导师卓益忠说:“你们送的学生如果都和茅广军一样棒就好了”。>>全文
|
|
- 改变了人生轨迹的考评
|
“32岁能被高能所聘为研究员应该说非常不容易了,但是茅广军对落选百人计划十分介怀。”卓益忠回忆,好强的茅广军曾向他表示过“有些人成绩不如自己,自己没有当选‘百人计划’感觉很失败”。
家庭的突然变故也对茅广军产生了负面影响。茅广军的妻子不辞而别,登报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2003年,按照失踪离婚处理。>>全文
|
- 质疑:以文章数量评判学术成绩是否科学
|
虽然茅广军面临了很多干扰,但是他的家人和师友多数认为,高能所的考评以及此后的变故,是最终导致事态激化的主要原因。“中国的研究所考察中国的研究人员,而在中国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却不算数,这不是有点奇怪吗?”赵恩广说,“根据一名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来评判他的工作是不合适的,而且也不能把在海外的发表看得太重,更重要的是看质量而不是数量。”>>全文
|
- 高能物理所:“引导青年人以积极健康心态面对挫折”
|
3月17日,记者联系采访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高能所以“此时发表意见仍有可能刺激死者父母”为由婉拒采访,但是表示高能所党政联合办公室曾专门为茅广军之死发表声明,可以视为对此事的答复。这份声明中,高能所认为:“学术水平的判断,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与机制是科研机构的立身之本。高能所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认为茅广军不合格,其因素很多,包括工作成绩、现状及其将来计划、学术水平等,其中一条可以定量的是他三年只在国外发表了一篇文章。>>全文
|
- 中国青年科学家为什么感受到很大压力?
|
《科学》杂志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人员处在某一个职位,所牵连的问题很多,比如住房之类的,如果要换地方,像茅广军住房就要牵连在内。但在西方一切都含在报酬之中,不论换到哪里,这些都不是问题。在西方评上正教授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很多人做到副教授一职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像茅广军,他一回国就评上正教授,一旦落下来,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不适应。中国的科学家心理素质不是很好,只能上不能下,这也是个问题。”>>全文
|
- 尾声:在茅广军离开高能物理所后不久,他的文章开始陆续在英国等地的杂志发表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