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博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穹顶之下的思考:我们如何面对雾霾问题

2015年03月02日15:20   新浪科技 微博    我有话说(4,458人参与) 收藏本文     

    导读:就在昨天,柴静的《穹顶之下》犹如一个重磅炸弹,狠狠地为我们敲响了环保的警钟。几年之前,霾和PM2.5还是些“新词”,似乎陡然之间,它们就弥漫全国,渗透到了我们生活深处,更狠狠地刺下了一个孔穴,埋进焦虑和恐惧。

    《穹顶之下》发布之后,引发了广泛而迅速的传播,连新任环保部长都表达了关注。柴静的调查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由此,中国科学院气象学博士后李汀(即科普作者 @大脸撑在小胸)撰文谈论了自己的看法。

 

  《穹顶之下》观后感 作者:李汀 (微博:@大脸撑在小胸)

  首先,说说赞同和支持的部分

  科学地论述——在大气科学方面,如雾霾的时空分布、来源、成分、二次反应过程等,至少在我的认知领域内,没有错误。对于一些曾经引发争议的热点话题,没有一味迎合民粹化的观点,而采用了符合科学事实的陈述。

  如不少人认为PM2.5完全是工业时代的特有产物;而片中提到了自然界本来也有PM2.5。不少人认为机动车排放对于雾霾而言并不重要,关键因素应该是工业生产排放;而片中提到机动车是北京本地PM2.5的最大来源。不少人指责政府隐藏和瞒报空气质量检测数据;而片中提到,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在线空气监测系统,而且获取这些数据并不困难,任何人都可以在手机APP上查询并举报超标单位。

  态度严肃、积极——之前微博上的雾霾话题,有两个倾向:

  第一是过分娱乐化,把雾霾的严重性稀释在众多段子和哈哈笑声中无迹可寻。老百姓这么做,勉强算是苦中作乐也就罢了,很多主流媒体官V却也乐衷于此。久而久之,显得雾霾问题很轻佻、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第二是过分政治化,一说到雾霾,就把个体行为撇得一干二净,纯骂政府。一边开大排放车、购买因违规排放而降低成本而廉价出售的商品、吃露天烧烤、放鞭炮……一边骂政府,骂完了抽支烟。

  有鉴于此,柴静制作本片的态度,在现今中国还是很难得的。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作了严肃的调查报道,将公众重新拉回到思考模式中;质问“油怎么了”、“煤怎么了”、“环保部去哪儿了”,之后也强调了每一个普通市民的积极作用——“再强大的政府也无法独立治理好雾霾,要依靠的是普通人的选择和意志”。“我能为空气做什么”,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

  引述严谨——片中所引用的数据,基本都来自于权威科研或监测机构。

  现在有些媒体,动不动就“小编为了证实真假,也买了个PM2.5监测器,在办公室一测才发现,原来真相是……”,或者“小区张先生对此有异议,他告诉我们,以前感觉……现在感觉……”,诸如此类的无厘头实验和个人感观描述。

  柴静在这方面跟他们比起来真的已经强太多了。

  其次,说说不太赞同的部分:

  片子中有几段,很鲜明地传递出一个意思:空气都差到这种地步了,你们还在烧劣质煤,还在违规排放,还在污染空气——你们是不是疯了?!

  这个“你们”,理论上应该包含两类:第一类是利欲熏心的黑企业黑工厂黑作坊黑老板——柴静重点关注的就是这一类。

  但是柴静似乎忽略了第二类,就是那些注定无法选择的、只能用健康换取金钱的一群人。你不要笑他们蠢,他们虽然不懂化学和医学,但是耳濡目染也早就看明白了,积年累月地烧炭出去卖、开黑作坊、烧劣质煤,一定会严重损伤健康——问题就是,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环境,而是生计。

  城市居民,尤其城市年轻人,经常以为城市就是全世界,根本不知道在城市和旅游风景区以外的中国现状。空气好不好?这其实是已经跃出温饱线一大截的城市居民才会关心的话题。是的,城市居民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但城市周边大把的贫困带村庄也有出卖新鲜空气换钱的选择。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环保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相关:你从哪里来,雾霾?

  雾霾久已有之,并非是今天才突然出现的,只是“仓廪实而知空气”,早些年并未普遍重视这个问题。

  从视觉上,雾和霾都会让能见度变差,看起来白茫茫一片。从污染角度,雾和霾差别很大,霾约等于空气污染,雾不等于空气污染。雾是很多小液滴组成的,它的微观成分为水。霾是由大气中的尘粒、盐粒、烟粒等等固体的颗粒物组成,它的颗粒物非常细小(比组成雾的小液滴还小),其中就包含那些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也就是常说的PM2.5。

  PM2.5的来源主要包括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一次排放就是工业、交通、扬尘等直接排出来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氨、挥发性有机物(VOCs)、各种金属元素、碳黑/元素碳(BC/EC),一次颗粒物等。这些东西是污染物最初的状态,称之为一次排放。

  一次排放的污染物,很多还是气体状态,不是PM2.5(固体)。这些脏东西到了大气中互相反应,产生二次转化,气体污染变成固体颗粒PM2.5。

北京的雾霾从哪儿来北京的雾霾从哪儿来

  雾霾和肿瘤

  柴静的女儿在未出生时便患上了良性肿瘤,这也成为她进行这场调查的契机。当然,《穹顶之下》中并未贸然下结论,而是给出了谨慎的说法,认为“可能与雾霾有关”。

  我们很容易明白相关性和因果性的差别,那么雾霾和肿瘤到底是什么关系,科学界有何结论呢?专家介绍,现阶段研究认为,雾霾与肺癌只能说有关联性。

  去年两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经表达,雾霾天气对于人体致病的证据已经愈发清晰,“雾霾对于人体的呼吸系统、脑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都有影响,是肿瘤的重要成因之一,特别是肺癌。”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副主任潘小川介绍,最权威的研究结论来自于队列研究。在欧美发达国家确认,长期暴露于大气污染中以后,肺癌明显是增高的,还有一个是膀胱癌。这两个癌症是在IARC报告里面明确写的。因为癌本身发病就是很长期的一个过程,所以研究需要很多年。

  另外,专家介绍,本质上讲,颗粒物对健康的危害,实际上是PM2.5表面所吸附的、大气里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PM2.5表面吸附什么东西决定它产生什么危害——如果这个地区主要吸附的是重金属,那可能这个地区产生重金属中毒的就多;如果吸附的是苯并[a]芘这类致癌物,那它就可能更多是产生人群癌症的高发;如果这个地区PM2.5表面吸附的很多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那它可能产生的生殖生育危害比较大。不同的地区,同样霾的浓度,或者说污染物的浓度,对健康的危害是不一样的,可能关键在于成分。

1 2 下一页 浣欎笅鍏ㄦ枃

文章关键词: 雾霾柴静肿瘤环境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有904条评论,共4,458人参与

鍙戝竷
最热评论刷新
萧瑟秋风9999[新浪网友]
不理解有人对柴静的指责.更不理解与"抹黑"挂钩、只许歌功颂德喊万岁亅说点问题就挨骂|不太正常
傻子珑[新浪网友]
美国也有大排量的汽车,咋不见人家有这么严重的雾霾?东京的机动车密度也很高,人家的雾霾情况有多严重?咋一到北京就这么严重了?两桶油的油品质量到底差成什么样有人去调查吗?有人去监管吗?
大胖妞妞[新浪网友]
柴静做穹顶之下意在科普,以此激起公众环保和监督的热潮,影响力已经达到效果。同时引发学者讨论,并让她们通过科学的角度进一步解释分析雾霾,让公众更加全面了解问题所在。这个视频的效用已经达到,后期柴静可能还需要领头,为大家做环保典范。个人攻击倒是大可不必
强子002_arr[新浪网友]
柴静从一个共和国公民和一位前职业记者的良心出发,说出了雾霾问题,值得称赞!
舂天[新浪网友]
敬佩柴静。无论她有什么问题,这次她做的很好。
最新评论刷新
HU天乐[河北]
找不到这个视频了呢?
楚叔文[新浪网友]
难道就会思考,说一阵风之类的安慰性话语,来安慰他人,遮盖真想么?自己做到,让没有意识到的,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出来。
给凯苏的九封信[新浪网友]
是该提醒每一个人要爱护环境呵呵
阿冲男孩[新浪网友]
别玷污鲁迅
回首遺忘之間[新浪网友]
为什么要禁播吖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