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郑和发现美洲之争专题 > 正文

刘钢:利玛窦世界地图中的秘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 14:56 新浪科技

  利玛窦一五五二年出生于意大利的马切拉塔城。他十六岁时到罗马学习法律,并于一五一七年加入耶稣会。一五八二年利玛窦应召来到中国传教,从此他未曾离开过中国,直到一六一零年在北京去世。

  利玛窦原本并不是一位绘图学家,但他在中国绘制的世界地图在地图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不仅是因为利玛窦本人是中西方关系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更是由于史学界
普遍认为利玛窦通过绘制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将西方大地球形学说介绍到中国,从而推翻了中国所谓的“天圆地方”的传统概念。

  对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最初始于十九世纪末的欧洲,由于当时尚未发现利玛窦世界地图的流传版本,有关研究仅停留在根据文字记录推测图形的阶段。二十世纪初利玛窦绘制的一幅名为《坤舆万国全图》的摹本被世人发现,由此引发学术界对利玛窦世界地图的深入研究。

  近百年来史学家们几乎一致认为,利玛窦绘制中文世界地图时所参考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欧洲的世界地图,其中包括十六世纪末欧洲人奥特里乌斯、墨卡托和普兰修等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虽然有学者指出,利玛窦世界地图中的一些内容来源于中国本地文献和地图,但是一直没有人深究这些文献是否包括利玛窦来华前中国已有的中文世界地图。本文将依据利玛窦世界地图版本中的一些地名、注释和图形,揭示利玛窦绘制所谓“第一幅完整的中文世界地图”时参考了中国当时已有世界地图的秘密;并且,进一步分析论证几幅被学术界认定为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实际上源于利玛窦来华之前中国已有的世界地图。

  一、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

  根据文献记载,利玛窦在中国绘制世界地图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他共绘制了多幅不同版本的中文世界地图。但这些地图绝大部分没有能够流传于世。到目前为止,世人只能看到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和《两仪玄览图》两种世界地图版本。相比较而言,《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地名和注释多于《两仪玄览图》。在《坤舆万国全图》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能够证明利玛窦绘图时参考中国已有世界地图的证据。

  《坤舆万国全图》中在伯西尔(今译巴西)地域有两段注文(www2.library.tohoku.ac.jp/kano/ezu/kon/kon_frm_71.html),其中一段注文称:“南亚墨利加今分为五邦,一曰孛露,以孛露河为名;二曰金加西蜡,以所产金银之甚多为名;三曰坡巴牙那,以大郡为名;四曰智里,古名;五曰伯西儿,即中国所谓苏木也;……。”另一段注文称:“伯西尔此古苏木,……。”将这两段注释连读,我们可以读到利玛窦在四百年之前在他的地图上写下的留言:在利玛窦来中国很早以前,中国人不仅知道南美地域的存在,并且还给南美地域中的一个地方起名为“苏木”。有关中国历史的教科书告诉我们,在利玛窦来中国以前,中国人根本不知道世界,更不知道美洲。可是,利玛窦的这两段注释却与教科书的讲法完全不同。此外,这两个注释可以说明,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肯定参考了中国人绘制的地图,否则他不会知道“苏木”这一地名,更不可能知道中国人所说的“苏木”是指此地域。

  有学者指出,《坤舆万国全图》中今西伯利亚地域有八条关于当地部族的注释出自宋元时期著名学者马端临所著的《文献通考》注1。例如,“牛蹄突厥”、“妪厥律”和“乌洛侯”等。但是,《文献通考》中并没有收录任何西伯利亚地域地图。可见,利玛窦将上述八条注释录入《坤舆万国全图》时,除了参考《文献通考》外还参考了中国人绘制的西伯利亚地域地图。

  如果将《坤舆万国全图》与奥特里乌斯、墨卡托、普兰修和其它十六世纪欧洲制图家绘制的世界地图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坤舆万国全图》中阿拉斯加海岸线的轮廓最接近现代地图。这说明,利玛窦描绘阿拉斯加海岸线时主要参考并不是欧洲人绘制的地图。《坤舆万国全图》阿拉斯加地域内画有一些山脉并收录了一些中文地名和注释,而在利玛窦之前或同期的欧洲地图中这些山脉或类似地名及注释是找不到的。这些进一步说明,利玛窦描绘阿拉斯加地域时参考的主要资料是中国人绘制的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中现今红海被标注为“西红海”,现今加利福尼亚湾被称之为“东红海”。这两个地名是中国人的地理概念。对欧洲人来讲,红海位于其东南方向,而加利福尼亚湾位于欧洲的西方。可见这两个地名应出自中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北非地域有一注释为:“亚察那入,其人色带青,背露体惟掩其口,或以布或以叶掩之,如我辈闭藏阴阳者,然一大异也,惟食时仅一露口耳齐私”。此注释提及“阴阳”概念,而且从用词语气可以看出,应出自中国人之笔。利玛窦图中的这一注释也应是来源于中国人绘制的地图。

  上述地名和注释虽然不多,可是足以证明,在利玛窦将欧洲的世界地图带到中国之前,中国人已经绘制出世界地图,此地图的范围包括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大陆等地域。

  二、利玛窦名下的世界地图

  明朝末年期间刻印的几部书籍分别收录了几幅不同版式的世界地图。例如,明末著名理学家章潢(1527-1608)编辑的《图书编》收录有《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明末学者冯应京(1555-1606)编著的《月令广义》收入了一幅《山海舆地全图》;明末学者潘光祖(生平不详)编辑的《汇辑舆图备考》录入两幅《缠度图》等等。有些史学家以图中注有五大洲名称为依据,推定这些地图为利玛窦不同时期绘制的世界地图版本注2。但是,若将这些世界地图与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仔细比较可以发现,虽然这些世界地图采纳了利玛窦世界地图的五大洲等地理名称,但它们图形和地理观念并非源自利玛窦的世界地图。

  《图书编》中的《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

  中国史学界普遍认为章潢《图书编》中收录的《舆地山海全图》及《舆地图》上、下两图为利玛窦早期中文世界地图的摹本。虽然《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上、下两图中五大洲的地名的确与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相同,可是这三幅地图与利玛窦的世界地图有着实质性区别。

  在图形方面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注重水系,并且夸大一些河流、海域的宽度和长度。例如图中红海与地中海相连接,北美有一条河横穿大陆,长江和黄河将中国大陆分成两大块岛屿,以及地球南部有几块不相连接的大陆等等。这些被夸大的水系在利玛窦的世界地图中是找不到的。从《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注重水系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三幅图的目的是描绘航海通道,尤其是如何从一个海域通往另一个海域的通道。根据绘图的目的和特点我们可以断定,《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的最初绘制者一定是位经历丰富的航海家,否则他不可能知道中古时期从红海可以通过一条运河经尼罗河抵达地中海。

  《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中美洲大陆为两块不相连接的大陆,特别是《舆地图》上图在现今巴拿马地域有一个海峡将北美大陆与南美隔开。这种错误曾在十六世纪上半叶的欧洲世界地图中出现过。十六世纪下半叶由于欧洲人对美洲大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后世界地图中北美和南美是两块相互连接的大陆。利玛窦的世界地图也同样如此。根据《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中美洲大陆不相连接的特点可以判定,这三幅图应是摹自十六世纪中期以前的世界地图,而不是利玛窦的世界地图。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和《两仪玄览图》与同期的欧洲早期世界地图一样,在北极画有四大岛屿。欧洲早期世界地图中的北极四大岛屿源于古罗马传说,实际上这些岛屿根本不存在。《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与利玛窦以及同期的欧洲世界地图不同,其北极地域没有四大岛屿。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和《两仪玄览图》中的北极界和南极界分别在北纬66.5度和南纬66.5度,而《舆地图》中的北极界和南极界分别在北纬72度和南纬72度。很明显,《舆地图》中的南、北极界并不是源于利玛窦的世界地图,而是出于中国古代的“上规”和“下规”的概念。《晋书》中有记载称:“绕北极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谓之上规。绕南极七十二度,常隐不见,谓之下规。”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利玛窦来华后曾经指出过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方面的计算错误。因此,利玛窦不可能按照中国古代的纬度绘制地图。

  史学界普遍认为,《舆地图》上、下两图分别摹自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左上角的《赤道北地半球之图》和左下角的《赤道南地半球之图》,并采用了欧洲的正轴方位投影法。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利玛窦采用正轴方位投影法绘制的南、北半球地图可以发现,图中的纬度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而《舆地图》上、下两图中的纬度线从赤道到极点,相隔距离越来越大,这种纬度线的绘图方法源自中国古代的星相图。

  《月令广义》中的《山海舆地全图》

  历史文献记载,利玛窦一六零零年在南京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史学界称其为“南京版《山海舆地全图》”。曾有学者论证认为,冯应京编撰的《月令广义》中收录的一幅《山海舆地全图》应是此版地图的摹本。这一推论是不正确的。

  此幅《山海舆地全图》中五大洲陆地的轮廓与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和《两仪玄览图》中的图形相差甚远,并且此图与《图书编》中《舆地山海全图》及《舆地图》类似,“南极界”和“北极界”约在南纬或北纬72度。

  《山海舆地全图》虽没有绘出经纬线,可是图中左下角和右下角分别有注释称:“地球横竖经纬界线,别方隅、稽度数。”“图中横竖三十六方,每方中各十度。”这两条注释说明,《山海舆地全图》原图画有经纬线,并且这些经纬线都为直线,经线和纬线之间成正方形。清初时期的著名学者张雍敬在其所著的《定历玉衡》中收录了一幅画有直线形经纬线的《天地图》。《山海舆地全图》省略的经纬线应该与此幅《天地图》中经纬线类似。然而,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和《两仪玄览图》图中的经线为弧形,经线和纬线之间形成的图形不是正方形。

  《山海舆地全图》中的地理名称大部分与利玛窦的世界地图相同,但有个别例外。比如,《山海舆地全图》太平洋海域有一标注为“沧溟宗”。按照中文字义,“沧溟宗”可理解为沧海源头。此标注的命名者之所以将太平洋称为沧海之源,可能是因为太平洋中的循环洋流使人误以为海洋之水来源于太平洋海域。对太平洋的如此称谓不仅利玛窦世界地图中没有,在欧洲的世界地图上也是找不到的。

  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和《两仪玄览图》中采用椭圆形投影方式表现出世界为一球形体。《山海舆地全图》虽在注释中提及地球,可是世界的图形还沿用我国古代“天似盖笠,地法覆盘”注3的观念。

  《汇辑舆图备考》中的《缠度图》

  有人认为,此书收录的两幅《缠度图》也源于利玛窦之手。但这两幅图中许多大陆轮廓与利玛窦的世界地图迥异,并且图中“南极界”和“北极界”都在南纬或北纬约72度。

  以上分析可以说明,《图书编》中的《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月令广义》中的《山海舆地全图》以及《汇辑舆图备考》中的《缠度图》分别采用了利玛窦来华以前中国已有的几种世界地图版本中的图形、地域轮廓,并且维持了原图中的天文、地理观念,只不过将利玛窦世界地图中五大洲等地理名称填入地图。将西方的地理名称填入中国古老地图的做法,可用明末学者徐光启提出的倡导学习西方知识的一句话加以验证:“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

  三、我国古代的天文、地理知识

  一些中国历史学家认为,在利玛窦来华之前中国人对世界的理解就如同利玛窦所说的那样:“他们的世界仅限于他们的十五省,在它四周所绘出的海中,他们放置上几座小岛,取的是他们所曾听说的各个国家的名字。所有这些岛屿都加在一起还不如一个最小的中国省大。因为知识有限,所以他们把自己的国家夸耀成整个世界,并把它叫做天下,意思是天底下的一切……他们认为天是圆的,但地是平而方的,……。”注4有的历史教科书写道:利玛窦不仅将世界地图和大地球形学说带到中国,而且将赤道,经纬度和南、北极圈等天文和地理概念介绍给中国。

  我们的祖先真的像这些教书中所写的那样落后吗?实际上,落后的并不是我们的祖先,而是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理解和研究。

  世界地图

  前文已经指出,在利玛窦来华之前中国人已经绘出了包括美洲大陆的世界地图。明朝初期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之后,明朝政府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那些利玛窦来华之前中国已有的世界地图应当源自郑和时代的中国航海家和地图测绘家。

  对世界范围和地球的理解

  我国古代有许多学者对世界的理解远远超出中国及其附近地域。并且,有的古代学者明确提出地球的概念。《晋书》、《隋书》和《宋书》都有关于天如蛋白、地如蛋黄的记载。注5南宋人志磐在其于咸淳五年(1269)撰写的《佛祖统纪》一书中对世俗社会狭隘的地理观念提出了批评,并且指出地为圆球形。注6根据《元史·天文志》中记载,元朝时中国已有人制造出地球仪,该地球仪上“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了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员广义,道里之远近”。曾有国内学者撰文对郑和船队先于欧洲船队完成环球航行的观点进行猛烈抨击,这位学者在文章中称中国人不可能先于欧洲人完成环球航行的原因是由于中国人固有的“天道圆,地道方”的观念。我国古代对“天圆地方”一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利玛窦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之后,最终弄清楚了中国学者如何解释“天圆地方”的观念。他在《坤舆万国全图》序中写道,所谓“地为方”实际上是指地稳定不动的本性,而非指地的形态。注7

  赤道、南北极圈和经纬度

  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学者张衡在其所著的《灵宪》一书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赤道”的概念。“赤道”一词是相对“黄道”而言的,自东汉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许多天文著作都提到过“赤道”这一概念。这些历史记录表明,早在利玛窦来华一千四百年以前中国人已经得出了“赤道”的概念。

  南、北极圈这两个概念也是如此。前面已经说过,我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提出了南、北极圈的概念,虽然这两个概念的名称分别为“上规”和“下规”。

  史学界许多人认为,经纬度是由利玛窦介绍到中国的。一所著名大学历史系教授对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孟席斯提出的十五世纪几幅欧洲地图摹自中国地图的观点做出了这样的评论:“这些地图,国内的学者都曾经看到过。十五世纪初,中国人是不可能画出这样的地图的。带有经度和纬度的地图直到十六世纪才在中国出现……。”如果这位学者阅读过《元史》他绝不会做出如此评论。《元史》中记载,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曾在全国范围内设了二十七个观测点,他通过与经纬度类似的方法测定这些观测点所在的地理位置。

  利玛窦自己也承认,中国古人已得出与西方近似的天文、地理知识。他在一六零一年一月二十七日呈献给万历皇帝的奏疏中写道:“天地图及度数,深测其秘,制器观象,考验日晷,并与中国古法吻合。”

  四、结束语

  本文的目的并非贬低利玛窦的历史地位,只想抛砖引玉,促使史学界对利玛窦进行一次重新认识。利玛窦确实促进了中西方在天文和地理方面的相互交流和理解,他也的确将世界五大洲等地理名称介绍到中国,并且还纠正了我国古代天文地理方面的一些计算错误。可是,地球并不是由利玛窦介绍给中国的,而是由中国人自己发现的。

  不知因为何种原因,当代史学界普遍对利玛窦来华前中国已有一定程度世界地理知识的观点持排斥态度。明末有许多学者认为,“地圆说中国古已有之”。而这些人竟被当代一些学者视为反对和排斥新思想新事物的保守派。当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孟席斯在中国作关于郑和发现美洲大陆的讲演时,他听到的回应声中最大的不是支持声而是冷嘲热讽。

  国外一些学者对我们古代天文和地理知识一直在做认真、细致的研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外国学者提出中国人早在四世纪时期已明确提出地球为圆形体的观点。注8最近有外国学者甚至提出投影制图的创始人墨卡托的创造灵感来源于中国人绘制的地图,并且现代大气层学说也始于中国。注9反观国内的史学界,在对中国古代天文地理的研究方面许多人仍停留在“天圆地方”的范围内。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在中国历史研究方面我们本应具有很大优势。然而,为什么几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在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方面落后于人呢?难道我们只能够跟在外国学者的身后去寻找我们祖先留传下来的,但被后人忽略并且遗忘的那些光辉灿烂的文明?

  采 慧 斋

  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

  注1 见黄时鉴与龚缨晏合著的《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

  注2 见黄时鉴与龚缨晏合著的《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

  注3 出自《周髀算经》

  注4 出自《利玛窦中国札记》

  注5 《晋书》:“前儒旧说天地之本,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果黄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百四十五,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二端谓之南极、北极。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三十六度,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绕北极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谓之上规。绕南极七十二度,常隐不见,谓之下规。赤道带天之纮,去两极各九十一度少强。黄道,日之所行也,半在赤道外,半在赤道内,与赤道东交于角五少弱,西交于奎十四少强。其出赤道外极远者,去赤道二十四度,斗二十一度是也。其入赤道内极远者。亦二十四度,井二十五度是也。” 《隋书天文志》记载:汉代张衡铸造浑天仪,并著有《浑天仪注》对浑天仪加以说明。该《浑天仪注》中称:“天如鸡子,地如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天转如车毂之运也。”

  注6 《佛祖统纪》,共五十三卷。其中卷三十二记述:“世人乏通识,见汉时四履之盛,不出万里,以故乍闻此说,莫之能信。须知此方居东,天竺居中,自此方西至天竺,为四万五千里,自天竺西向尽西海,亦四万五千里,如此则此地为阎浮之东方,信矣。世儒谓之中国,且据此地自论四方之中耳。儒家谈地,止及万里,则不知五竺之殷盛,四海之有截也”。

  注7 《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序:“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球,居天球之中,诚如鸡子黄在青内,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而不移之性,非听其(形)也,天既包地则彼此相应,……”。

  注8见Needham著《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注9见Dick Teresi著《Lost Discoveries》。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