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沉重的翅膀:从波导看国产手机困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 08:23 江南时报 | ||
——从波导看国产手机困境 本报记者 杨健 市场报 记者 王立嘉 这个冬天,国产手机品牌“老大”波导的日子不太好过。 在2003年达到55.82%的峰值之后,国产手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两年来持续走低,2005年的市场份额只有43%。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去年前三季度,波导累计亏损2.8亿元,尽管前11个月的出口量达到了518万部,但“仅仅打平”,并没赚到钱,难以填补国内市场造成的亏空。 面对媒体要求“反思”的呼声,波导公司董事长徐立华心情有些复杂。“我觉得不是反思的问题。确实,技术上我们还没有做好,还没赶上,更不要说领先。但能说这是反思吗?这只是一个事实,并不是谁的决策失误造成的。” 市场环境让创新近似奢谈 尽管波导成立13年来在技术创新上想了很多办法,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徐立华似乎从来不愿意掩饰自己的落后。 2004年,上海 东方卫视请徐立华去录制节目。当时在场的专家、记者预计,2005年会有20%—30%的国产手机厂家亏损。徐立华说这个比例恐怕要倒过来,70%—80%的厂商要亏损,结果被徐立华不幸言中。“质量方面,实事求是地说,国产手机大多数都不是很好。从2001年到2003年,国产手机份额一直往上升,主要是销售网络的功劳。2004年和2005年市场份额下降,除了竞争激烈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还债,还前几年的质量债。”徐立华说。 与此同时,整个大的市场环境也对国产手机不利。从元器件看,大多数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厂商选择起来很难下决心。波导1500元以上的手机都要到韩国去开模、注塑、彩喷,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品牌影响力的差异,让大多数零售店上国产手机都要求15%以上的利润,而诺基亚等名牌手机却是任何一个零售店都不敢不上的产品。 更加致命的是,贴牌、假冒和走私水货等“黑手机”泛滥成灾,搅乱了整个市场的秩序,让产品主要在这个价格段的国产厂商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环境下,绝大多数国产手机厂商只有招架之功,更多的创新近似奢谈。 “黑手机”对国产手机的冲击有多大 以 水货手机、贴牌手机和非法拼装手机为代表的黑手机,对国产手机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黑手机现在一年有近1500万部的销量,可以获得500亿元的利润,起码蚕食了我们15%的市场。”一位国产手机品牌市场部经理愤慨地给记者计算着以水货手机、贴牌手机和非法拼装手机为代表的黑手机对国产品牌造成的危害。而一直以来,记者在对国产手机厂商进行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也都是他们对黑手机的谴责。波导甚至曾在2005年中期预亏公告中,把经营亏损的责任归结到了“国内手机市场受到黑手机冲击,造成竞争加剧、毛利率大幅下降”。 但是,相对于国产品牌手机厂家多次联手“讨伐”黑手机的慷慨激昂,国外品牌对黑手机的态度却接近于平和。也许有人会问:市面上的黑手机绝大多数不都是诺基亚、摩托罗拉之类的洋牌子吗?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是因为黑手机的销售并没有动摇国外品牌的市场基础。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国产手机的争夺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即便是同类产品,价格也往往会比国外品牌低不少。也就是说,购买国产手机的消费者,做出选择的主要原因就是“便宜”或者“高性价比”,而在这些方面,黑手机的优势无疑更明显:一台水货手机,价格不比国产同类手机高,而拿在手上又比国产手机“有面子”,自然引得口袋并不富裕的消费者趋之若鹜。于是,国产手机就成了夹缝中的小树,高不成,低不就。 立足技术,试图突围 面对激烈的竞争,波导不是没想过突围。 2003年前后,它跟东华大学合作搞无线移动指挥车;跟中科院自动化所合作搞指纹识别手机;和韩国永友在杭州合作做CDMA直放站,想进入系统产品研发领域;跟重庆航天机电设计院合作搞无线数据应用,如无线POS机。 “但说实话,搞到现在我痛苦地发现,当作为主业的手机做到100多亿元规模的时候,从头开始搞那些小项目,有点像风险投资,成功的概率很小。因为主要的精力还是要放在手机上面。”徐立华说。 创新是否就意味着要从芯片、显示屏、电池等元器件的技术创新开始做呢?徐立华断然否决了这个方向。“做手机就像造房子,但以我们目前的实力,从钢筋、水泥和砖头这些基本构件开始做是不现实的。连诺基亚那样有实力的厂商,也没在这方面投入力量。” 徐立华认为,创新与生存、发展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波导只要比其他厂商活得长就是胜利,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把这口气接上。2006年我还是有信心去盈利的。到那时候,技术创新的空间就更大了。” 核心技术,国产手机的短腿 市场报记者 王立嘉 为了追求市场占有率,国产手机一开始采取的方法是放弃科技含量、主打低端市场。但是,当国外品牌开始生产千元以下的廉价手机,进攻低端市场时,凭借着其规模化的生产、强大的品牌优势以及质量保证,轻而易举地就让国内厂商的“循序渐进之梦”烟消云散了。 我们不得不看到的是:与国外品牌相比,我们的国产手机企业不但规模偏小,而且尚未完全掌握制造移动电话的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底层软件等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基本上都由国外公司生产供应。有业内人士曾直言不讳地表示:国产手机一直给外国芯片企业“打工”。国内GSM手机厂商为了芯片多数依附于韩日企业;而CDMA手机成本的1/3则付给了技术寡头高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