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涛:熊猫退出手机业宣告“贴牌经济”破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5日 07:14 新京报 | ||||||||||||
曾经有一款国产手机叫熊猫易美,如今它已经倒下。 它曾经是“手机贴牌”生产的典范,它的倒下或许可以看做是手机贴牌终结的一个标志,因为手机生产牌照制度正在成为往事。 在中国市场生产手机需要牌照,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讲,无论一家企业拥有多少资金
熊猫集团,早在1999年就拿到信产部颁发的第一号手机牌照,可谓占得先机。但熊猫与多家获得手机牌照的企业一样,后来将牌照出租。 熊猫是国内所有厂商中惟一公开承认自己“被贴牌”,贴牌者是上海易美,于是就有了熊猫易美手机。手机牌照出租始于2001年,2003年一度达到鼎盛。曾有报道称,手机牌照寻租一年下来,仅租金一项就可为出租牌照的企业带来30亿元的收入。 手机牌照制度让被贴牌的企业坐收渔利的同时,必然让贴牌企业背上贴牌的沉重包袱。另一方面,没有牌照的企业可以租借牌照进入手机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宣布了手机牌照制度的破产。从长远来看,这种政策与市场之间的尴尬必然不能长久。 相关管理部门对贴牌采取“民不举官不纠”态度,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种不公平。 为什么我想生产手机需要额外负担一笔“贴牌费”? 2004年,民营企业奥克斯这样质问信产部。这一质疑获得舆论的支持,当年年底,传出手机生产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从发改委传出。让相关企业“郁闷”的手机生产牌照制度开始走向黄昏。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熊猫易美崩盘的消息不胫而走。先是易美手机“破产”,继而是熊猫宣布撤离手机市场。熊猫易美倒在手机生产核准制出台之际,不由得让人赋予其一个新的意义:手机牌照制度、手机贴牌,就此成为往事。 事实上,如果没有手机生产核准制出台的大背景,易美手机的倒掉,不会严重地伤害到熊猫。如果手机牌照制度坚冰不破,熊猫在手机行业照样可以抱着金字招牌坐收渔利。只是“物是人非”,手机可以烂掉,手机牌照那张纸照样可以烂掉。靠一纸牌照就可以在一个行业呼风唤雨的现象,毕竟有违于中国这个日益开放的大市场。 熊猫易美的这段“婚事”,在双方看来或许短暂,但在有意进入手机市场而不得其门的企业来说,已经足够漫长。一项制度的变革,总要有人付出代价。对于熊猫而言,现在既然牌照已经不再含金,那它拥有的也就仅仅是一个手机外壳,基本上一钱不值。在曾经靠贴牌“获益匪浅”之后,时过境迁,如今选择彻底退出,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或许不失为是一种明智之举。□王海涛 |